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61.223
  • 學位論文

東海及其鄰近海域之數值模式研究

Numerical modeling stud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its vicinity

指導教授 : 吳朝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位於東亞季風區域的西北太平洋地區主要包含了三個部分:一是由渤海、黃海及東海所組成的三海系統,二是位於台灣西南方的南海,以及位於此二海域東側的菲律賓海;整個西北太平洋邊緣海域之表面洋流均直接地受到了季風風向轉變的影響而呈現季節性之流場轉變。 本研究中,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建構一模式區域較大且解析度較高(1/8°x1/8°)之西北太平洋模式,並運用巢狀模式系統之方法,運用較大模式範圍之西太平洋模式(使用Miami Isopycnic Coordinate Ocean Model)輸出之結果,提供西北太平洋模式所需之初始條件及邊界條件,並比較兩模式在西北太平洋環流之模擬結果,並進一步探討東海海域之流場、海水面高度及海面溫度之分布情況。 因模式解析度之增加以及側邊界條件的完整提供,使西北太平洋模式在西北太平洋環流的模擬上得到改善,並可模擬出如中尺度渦漩及黑潮蜿蜒行為等中小尺度之擾動現象。 在東海海域之區域性探討方面,由西北太平洋模式之結果顯示,黑潮由ETC(East Taiwan Channel)進入東海之通量平均通量約為20.95±2.56Sv,其年際變化及85天之振盪週期,與前人觀測之結果相近。模式中亦呈現出位於日本九州西南方的黑潮主軸轉向點之季節性南北移動,冬季向北移,夏季向南移,移動距離約50公里。 在模式模擬結果中,東海海域之流場、海面高度及海面溫度之分布,與觀測結果均非常接近;夏季之東海海面溫度約為26-29°C,與NOAA/AVHRR之SST衛星觀測結果非常接近。但黃海海域因溫鹽之表面邊界及長江注水量的影響,與前人之研究有些許之差異,需使用較為正確之資料做為邊界條件來改善模式結果。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Wong, G. T. F., S. –Y. Chao, Y. –C. Chung and Y. –H. Li (2000b) : Preface, KEEP–Exchange processes between the Kuroshio and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 331 – 334.
Chapman, D. C. (1985) : Numerical treatment of cross-shelf open boundaries in a barotropic coastal ocean model.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15, 1060 – 1075.
Chen, G. (1992) : Marine atlas of Bohai Sea,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China Ocean Press, 524pp.
Ezer, T. (2000) : On the seasonal mixed layer simulated by a basin-scale ocean model and the Mellor-Yamada turbulence schem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5(C7), 16843 – 16855.
Ezer, T. and G. L. Mellor (1997) : Simulations of the Atlantic Ocean with a free surface sigma coordinate ocean mode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2(C7), 15647 – 15657.

被引用紀錄


盧鴻復(2004)。台灣東北海域之模式流場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0310254
蘇銘強(2005)。南海海表面高度變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637274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