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人文創新在「創新3.0」典範的具體作用,提出H-EHA模式,並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金魚厝邊」為案例,透過案例研究深入分析,探討該模式在宜蘭縣頭城鎮地方創生的實踐過程。研究結果顯示,H-EHA模式的「人文」、「生態」、「樞紐」、「星群」四個核心要素在「金魚厝邊」的實踐過程均獲充分體現。「人文」元素作為核心驅動力,體現在對頭城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復興使命上。「生態」系統的構建,促進了資源的流動與各方的協同發展。而「金魚厝邊」作為「樞紐」,連結各方資源共同構成了頭城的人文創新生態系統,而這個生態系統的人才培育與吸引計畫,不但形成活力充沛的「星群」,更持續為頭城的創新發展提供動力。研究結論指出,在「創新3.0」時代應以「人文」為核心,構建多元共生的「生態」,發揮「樞紐」的連結作用,培育充滿活力的「星群」,以此作為推動與發展人文創新的參考途徑。本研究所得可以為地方創生與人文創新實踐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參考。
本文探討文化治理、物質部署與空間配置的關聯,並指出其中蘊含著盈裕、定著和虛耗等多重張力。筆者首先追溯文化物質論、物質文化研究與新物質論的啟示,進而援引晚近基礎設施研究觀點,將文化治理接軌於社會物質性與空間性,提出文化治理的基礎設施化概念。文化治理的基礎設施化介入了生活地景,塑造著文化生活。其次,本文聚焦於地方展演的文化治理,討論以下課題:以政令宣導和美化彩繪為例的疊覆型基礎設施;以專屬或轉生之藝文場館為例的文化建設型基礎設施;以地標、入口意象和公共藝術為例的擬基礎設施化象徵物;以地方藝術節與大地藝術祭為例的文化地景塑造。然而,文化治理的基礎設施化並非牢靠的系統,而是未完成/不完整的基礎設施化,充斥著盈裕與定著的張力。盈裕凸顯文化乃有餘裕而為之,並有所逾越;定著凸顯文化的慣性、秩序化及定錨效果。在盈裕與定著之間,還有具備揮霍、耗損、懸擱、留白、徒勞無功等多重正負意涵的虛耗,既有盈裕之耗損或定著之僵滯,也可能誘發風險或新生機。再者,文化總是意味著替代。於是,文化治理及其基礎設施化經常折衝於歸結為實驗性藝術的盈裕端、凝聚為生活方式的定著端,以及穿梭其中的虛耗而持續擾動,並開啟了地方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