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0.157
  • 期刊

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後肺纖維化患者的肺部復健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Patientswith Pulmonary Fibrosis

摘要


個案報告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照護,根據GOLD guideline肺部復健為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黃金準則之一,相關研究文獻日益增多。筆者於臨床工作多年,肺部復健運動除了應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相當之成效,此法運用在重症病患併發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造成肺部纖維化同樣有其效果。將肺部復健運動有效的介入此類患者,可以改善患者活動無耐力、低血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變差等問題。目前於國內有關此類領域之研究文獻仍有限;本文列舉三名不同原因造成ARDS併發肺纖維化之患者執行肺部復健運動,重新讓病患學習呼吸再訓練、清除痰液及如何處理呼吸費力等相關問題,藉由訓練增加活動耐受力,修正「活動就會喘」的錯誤觀念。期望此篇文章之發表,讓更多醫護同仁重視肺部復健運動,對於此類病患提供更完善的呼吸照護品質。呼吸治療評估:案例一:謝小姐24歲懷孕34週,受家中成員傳染導致咳嗽與發燒於門診求治,2天後高燒不退呼吸喘惡化,疑似H1N1感染執行快篩呈現陽性反應,轉至本院;胸部X光兩側瀰漫性肺浸潤、嚴重低血氧,診斷為疑似H1N1肺炎併發ARDS;緊急插管呼吸器使用,當晚緊急剖腹生產置入體外膜氧合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療,期間疾病管制局檢驗確診為H1N1肺炎併發ARDS,第三天右側氣胸放置胸管,16天後成功拔管脫離呼吸器使用鼻導管氧氣3L/min,3天後帶胸管、鼻導管轉至病房,個案於病房呈現活動時呼吸喘低血氧,呼吸困難指數(Borg's Scale)達7分,肌肉無耐力導致生活自理能力變差等問題。案例二:王先生63歲、咳嗽有痰、喉嚨沙啞,3天後呼吸喘至本院求診,初步診斷為肺炎使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Non-Invasive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持續低血氧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胸部X光兩側嚴重瀰漫性肺浸潤,血氧飽和度84-89%(當Fio2:100%、PEEP: 10 CmH2O);痰液培養:肺炎鏈球菌,診斷為肺炎鏈球菌併發ARDS,鎮靜劑使用導致下肢無力,懷疑藥物引發多發性神經病變,停藥後下肢無力情形改善;歷經30餘天順利拔管使用NIPPV,3天後轉病房一週後順利脫離NIPPV鼻導管氧氣3L/min使用。個案容易喘,日常生活無法自理需仰賴家人,導致情緒極為低落。案例三:葉小弟16歲,車禍造成右下肢嚴重粉碎性骨折,家屬拒絕截肢,3天後敗血症併發ARDS,緊急插管呼吸器使用,低血氧持續惡化採ECMO治療,治療期間歷經右膝上截肢、急性腎衰竭透析治療,併發左側氣胸胸管引流大約40天才順利拔除氣管內管改用NIPPV,5天後帶胸管、NIPPV轉病房,使用NIPPV期間PaCO2偏高(≒55~65mmHg)10天脫離NIPPV、鼻導管3L/min使用;左側胸管拔除後10天再次發生氣胸,5天後右側也產生氣胸,雙側放置胸管並執行沾粘術,其左腳因為日前放置ECMO導致神經受損。問題確立:收案三名患者,分別為: H1N1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車禍導致嚴重粉碎性骨折造成敗血症,最後都併發ARDS。雖然三位導致ARDS成因各自不同,但治療期間皆接受長時間高濃度氧氣及高吐氣末陽壓(PEEP),併發肺纖維化、活動無耐力及低血氧等問題。此外三位病患在發生重大疾病後導致日常生活無法自理,情緒低落與焦慮不安。呼吸治療措施:1 加強個案對疾病認識的衛教,減輕因為不知而造成的擔心。2 學習呼吸控制與呼吸放鬆技巧的訓練。3 依個案獨特性予以設計適當的肺部復健運動。肺部復健運動分為上肢、下肢及學習呼吸控制技巧。上肢訓練主要包括肩膀、手臂肌肉運動,進而帶動胸廓使通氣量增加。次要增進呼吸肌及上臂肌肉的強度及耐受度,此訓練對於需使用手臂的日常生活動作特別重要。上肢運動分為兩種:(1)支持性上肢運動:藉由儀器訓練,例如使用肌力車時加阻力。(2)非支持性上肢運動:舉起手臂維持抗重力姿勢及手臂舉重的方式訓練,此種方式不需儀器對病人而言既經濟又方便,例如無負重舉臂、負重舉臂、擴胸運動。下肢訓練的目的於改善活動耐力,項目包括:無負重抬腿、下床坐椅、踏步運動、下床行走、踩固定式腳踏車等。訓練時間、次數需採漸進式、逐步增加,運動項目可採單一種運動施行或合併兩種。Mahler(1998)綜合多份文獻,建議運動內容的設計必須注意訓練的強度及獨特性,(1)頻率:每天一次,(2)持續時間:一開始可以運動5分鐘休息2分鐘再重複運動5分鐘休息2分鐘,逐漸增加到能持續運動到20分鐘;(3)強度由最大耗氧量的50%開始訓練以出現活動無耐力或Borg's Scale來調整。(4)氧氣供應若血氧飽和度≦88%時可以使用氧氣維持血氧飽和度≧90%。結果評值:病患由加護病房轉普通病房時,呈現活動無耐力及低血氧,必須使用氧氣才能維持血氧飽和度≧90%,經肺部復健運動的介入,依個案的獨特性設計出適合個案的復健運動計畫,案例一:3週後脫離氧氣第4週出院;案例二:5週後戴氧氣回家,出院後約一個月脫離氧氣;案例三:5週後脫離氧氣,因截肢傷口未癒合故延遲至第7週出院;由於三個案住家離醫院甚遠,無法繼續回診繼續復健療程,因此出院前教導簡易的居家復健運動。不過由表一可以發現個案在出院前、及出院後追蹤其運動肺功能(6分鐘走路測試)及Borg's scale是有持續在改善。表一:運動肺功能及呼吸困難指數變化(表格略)

被引用紀錄


陳怡儒(2019)。照護一位肌無力個案之護理經驗彰化護理26(2),58-69。https://doi.org/10.6647/CN.201906_26(2).0008
黃湘淇、謝馥蓮、張朔衽(2019)。協助病人成功脫離呼吸器順利返家之護理經驗彰化護理26(2),14-26。https://doi.org/10.6647/CN.201906_26(2).0005
鐘婉甄、邱春榕、張瓈方(2018)。照顧一位愛滋病合併肺囊蟲肺炎感染二次插管病人之加護護理經驗源遠護理12(1),59-66。https://doi.org/10.6530/YYN/2018.4.2
林睿瑜、陳麗秋(2020)。照護一位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人之護理經驗領導護理21(3),50-59。https://doi.org/10.29494/LN.202009_21(3).000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