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9.175

博物館與文化

  • OpenAccess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正常發行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 OpenAccess

「性別」(gender)如何在博物館裡再現日漸成為博物館研究的重要課題。相較於女性主義理論及性別研究在各學門領域之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拓展、滲透,所持續發展出來的知識地景,博物館專業領域的研究腳步正積極追趕著,博物館實踐場域經驗研究(empirical studies)亦有待開展。觀察性別研究在博物館知識場域相關研究,約從2010年以降逐漸增加,且持續進展中,本文以臺灣既有研究材料為基礎,搭配相關展覽案例討論,以紐約游擊女孩行動現場的歷史情境線索中,其倡議之主張與行動策略,分析出具有實踐意涵的研究議題出發。以臺灣經驗之研究與文獻,從理論與經驗研究整合出博物館作為帶動社會改變機構的行動主義觀點;文末以個案的觀察分析與討論,建構博物館與性別研究後續議題,以期共同參與在這個知識路徑推展的旅途中。

  • Journals
  • OpenAccess

本論文發想源自2022年台灣女性藝術學會(Taiwan Women's Art Association)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簡稱史前館)共同策劃之「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WE/WOMEN: From Prehistory to HERstory)藝術展,本文特別將參展的藝術家作品分門別類,選取的作品則以「以母之名:大地母親的編織想像」及「性別系譜學:科技越界中的性別想像」做為章節之主軸,分析此次參展之代表女性藝術家如何以獨特的素材加上創新手法,最後以女性空間的重新界定與解構來探討上述藝術家及其作品如何在陰性邏輯與思考脈絡中意圖開創當代藝術的主體性與另一種風貌。即便科技已環繞我們生活週遭,但人們反璞歸真的赤子之心仍未被取代,科技V.S.人性是千古議題,回歸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亦是人類DNA的永恆渴望,藝術家們在上述命題中尋求解答,而女性藝術家更因為性別差異,所探究的問題加入女性獨特的觀點,在當代藝術中試圖重新定義性別/自然/科技/空間的諸多想像。

  • Journals
  • OpenAccess

花與玫瑰一直是藝術家與文學家的重要創作主題之一,根據不同的情境與故事鋪陳,花可以代表繁殖或衰亡、純潔或放蕩、愛情或艱難。在作者成長背景中,閱讀小說是升學壓力下減緩壓力的消遣,小說中,除了耽溺於男女主角之間的戀愛故事,書中常以花與玫瑰作為故事內容的鋪陳,其中玫瑰是主要大量出現作為愛情、展現愛意的象徵物件。而後,女性也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被制約,並期待得到一束象徵愛情的玫瑰花。本研究是以自身成長與創作經驗所開啟的探討,探究小說閱讀與自我覺察的關係;進而探討瓊瑤小說中的花與玫瑰意象,分析玫瑰的符號意義;最後則透過台灣女性藝術作品為例,討論女性藝術家如何使用「花」與「玫瑰」的符號意義,突破自己與他人所設定的框架中,思考社會價值體系中的性別制約與自我生命價值的建構。

  • Journals
  • OpenAccess

2022年11月19日到2023年2月12日臺北市立美術館登曼波「居家娛樂」展,展覽主題環繞臺灣酷兒的生存空間,影片圍繞著主題居家娛樂與親密關係,傳達出邊緣酷兒的性主體,展現酷兒群體的多元情慾、性實踐與非正典情慾實踐以及多元成家的生命故事;開展出酷兒多元群體之樣貌,及酷兒性別的非二元狀態所面對社會的壓力。藝術家處理的不只是年輕酷兒的生存處境,更關注中老年同志、遭受暴力者的生存境遇,甚至其他性保守國家離散酷兒之境遇,呈現出博物館對於酷兒群體的文化平權的實踐模式。藝術家以自我拆解與自我揭露的方式,將私密的家族敘事、父親的情感生活,以直接尖銳的手法回應當代藝術現況與當下社會,展現出被主流父權文化所忽視、隱匿的「酷兒生命」歷史與檔案,藝術家運用各種創意與實踐,開啟兩代親情與家族的對話與理解。本研究擬以「性別差異」的角度,來看待藝術家如何實踐性別多樣性、處理社會衝突與社會共存等面向。本研究援引英國博物館學者Richard Sandell將LGBTQ+議題納入博物館的展覽策劃,考量到LGBTQ+人權,他強調當今博物館亟需「跨性別公共辯論」;並援引澳洲博物館學者Nikki Sullivan與Craig Middleton提出的「酷兒倫理」觀點,博物館的思維與策展形式,使博物館成為社會正義一環,成為與社會溝通對話的公共領域。

  • Journals
  • OpenAccess

本文主要探析由研究者姜麗華和呂筱渝共同策劃的「又見『女展』」攝影聯展,不同男女攝影家視角下的性別觀點。本展覽緣起係為回應「V-10視覺藝術群」於1971年舉辦的「女展」,其規定男性攝影家僅能拍攝女性,但卻未有女性攝影家參展的遺憾。本文首先回顧西方攝影術發明後,女性攝影家當時所處時代的攝影環境,以及女性主義興起前後的演變。其次以2023年「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會員聯展「又見『女展』」參展男女攝影家的作品,分析女攝影家偏好的主題與特質,表現自我凝視或她的觀察,和男攝影家對女性的印象與觀看,呈他者對女性的凝視。透過檢視「又見『女展』」展覽相關事務的規劃,以及綜述分析38+1位參展男女性攝影家作品中的性別觀點,說明女性身分、性別角色的多樣性。期望藉由「又見『女展』」攝影聯展,探析在當今兩性平權的臺灣社會,兩性如何透過攝影映射各自的性別觀點,進而反思女性作為主體的現況。

  • Journals
  • OpenAccess

本文敘述作者闖入一個婦產科的手術室,利用作品進入難以說明、混混瀝瀝的母子共存空間;在展覽空間和母親相遇,建立新的倫理與認同後,作者參加旗津城市劇場《食物與遷徙》演出,由食物談及母親、家族遷徙,回應自己和家、土地和族群的關係。從婦產科-女性-母子共同空間,到旗津,涉及到作者跟他人之間的生命故事和公共議題,其中空間可以是文本、身體的,也可以是有實體的地理位置,譬如家、社區、國。同樣女性可以是被父權體制排斥的無名身分,也可以是擁有多重流動的特質,在不同文化空間遷徙的個體。在特定場域「婦產科」,經由自身女性的覺醒,透過書寫自己身體,產出陰性特質的多重流變、擬仿與可適應性,其所做的藝術創作,可視為「陰性空間」與「陰性書寫」的理論實踐型創作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