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14.94
  • 學位論文

以聖嬰現象為範疇的議題式教學模組對高一學生學習成效之分析

指導教授 : 楊芳瑩 博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實驗教學研究,探討議題式教學模組對高中一年級學生概念學習之影響。實驗課程設計為一個以議題為學習情境的地球科學課程,希望能藉由議題課程的引導,促進學生發展系統性概念及幫助學生在面臨科學相關議題時,能應用所學知識於解決問題過程中。期待結果能提供教師在未來設計高中議題式教學課程設計之參考及依據。實驗研究對象為台灣北部某私立高中一年級學生,共有一個班級參與此實驗教學研究其中男生35人,女生18人。研究設計採實驗研究法之單一組前後測設計(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Borg & Gall,1989)。教學模組的課程以「聖嬰現象」為主題,將高中基礎地球科學課本中所提及之大氣、海洋,及其交互作用融入在此教學模組。本研究主要為質的分析,加上量的呈現。資料來源:「聖嬰現象概念搜尋單」、「半結構式晤談」。質的分析方面,研究者使用Flow-Map Method(語意流程圖分析法)以及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整理及歸納。量的分析則為T考驗。研究結果顯示: 1.實驗教學後,學生對於聖嬰現象的相關科學性概念的習得與教學前相比達到顯著差異( p <0.05),Effect Size(d值)為1.26,而聖嬰現象相關科學性概念之交叉連結數目比起實驗教學前亦有顯著差異( p <0.05),Effect Size為0.76,此結果表示學生實驗教學後對於聖嬰現象相關的科學性概念有顯著的了解,也發展出較具組織性的概念架構。 2.晤談結果分析發現,學生能夠敘述出海氣系統的交互作用,其中學生對於地表風、海流和湧升流的關係最為熟悉(85 % 的學生可以說出其關係 );而關於海流、湧升流與表面溫度,以及表面溫度和熱帶降雨,只有50 % 可以說出其關係。此外,100 ﹪的學生能說出情境特定系統性概念問題的關係。 3. 語意海氣作用概念數與海氣系統概念數交叉分析上發現,整體來說針對非情境特定的系統概念問題中科學概念關係數和後測的科學概念交叉連結數達到顯著相關。而情境特定系統概念的科學概念關係類型數也和後測科學概念交叉連結數目也接近顯著相關。由此可知,本研究之議題式課程,對學生的概念改變是有影響的。 4.整體來說,學生學習過此聖嬰現象的議題式課程之後,能夠應用於海氣系統交互作用的解釋上,這也代表學生在經過這樣的課程後,能夠有一個較完整的海氣交互作用的觀念。

參考文獻


陳文典(1998):STS理念下之教學,台灣教育,575,10-19。
黃昭銘(2003):
龍騰文化(2002):高中基礎地球科學。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葉婉儀(2003):探討社會性科學議題地震教學模組對高一學生地科學習之成效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