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14.86

城市與設計學報/Cities and Design

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停刊

5-year IF 0.000
0.000 2024 年
Discipline Ranking
綜合 92
Provided by Academic Citation Index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近來由於人類世(anthropocene)地質時代的出現,突顯了人類(拉丁語為「智者」之意)這種獨特生物在地球的主導地位。在這個脈絡下,有個問題經常被提出:全球南方的城市生態要素,與全球北方的城市生態要素有何不同?作者提出一個看似奇異的概念:我們應該對都市生態抱持著多樣化的觀點,尤其在這個號稱「人類世」的廣闊紀元中,世界各地的都市區域,卻展現出相似的特性時。本文章指出,城市生態學的觀點在任何地方都應該是相似的,儘管並非完全相同。根據作者的說法,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之間的差異是文化視角的差異,而不是城市生態視角的差異。為了特別強調亞洲背景下的文化觀點差異,作者討論了印度(Hindu)和佛教傳統中強調的「合一(梵文:Ekatmata)」,或「不二(梵文:Advaita)」、以及「世界一家(梵文:Vasudhaiva Kutumbakam)」與「不害(梵文:Ahimsa)」以及「依緣起源」(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文:Paticcasamuppāda)。作者得出的結論是,無論是南方或北方的城市,以及人類和所有形式的生命,若想要繼續生存在地球上,就必須重拾尊重和關懷自然的文化。

  • Journals

本文試擬現代建築在中國移植的初步論點,結合對既有現代主義觀點的認識論批判,經由再理論現代建築,與西方“現代性”經驗方式對話,另一方面,經由理論角度的審視,期望能有助於下一步探索性研究的分析性假說的建構,以及,或可解放我們的專業規劃與設計實踐。

  • Journals

門楣原是門牆之間的保護性構件,表現為楣梁、牆壁結合處的上方所披覆的多層結構。其位置顯赫,是門的臉面,因此,在農業文明時代,承載了趨吉向善的民俗文化心理,標示出屋主人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近代以後的門楣又在此基礎上,展現了建築結構與技術的現代轉型,折射了都市建設的國際背景,同紮根本土的傳統意識、黨國權威之間的交融、調適關係。大陸地區對門楣的專題研究起步較晚,關於門楣的系統研究較少,對於某特定地區與歷史時期中的門楣,也尚未有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鑑於此,文章以國民政府制定「中國固有之形式」的文化復興政策,以及中國建築師群體探索民族形式建築的高潮為時代背景,聚焦1927年至1937年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十年黃金建設期的行政區公署類,文教區教科研與社會服務類,以及中山陵園區運動場與紀念性建築的門楣樣式。通過清單比較、分析三大類民族形式建築中,劃分區域的牌坊、牌樓門楣,以及建築物自身組成部分的抱廈門楣、外簷房門門楣的組合關係及其繁簡演繹,代表性建築要素,整體造型特徵,以及裝飾手法與圖案的組合方式等等,歸納門楣樣式的共性特徵與個體差異。繼而,試從設計社會學,文化碰撞與涵化,時代精神等方面,以及外籍建築師的彩畫觀,新型建築的功能、審美訴求,門楣所在位置的重要程度,以及黨派色彩的儀式空間塑造等方面,解析共性特徵與個體差異的背景成因。文章旨在由點帶面地引出,對黃金十年南京民族形式建築的視覺語言、都市建設、時代精神、文化內涵、政治意義的全方位、多層次思索,以期將門楣、建築、城市及其自然、社會、人文等各層次結構連構為有機整體。

  • Journals

臺灣傳統園林乃為文人萃聚,以詩會友之場所。因此,「詩情」、「畫意」成為這個場域,賓主間的主要溝通語言。建築界過去的研究強調了實質空間的「畫意」,強調佈局、掇山、理水等等的景象創造方式,並透過借景、障景、框景等手法,組織景象引導。然而園林之美不是走逛於建築迷宮中即可感受得到,常規的空間性研究,卻無法說明「美」從何處尋。但無論如何,整個板橋林本源花園的景象創造與引導,強調了居住期間的賓主間的主體感受,反覆再現的主體經驗,成為園林「畫意」構成的主要骨幹。而臺灣傳統園林建築大抵成諸於明清,繼承著閩南園林傳統,也成「畫意」主體經驗來源之一,部份「畫意」源自於故鄉閩南的生活經驗與造園經驗。然而,美感的延伸有賴於語言性的「詩情」,經由詩詞提聯的點染引介,帶出賓主之主體性經驗,延伸了實質空間之外的情懷、心境、慾望與處境,美感油然而生。「詩情」與「畫意」的結合,更成為重塑空間形式的推手,讓空間成為凝固的詩句。

  • Journals

本文試圖在女性主義的立場上,藉由建築家務性的強調與歷史梳理,直面臺灣長期以來性別缺席的建築現代性論述。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向來都以性別政治作為扣合實踐的論述目標,家務性的研究亦是如此。不同歷史階段的女性主義論述面對著不同的性別處境,存在著差異極大的性別政治策略。本文第一段將梳理女性主義者們對於「家」以及家務角色在性別政治上的不同見解,以及家務性在性別主體生成過程中的物質、空間意涵。落到建築論述上,女性主義建築學者的性別政治論述光譜也從建築與性別權力關係的解構及顛覆思維到積極建構另類專業實踐方向,展現多元的女性主義建築論述策略。本文第二段摘述西方九零年代女性主義建築史與家務科技論述,呈現家務性的多元研究進路。在這些學術養份下,本文第三段從家務性的歷史建構出發,簡述戰後臺北都會現代性打造的歷程,回應既有建築現代性論述的性別缺席。

  • Journals

作者將生命旅程與專業設計結合,將個人對於老莊與佛教的生命理解,化為實際設計哲學。從退場開始,在上海還是一片渾沌之際,作者以其工作室為另個起點。作者以三個上海設計案為例,述其性格、生命、時間、空間等秉持之“道",體現在顯露結構本體、材料抉擇、建築形象及空間挪移上;更重要的是,對佛道哲理的感悟──虛實、內觀、無邊、眾生平等,將之轉譯為空間設計語言。見設計如見人,散而成章,合而成體。

  • Journals

陳志梧(1952-1997)對臺灣社區營造與歷史保存思維的貢獻與他的人生經歷相關。在20世紀的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及社區營造的背景下,他在學術與人格的培養上,受到席德進、漢寶德及夏鑄九的影響,在人生歷程努力奮鬥與累積經驗,終於在淡水社區工作室幾年時間開展他的社會實踐。他在淡江建築學系的近代建築史教學特色獨樹一幟,偏向左翼的建築史思維,重視對資本主義與現代性如何影響近代建築史的討論。他在社區營造與建築史研究的學術貢獻,除了關於民居空間、泛文化論及生態模型為基礎的研究反省、城市空間變遷研究的方法論反省外,最重要的是對於臺灣社區營造與歷史保存思考之觀點,包括臺灣古蹟保存歷史應與臺灣特殊歷史情境一起看待、社區歷史保存的概念是對抗去歷史化、去社區化及威權體制,城市歷史保存應與社會運動連結。

  • Journals

印度後殖民研究學者阿細思.南迪(Ashis Nandy)認為大眾電影與現代化過程中的都市中產階級的多重自身有著密切的關係。本文嘗試借助於阿細思・南迪對於大眾電影(popular cinema)的分析,討論20餘年來臺灣的大眾電影中都市中產階級多重自身(multiple selves)的轉變,以及其社會與政治意涵。不同於大多數的分析角度,傾向於將《海角七號》放在國族認同或者後殖民的脈絡中,本文將把《海角七號》與《搭錯車》放在都市史的脈絡中並置,看待這兩個通俗情節劇(melodramas)裡頭的城、鄉與多重自身的辯證關係。跟尋常的歷史編纂不同,本文不將這兩部電影視為歷史檔案,用來考察文本的歷史意義與象徵;而是當做建構主體的表意實踐(signifying practices),從這兩部電影所形構的不同的主體想像中,折射出臺灣都市發展的新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