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7.24.209
  • 學位論文

國中班級運作脈絡之民族誌探究

指導教授 : 童元昭

摘要


摘要 本文試就人類學的長期田野調查,主以參與觀察及深入訪談,輔以問卷調查之方式,在一個國中班級中探索「一個班級之運作」? 本研究首先透過校方所安排的客觀時間序列與空間範疇,來觀察學校如何加以規訓學生,而學生又如何主觀認知學校所賦予的時空規範,以及這些認知方式對於日後在班級生活中可能發揮何等影響力,進而瞭解這些時空規範提供一個「班級」成形過程中,什麼樣的物質基礎與學生所賦予的精神意義?甚而藉由學校所安排的時間表(如行事曆、功課表)與空間規劃(「教學區」、「行政區」、「活動區」),得以掌握學校田野地師生的生活節奏與生活空間。 隨著對校園時空意義之瞭解,進一步跨入一個班級,觀察班級內部人群的形成與此間之關係。研究過程中發現,學生人群的成形主要受到「同性別」、「能力相近」與「生活經驗重疊」三大要素影響,形成積極、主導力強的兩大男女群體,以及被動、配合度高的另外兩群男女群體,共有四大人群,人群之間又因生活經驗的重疊而彼此互有交流,而主要便由積極主動的男女群體帶動班級活動,而被動群體則配合之。至於師生之間,學生首先藉由嚴厲程度來區分各種老師,並在學生所屬的下課時間調節師生關係,是以導師與專任教師在班上的地位被區隔開來,專任教師成為學生的反抗象徵,導師成為學生的崇拜領袖。最後,透過各種班級事件可以發現,一個班級的成形便與學生的反抗精神有極大關係,班上便透過積極主動的學生群體之導引,帶動班上同學挑戰老師,並在班際競賽中爭取班級榮譽,而「班級」亦在數回的反抗與競賽歷史事件積累下逐漸成形。 透過此一民族誌式研究,本文目的在於協助新任導師得以迅速掌握一個班級內部之基本社會架構,並得加以反思學生班級社會所顯示之教育意義,最後讓一般讀者得以共同觀察一個國中班級之運作及班級學生之生活。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2002 班級常規:經營常規與教學雙人行。台北:心理。
2003 國民中學學生文化之民族誌研究。台北:學富。
1997 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1994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聯教。
Cairns, R.B., Leung M.C., Buchanan L.,and Cairns B.D.

被引用紀錄


薛荷芳(2016)。桃園市初任國中導師實施發展性輔導的困境與轉化〔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60040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