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9.149.56
  • 學位論文

台灣中部埔里鯉魚潭湖芯之生地化指標與晚全新世之古氣候環境變遷

指導教授 : 余英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湖泊岩芯LYT-C為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亞洲古環境變遷計畫」之研究團隊於2002年在台灣中部中海拔的埔里鯉魚潭鑽取所獲得。本研究測量LYT-C湖芯的有機質含量與特性,包含有機質(含有機碳、氮、硫元素及生物源蛋白石)含量,有機碳、氮同位素值以及生物指標(biomarker)中正烷類等生地化指標,藉以探討鯉魚潭湖泊高時間解析度的湖泊沈積環境變遷,並進一步瞭解台灣晚全新世以來的環境與氣候變遷。 鯉魚潭LYT-C湖芯之時間架構主要以AMS-14C之定年結果以及地磁場強度之對比所獲得之定年架構。LYT-C全長1960公分,涵蓋了一萬年以來的記錄。整段湖芯之沉積速率為0.18公分/年,而其中深度207公分到413公分相對於其他段湖芯之沉積速率高,高達0.69公分/年,表示本段湖芯有較劇烈的沉積環境變化。 研究1960公分長的湖芯之有機碳含量變化顯示,於深度675公分之前的有機碳含量值極低,幾乎趨近於零,並對應岩心描述紀錄中土黃色之砂質層。而自從深度675公分以來有機碳含量明顯有所增加,並隨著深度有明顯之層狀沉積構造,而此現象在總硫、總氮含量以及生物源蛋白石的變動剖面亦呈現相同的趨勢。由於此些標本中生地化指標的特徵顯示其未受到明顯的分解作用,再配合各指標的特徵(含C/N比值,有機碳、氮同位素及生物指標等)推測湖中有機質含量之變動主要受到了陸地輸入無機物質之稀釋作用的影響。 本湖芯中有機質的C/N比值在深度675公分以來的變化範圍大致在10~30之間,平均值為16.8;有機質碳同位素值自深度650公分以來的變化範圍在-29.4?~-18.8?之間。有機質的C/N比值與碳同位素值的變動特徵反映了鯉魚潭湖中之有機質來源主要來自於水生藻類與陸地植物的比值以及湖圍陸生植物中C3植物和C4植物之間的變動。氮同位素變動範圍在-0.67?~4.32?之間;其變動主要受到湖泊環境的變動以及有機質來源的改變所影響。正烷烴(n-alkane)含量分析顯示此湖泊之有機物來源以湖旁的陸地植物輸入為主,且在沉降過程中並無明顯的分解作用產生,亦無過老的有機碳輸入。 配合磁性參數之變動,LYT-C湖芯之生地化指標可以重建鯉魚潭當地近3000年晚全新世之沉積歷史,並進一步解析當地古氣候的變動。在約2650年前因氣候較為乾燥,河流下游遭阻塞進而成為一之淺水湖泊,而自約1620年前以來淺水湖泊的水位持續上升,到了約1580年前水位上漲,且自約1580年前以來湖泊沉積環境因為湖水面變化而致使湖積大小的變動而使沉積物中有機質等生地化指標顯現受到湖圍陸源物質不同程度的稀釋作用,因此反映了當地不同的氣候意義。由本論文研究之各項生地化指標分析所推測的氣候變動結果在LYT-C湖芯的孢粉記錄(張秋蓮,2006)有相同的推測,並與台灣各地之古氣候變動大致趨勢吻合。 鯉魚潭另ㄧ短湖芯LYT-3A由於其標本分析間距較密集,所以提供了近1300年以來更高時間解析度之古氣候變動的記錄。由此建立之古氣候記錄與東亞古氣候的季風紀錄有很好的連比性,且與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動關連,此說明對鯉魚潭古氣候影響甚劇之東亞夏季季風可能主要受控於太陽輻射之強弱。

參考文獻


李政益,2004,恆春半島東源谷地3000年來的沉積物孢粉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51頁。
張秋蓮,2006,南投埔里鯉魚潭自2600年前以來沈積物的孢粉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9頁。
劉枝萬,1951,臺灣埔里鄉土志稿。
陳鎮東,1994,海洋化學。國立編譯館主編,共551頁。
林淑芬,2004,由孢粉記錄看宜蘭平原最近4200年來的自然環境演變及其與史前文化發展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89頁。

被引用紀錄


陳歆穎(2015)。近代台灣湖泊沉積物紀錄與環境事件關聯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5.01827
黃致展(2011)。蘭陽溪流域系統千年來自然災變與淇武蘭文化空白之關聯〔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1.01845
謝耀陞(2015)。東源湖底泥沉積物中直鏈烷環境參數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1137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