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0.24
  • 期刊

中唐至五代華嚴經變的「入法界品圖」探究

The research of the painting of entering the Dharma Realm of Avataṃsaka Sutra in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Five

摘要


《華嚴經》產生的華嚴造像藝術,於唐代開創以來在華嚴宗與當時宗教氛圍的推廣下,使得相關造像活躍於歷史的舞臺上,但甚為可惜經過唐五代的毀佛運動,以及宋代以降華嚴經變的沒落,今日所剩下來的華嚴經變甚少,使得欲去探求中國早期華嚴經變的圖像發展脈絡,顯得有所難度。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敦煌至今仍遺存不少唐五代時期的華嚴經變,將可藉由相關的遺例試圖去了解早期華嚴經變發展,故本文將著重於中唐至五代時期華嚴經變中的入法界品圖部分,並透過相關遺例的分析探討,期望了解其發展脈絡。而入法界品圖此乃華嚴造像極重要的部分,爾後宋代在此基礎上,創造出童子五十三參圖像,該類造像受到禪宗、天台宗、華嚴宗…等宗教團體推崇,於宋、元、明、清時期使得該造像流通甚廣。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在唐五代的前身便是入法界品圖,蓋該類造像如何發展運用,相關研究尚待開發,可說是藝術史上極為重要且須釐清的部分。而華嚴經變圖的早期發展,在初唐時主要依止為《六十華嚴》,盛唐以降為《八十華嚴》,在中唐以降規模較宏大的華嚴經變會配置有入法界品圖,但晚唐至五代時有些較簡易的華嚴經變並未配置有入法界品圖,缺乏了入法界品圖,並不會影響華嚴經變畫面的判讀,反而言之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圖有獨立趨勢,可以離開華嚴經成為獨立造像,為宋代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立下基石。

參考文獻


陳俊吉(2014)。「華嚴藏海圖」與「七處八會圖」的獨立發展至結合探究。書畫藝術學刊。16
陳俊吉(2012)。中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書畫藝術學刊。12
〔唐〕釋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6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年)
(1987)。明版嘉興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75)。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