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40.5
  • 學位論文

季內振盪之海氣耦合模式模擬

指導教授 : 鄒治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亞洲地區具有全球最大的季風系統,東亞地區降雨受到夏季季風ㄧ定程度之影響,且季風的肇始與中斷與季內振盪息息相關,因此若能了解季內振盪的生成機制與移行路徑,將有助於對亞洲夏季季風之預報。本研究採用ECHAM5/MPIOM、MIROC3.2(medres)、CNRN、GISS-ER及INM3.0等五個模式比較CGCM與AGCM對ISO的模擬結果,經空間相關係數與均方根誤差之計算後發現,在各個月份對於季內振盪的模擬上,傳統系集平均(ensemble mean)比單一模式模擬為佳,CGCM模擬又比AGCM模擬結果好,其中尤以ECHAM5/MPIOM與MIROC3.2(medres)二個模式表現為優。但各個模式在五、六月份均有模擬變差的現象,此應與五月份亞洲夏季季風肇始有關。 AGCM模式模擬中,無論在孟灣或南海地區,均以渦度場為主要的影響機制,可能是造成模擬季內對流強度過強的因素。而CGCM增加了海氣交互作用,與季內對流相關之地表熱通量產生海溫正距平,此時海表面溫度增高,大氣邊界層之水汽含量也增加,形成有利對流發展之不穩定環境,因邊界條件改變而改善對季內振盪之模擬。而本研究所選取CGCM五個模式中,以MPI模式模擬結果最佳,其次為MIROC3.2(medres)模式,其餘模式模擬ISO不理想的原因除了模式本身物理過程設定外,可能與解析度不同有關。

關鍵字

季內振盪 耦合

參考文獻


李政康,2003:多重模式系集模擬應用於季內振盪預報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朱容練、許晃雄、陳正達、柯文雄,2005:AMIP模式模擬夏季季內振盪之分析,大氣科學,33,1-28。
鄒治華、柯文雄、張卜仁,2000:利用Wavelet分析南海地區季內振盪與東亞夏季季風之研究,大氣科學,28,27-46。
Anderson, J. R., D. E. Stevens, and P. R. Julian,1984: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tropical 40-50 day oscillation, Mon.Wea. Rev.,112,2431–2438.
Annamalai, H. and K. R. Sperber,2005:Regional heat sources and the active and break phases of 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30–50 day) variability, J.Atmos.Sci.,62,2726–274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