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89.163.120
  • 學位論文

「交換」與「個人主義」:蘭嶼野銀聚落的例子

"Exchange" and "Individualism": A Case Study at Ivalino, Lan-Yu

指導教授 : 黃應貴

摘要


這篇論文,是以蘭嶼Tao族社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交換為主題,試圖將之區辨出幾個類型,並對應到幾個主要的社會範疇。藉由對交換類型的分析,探討為什麼「交換」可以作為當地文化特色,可以解釋各種社會範疇的構成,甚至解釋個人的成立與逐漸完整。全文主要的論證為二:(1)交換的形式如何對應到社會範疇的建構;(2)對於交換中「個體」性質的探討。最後的結論是:(1)雖然當地存在著共享(sharing)、只取不予、互惠(reciprocity)、競爭等好幾種不同的「交換」形式,分別對應到不同社會範疇:家、親戚zipos、父系「家族」,甚至「個人」。但由給予、收受、還報構成的「互惠」(reciprocity),是最基本的交換形式,其他形式都是由此發展而來。從這一點出發,重新理解上述由不同交換形式所建構的不同社會範疇;(2)進一步由父母與子女之間長期不平衡的交換,討論交換中「個體」的成立。由第六章落成禮,以及第七章個人與個人之間競爭性交換的討論,帶出:除了個體的成立之外,個體的完整也是藉由交換的機制達成。換言之,「交換」與「個體」兩者並不是相互獨立,而是「交換」界定了「個體」。 這個結論,可以解釋民族誌上強烈的「交換」行為與強烈的「個人主義」並存的現象,也可以回答蘭嶼研究史上幾個主要的問題──親屬制度中「雙邊偏父系」的傾向,是涉及「父系」範疇與(男性)個人之間生命(有限命運)的傳遞;核心家庭的重要地位,是涉及到其作為生命繁衍的節點。因此帶出對當地社會「個人」和「交換」的新理解。自然,這篇論文也留下了未解決的問題:沒有解釋「母系」範疇以及相關的婚姻交換;也沒有進一步探討聚落的性質。但至少論文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解框架──利用「交換形式」重新解釋當地社會。

關鍵字

交換 互惠 共享 個人主義 達悟族 蘭嶼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exchange reciprocity individualism Tao Lan-Yu

參考文獻


1994 論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從當地人的一組概念Nisoswan(水渠水源)與Ikauipong do soso(喝同母奶)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4):1029-1052。
1995 蘭嶼美族以同易同式交換的經濟實用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37-60。
1993 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 21-42。
1986 蘭嶼雅美族家屋宅地的成長、遷移與繼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8:83-117。
1982 蘭嶼漁人社大船落成禮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4: 147-196。

被引用紀錄


蔡友月(2005)。社會變遷下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之分析 —現代醫療、文化建構與受苦的社會根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5.10051
許雅筑(2010)。水上往還--論戰後達悟首批遷移世代作家Syaman Rapongan、Syaman Vengayen、Sin Jiayouli的書寫〔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901201111401243
張淑雯(2011)。無釀酒技術的達悟族:三位達悟長者談從沒有酒到接觸酒的經驗與健康自覺〔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316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