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31.73
  • 學位論文

尋找生活中環境教育的可能:日常食物消費者的永續關懷與行動策略

Searching for the possibilit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daily life: The study of daily food consumers’ sustainable care and action strategies

指導教授 : 王順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消費時代中,個人不單是消費者也是公民。消費者公民(consumer citizen)的概念認為個人除政治上的環境保護行動外,並要能夠理解當代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反思全球永續議題與個人生活的連結,並且藉由生活型態的轉變作為環境行動的實踐。 食品為個人每日生活必須品,同樣也涉及許多的環境與社會永續的議題,如全球暖化與碳排放、食品運輸與食物里程、基因改造作物和在地生產等各面向。Spaargaren(2010)認為,生活領域是在政治與經濟外,消費者公民透過生活常規行為,展現個人的價值觀與信念的場域。面對永續議題時,並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必須進入庶民生活中,透過他們的眼光,了解他們的理解、關切、信念與阻礙,才能夠找尋真正永續的方向。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台灣消費者食物消費的日常實務中,深入瞭解消費者在永續食品消費行為上的關懷、對永續食品議題的理解與相應的行動策略,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1. 消費者對永續食品議題(環境保護、動物福利與食品安全)的理解與態度為何? 2. 消費者如何從日常消費行為作為公民行動之實踐?影響其行動能力的要素為何? 本研究以Spaargaren(2010)所提出的消費者公民論述作為詮釋的理論依據。本研究定位為探索性的質性研究,採取紮根理論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在資料收集上,本研究採取半結構開放式市場訪談、深度訪談兩種方法,前者將於北中南三大都會區之傳統市場、超級市場與有機農夫市集對實際消費者進行訪談,以得到第一手全面性的瞭解;後者將透過在食物消費者團體中訪談資深消費者,以獲得深度內涵的理解。 本研究結果說明消費者在日常食物消費上的特性、困境與行動策略,並指出庶民的關懷、理解的類型與形塑,提出日常食物永續消費概念圖。基於此結研究結果,本研究批判過去關於消費者研究的五個迷思,指出日常食物消費在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中的行動意義。最後,提出以下幾點結論:日常永續消費意義在於以消費者「關懷」為中心;並回歸庶民視角的理解;創造個人與他者、地方和自然的連結;因此,日常消費可作為公民行動的平台,並注重在地脈絡與集體行動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姜逸群(2006)。健康促進與生活形態。學校體育雙月刊,16(3)。,31-35。
劉惠琴(1996)。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7-H-031-002G6。
任孟淵、王順美(2009)。推動永續消費之環境教育觀點。環境教育研究,7(1),1-26。
任孟淵、許世璋(2007)。培力社區之農村環境教育:一個社區型自然教育中心的初步發展歷程。環境教育研究,4(2): 23-58。
魏聖忠、黃聖茹、蔡顯榮(2008)。臺灣地區國產生鮮豬肉消費行為之研究--家戶與店家消費模式之比較分析。農業與資源經濟,5(1),23-54。

被引用紀錄


林孟寬(2014)。農夫市集消費者對低碳飲食認知與行為意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25/NKUHT.2014.00025
林祐立(2013)。農場動物福利之實然與應然-以我國法制之檢討分析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109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