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92.3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南北朝是個胡樂大盛的年代,尤其北朝,自西元四世紀初永嘉之亂(311)以後,胡人大舉進入中原。由於“樂其所生”(《漢書•禮樂志》),各族不能忘情於自己的音樂,於是各種異族之樂紛紛傳來中原,中國固有的雅樂因而淪喪陵夷,正聲莫聞。《隋書•音樂志》曰: (齊)雜樂有西涼鼙舞、清樂、龜茲等。然吹笛、彈琵琶、五絃,及歌舞之伎,自文襄(高澄,亡於549)以來,皆所愛好。……於是繁手淫聲,爭新哀怨。 以若干沈湎荒淫的北朝君王為表率,上行下效,風行草偃,胡樂遂成為北朝盛極一時的流行音樂。在這樣一派異國的喧嘩之聲中,中國音樂中最具歷史傳統及深厚文化底蘊的樂器-「琴」的命運如何?在「繁手淫聲」、「鏗鏘鏜鎝」(《通典》卷一四二)既是音樂風格的主流,疏泛澹然的琴還有人彈嗎? 檢閱史籍,我們赫然發現北朝仍然有為數不少的琴人,由隋唐兩代的琴學傳承來看,北方琴人也並未缺席;隋唐之交最重要的琴家趙耶利是天水人,以善彈胡笳知名的董庭蘭是隴西人,他們在隋唐琴學中都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在胡樂喧聲之中,北朝究竟還有哪些人彈琴?琴在他們的生命裡蝕刻了如何的印記?他們對於琴的的審美態度與美學想像又是如何?與前朝後代的琴學有何異同?這些疑問都值得探究。本論文即是由此開展,以探抉文獻記載中的北朝琴與琴人。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