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96.217
  • 學位論文

冬季冷鋒氣候合成與個案數值研究

指導教授 : 簡芳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主要分成二部份討論台灣冬季冷鋒。前半部利用NECP reanalysis的資料將1948?2006年間通過台灣的冬季冷鋒,以北台灣降溫幅度分成極強寒潮、強寒潮、中寒潮,共三類,並使用合成分析法(composite analysis)求取北台灣地區寒潮爆發前後各層的平均氣象場,並討論各強度寒潮綜觀天氣系統的差異;後半部選定2007年3月4日極強冷鋒個案及2006年2月16日強冷鋒個案,以COAMPS模式進行中尺度的數值模擬,並分析不同強度冷鋒在通過台灣地形時,其天氣系統相異之處。 由58年的合成分析中,可以發現這三類寒潮在綜觀尺度的高低壓系統、溫度場及風場配置是相似的,僅在氣象場有明顯的差值存在。以極強寒潮為基準討論,在寒潮爆發前48小時,大陸高壓其中心位置約在貝加爾湖西南方隨著高度往西北傾斜,並伴隨低溫中心;在高壓南緣有明顯的鋒面溫度梯度,且蒙古、華北一帶有強勁的北風,使得華中地區有明顯的冷平流效應。寒潮爆發前24小時,高壓及低溫中心南移至蒙古、華北,此時鋒面伴有明顯南北風風切,位置由黃海往東南延伸至海南島北方;寒潮爆發當時,高壓已移至華南,台灣受鋒後冷氣團影響溫度降幅可達10℃,且海上北風分量遽增。 針對中尺度的個案模擬結果分析,冷鋒通過台灣地形時,在台灣地形東側會產生冷空氣堆積,形成中尺度高壓造成北風加速;台灣海峽上受管道效應影響,在高度500公尺增強北風風速;由於冷鋒強度不同,極強個案鋒後氣流出海位置於長江以南並主要通過台灣東側,使得台灣東側的風場加速度大於西側;對強冷鋒而言,氣流出海範圍在長江以北,氣流平均通過台灣東西二側,故東側加速度較極強個案弱、西側較極強案個案強。比較鋒面通過地形的結構變化,發現鋒面在通過地形前鋒面高度較低,經過地形後鋒面向上發展,其中以強冷鋒的發展高度較高;風場上,台灣東側的風向風速改變皆較西側劇烈。

參考文獻


簡芳箐,林勝峰,2004:冬季冷鋒個案之數值研究。大氣科學,32,141-159。
蔡清彥,1984:大尺度擾動與寒潮爆發。大氣科學,11,71-83。
黃鴻榮,蔡清彥,1983:台灣地區寒潮個案之次環流系統。大氣科學,10,57-74。
陳泰然,林銓,1982:伴隨寒潮爆發之冷鋒過境高雄國際機場之鋒面合成結構分析。大氣科學,9,33-41。
任立瑜,蔡清彥,1981:台灣地區寒潮合成天氣之研究。大氣科學,8,67-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