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50.2

臺大歷史學報/Historical Inquiry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寫作的目的在於重新探討「儒學是不是宗教」這個問題。我在這篇論文中想要論述的基本看法是:儒學有強烈的「宗教性」(religiosity),也有強烈的「宗教感」(sense of religiosity),但不是西方傳統定義下的「宗教」(religion)。因此,「儒學是不是宗教」這個問題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而是涉及所謂「宗教」的定義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重新思考有助於我們對「宗教」一詞定義的再反省。本文第二節首先提出關於「宗教」一詞的兩種定義,釐清所謂「宗教性」一詞的涵義,並說明儒學的宗教性在於儒者對世俗事務(如修、齊、治、平)所抱持的絕對嚴肅的態度,這種虔敬之態度就是田立克(Paul Tillich)所謂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由此展現一種「內在超越性」,本節接著再說明儒家的宗教性之文化史及思想史的淵源;第三節進一步分析儒家的宗教性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展現方式,前者表現儒者對古聖先賢的企慕與對傳統的繼承;後者表現在儒者個人與社會以及宇宙超越本體的互動關係。本文第四節則針對「儒學不是宗教J之兩種論點加以檢討,進一步指出:在儒家的宗教感之中,超越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是一種貫通而非斷裂的關係。本文第五節綜合全文論點,呼籲對於儒學的「極高明」的面向應加以重視,才能更深入地解讀儒家經典的深刻涵義。

  • 期刊

本文所指的「環境史」,是指在當代環境主義思潮之影響下,利用「生態學」的新知,解釋歷史文獻,試圖重建人類的行爲和自然環境互動關係的新史學。本文先由學衛變遷史的角度,探討環境史的內涵,並將分析美國環境史研究的發展階段,闡論此一新史學領域崛起之因素,論證它具有創造與轉化、跨領域,和當代性等特質;並以美國爲例,證明其學術地位的穩固,已到了不容國內學界輕忽的地步。論文將歸納該領域的重要研究理論和著作,並進一步闡論史學研究對當代環境議題的貢獻與意義,及其所面臨的困境。最後對進行環境史研究的預備條件,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提供觀點和討論。

  • 期刊

1990年筆者在中興大學歷史系開始講授的「影視史學」,是國內一門嶄新的課程。「影視史學」一詞借用自美國史家懷特(Hayden White)所創的”historiophoty”。然而,筆者所謂的「影視史學」並不限於電影和電視。任何以靜態或動態的圖像傳達人們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都算是影像視覺的歷史文本,而對這些文本的思維和論述所做的探討分析就是「影視史學」。為了促使「影視史學」成為一門學問,多年來這門課程的主旨都與知識論有關;在課堂中進行討論時,也舉實例,並將時代環境背景合併納入思考,最近四年,筆者所訂的課程教學目標有:(一)認識影視歷史文化的變遷;(二)探討影視與當代人文思維的關係;(三)建構影視與新史學的理論。 本文除了反省上述三項教學目標外,也討論「影視史學」在大學課程中的定位問題。這門課可以歸屬於「史學史和史學思想」的學程,也可以成為「歷史教育」學程或「大眾歷史」(public history)學程中的一部份。當然,這門課隨著定位的不同,它的教學主旨和內容也應有所調整。本文對此提出個人的意見,以供關心歷史教育的人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