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26.80
  • 學位論文

失憶歷史與紫荊青年的對話:紫荊生態藝術村的發展與未來

指導教授 : 鄭祥麟 連雅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青年世代外流、薪資水準低落、人口老化、產業聚落外移是二〇一五年的今天,許多人對於農村的第一個想像。當許多青年勢力不畏現實、拿著極微薄的生活所需,在農村各地用藝術推廣在地,要如何兼顧生活、理想及正確推廣在地生態就變得格外令人好奇。因為一場際遇,我認識嘉義在地紫荊生態藝術村創辦人-黃梓皓,透過參與活動、持續訪談了解他在藝術行動的堅毅與付出。因此,為了體現一場汗水與理想交織的過程,開啟了我在農村的探尋旅程。除了透過一筆、一步寫下屬於嘉義民雄「紫荊生態藝術村」的成長故事,更輔以親身的蹲點與訪談,畫出紫荊生態藝術村對在地的美麗與哀愁。本研究透過不斷分析與文獻閱讀,整理生態藝術工作者對於生態藝術村的想像與意義,並在結尾提出自身體驗、思考後的建議,期許在未來能有更多學子踏入此領域一同用汗水揮灑這片屬於我們的土地。

參考文獻


許文蕙(2010)。臺北國際藝術村:藝術世界的生產網路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閻淑慧(2004)。鐵道藝術村遊客旅遊行為關係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經建會(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草案2002-2007。台北:行政院。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張祐瑄(2012)。提昇閒置空間藝文展演效果之研究-以鳳山鐵道藝術村為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