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249.90

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 酒雖然是合法的飲料,因為文化、合法、容易取得等等因素,「飲酒」無形中是國內成人中普遍存在的行為,也因此成為目前台灣社會中最常見物質濫用的問題。 酒精使用疾患求助於急診室、精神科近年來不斷持續地增加,酒精所容易引起的肝腸疾病、神經病變、酒精中毒、精神譫妄等的問題, 甚至有高比率合併焦慮、憂鬱、人格違常、HIV危險行為、其他物質濫用及暴力犯罪等問題;然而護理人員因為工作關係必須經常去面對這類病人的病情變化及人格行為,工作壓力之大不需言喻。 國內文獻中指出,酒癮病人人數持續增加,然而臨床上護理員卻缺少相關酒癮暴力或緊急事件處置等相關教育訓練,護理主管亦不清楚臨床同仁照護酒癮病人時的相關需求,以至於無法適切地提供最適切的行政醫療支援,因此探討護理人員照護酒癮病人之壓力因應行為及相關需求,期能給予臨床行政主管進行參考。 研究目的     一、探討護理人員基本屬性對於照護酒癮病人壓力之間的關係。 二、分析護理人員在面對酒癮病人時的相關因應行為。 三、探討護理人員照護酒癮病人時的臨床專業需求。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橫斷式問卷調查方法,選擇台灣地區北部某家精神科專科醫院進行立意抽樣調查,資料收集時間為98年05月10日至98年06月30日,以急診室及精神科所有臨床工作照顧過酒癮病人的護理人員本為研究的資料收集對象,行文至個案醫院通過人體試驗審議委員會(Institution Review Board, IRB)同意後,經多次親自到場解說、補充資料和電話聯絡單位主管,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式及問卷談寫方法說明,並進行問卷回收。      研究結果       研究中發現: 一、 因應行為    護理人員面對壓力仍多採用問題解決因應方式為主,「我會和同事討論找出原因」、「我會藉由進修充實自己的知識不足」、我會常常反覆默念「記取自己的經驗」;而最多採用的負向的情緒因應方式「為我會找人傾訴或抱怨」。而採用問題解決因應方式與護理人員的離職意願基本屬性達顯著性關係;而採用負向的情緒解決因應方式與護理人員的性別、教育程度、婚姻、有無子女、同住子女年紀、合約、進階、工作總年資、單位工作年資、離職意願有顯著關係。  二、 照顧酒癮病人壓力感受   護理人員照護酒癮護理工作措施中,對於「對於酒癮病人出現言語或肢體暴力時,我覺得」、「必須協助酒癮病人打針抽血檢驗時,我覺得」、「照顧酒癮病人神經學症狀時,我覺得」感到壓力最大,其其壓力感受與護理人員的性別、教育程度、婚姻、有無子女、同住子女年紀、合約、職位、進階、工作總年資、單位工作年資、離職意願有顯著關係。 三、 工作特性需求評估:   統計中發現「我覺得增加勤務保全人員教育訓練」、「我覺得增加護理人員職前、在職教育訓練」、「我覺得暴力處置教育訓練」措施中,能夠幫助護理人員增加在照護酒癮病人時工作能力及信心,且和和護理人員的與護理人員的婚姻、有無子女、同住子女年紀、合約、進階、工作總年資、單位工作年資、離職意願有顯著關係。未婚、學歷越低、年紀越小、工作年資越淺,越需要單位提供教育訓練。「增加勤務保全人力」、「增加醫護人力」、「成立酒癮專責病 房」、「改善硬體設備(約束器材、房舍等)」措施中能夠幫助護理人員減輕在照護酒癮病人時的工作壓力,和護理人員的與護理人員的 離職意願有顯著關係。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總結成果顯示:給予單位足夠的醫療照護人力(包含醫師、護理人員、勤務保全人員等)及提供安全舒適的住院醫療環境建立專屬的藥酒癮病房,如此可以集中有限的醫療資源照護酒癮病 人、提供足夠的醫療照護人力及安全的住院設備,除專業知識外仍需要加強預防暴力防治教育訓練,單位主管應該定期安排練習身心鬆弛技巧、成立照護酒癮病人護理人員支持性團體,同仁可以藉在團體之中可以藉機增加互解,由分享之間得到單位社會性彼此的支持,亦在別人的經驗中增加自我工作經驗、專業知識及增廣見聞。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通報轉介中心為台灣早期療育服務的樞紐,其服務是否落實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能否獲得後續相關服務以及服務品質的優劣有很大影響。本研究欲從線上工作人員的觀點來了解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的功能並討論相關的政策議題。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研究對象為國內10間通報轉介中心共計11位資深業務承辦人員,以半結構式訪談來收集研究資料,並以紮根理論法進行資料彙整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分歧的業務辦理模式與服務內容、服務資源的缺乏、行政管理體制的繁瑣,以及法令政策的不完善皆對通報轉介中心的服務運作產生影響。 因此本研究建議中央與地方應凝聚共識並加強溝通、健全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發現系統、評估早期療育所需以根本資源不足情況、改善通轉介資訊系統,讓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服務運作能更臻成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分析台灣地區曾住院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使用社區復健照護及門診醫療情形。並分析不同社區復健模式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再住院之風險。利用國家衛生研究院之「精神疾病住院病患歸人檔」,將資料庫中2003年至2004年間有出院紀錄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其門診利用方式劃分為社區復健中心組282人、康復之家組697人、門診組12,233人以及未使用門診3,135人。運用存活分析法,分析其使用社區復健照護及門診醫療情形,並探討在控制人口學變項、用藥情況、過去精神科住院情形以及當地精神科醫療資源等變項後,社區復健模式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再住院之風險。 研究發現僅7%左右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使用社區復健資源,且多數集中在社區復健資源較高的地區,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因就醫需求,具有向社區復健資源較高的地區聚攏情況,故推測台灣地區社區復健資源仍有不足現象。進一步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利用社區復健治療的情形發現,未使用社區復健治療之患者再入院風險,是使用社區復健中心者的1.88倍。探究同屬社區復健治療範疇的社區復健中心與康復之家,在控制變數之後,康復之家組的再入院風險為社區復健中心組的1.31倍,再入院風險在兩組間具顯著差異。此外,本研究亦發現社區復健資源多寡可能影響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入院風險,社區復健資源較低的地區明顯有較高的再入院風險,甚至可能產生精神科病床不足之假象。建議主管機關應持續推廣社區復健醫療,並考量其與急、慢性病床病人間流動情形,建立具整體性之精神照護網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1970年代發展至今,已成為預測個人行為之測量工具,並且廣泛運用在各領域。許多文獻指出自我效能可能透過一些中介或是干擾效果,精確的預測到工作滿足(job satisfaction)。因醫療產業有別於一般產業,在醫療環境中工作滿足除了影響到組織承諾、離職意願、工作表現與績效之外,更可以影響到對於病人的顧客導向行為(customer-oriented behavior);是故工作滿足在專業的醫療環境之中,是更需要被強調的重點。故本研究目的在於:(1)探討護理人員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之傾向。(2)探討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間之關聯性。(3)探討自我效能在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之中介效果。 本研究方法對於北部兩所醫學中心、中部一所區域醫院之護理人員,以結構式問卷工具調查護理人員對於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工作滿足之程度。問卷總共發出800份,回收有效問卷676份,回收率為84.5%。 本研究之主要結果為:(1)公立醫學中心、私立醫學中心(參考組公立區域醫院)者,對於自我效能呈現正相關。(2)五大人格特質中之親和型、勤勉正直型、情緒穩定型、外向型人格對於自我效能呈現正向顯著相關。(3)親和型、情緒穩定型人格特質對於工作滿足有顯著相關。(4)自我效能之堅持度構面對於工作滿足有顯著相關。(5)自我效能對於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具有部分之中介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1)護理人員之任用及調派時,除考慮其學歷與工作經驗外,亦可將人格特質之傾向納入安排之參考。(2)若增強醫院內部之完整職前與在職訓練,將可提升員工之自我效能,並對於工作滿足有基本之維持效益。(3)護理人才之培養上,如能加強提升護理人員之專業性與精熟度(mastery),如此將可降低護理人員工作的不適任,進而幫助護理行政成本及資源之妥善使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子宮頸癌是國人常見之婦女癌症,民國95年的發生率為台灣婦女癌症之第二位,死亡率為第六位。許多研究證實子宮頸癌篩檢為預防子宮頸癌最有效之方法,我國婦女的子宮頸癌篩檢率低是導致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偏高的重要原因,顯示如何提升篩檢率為一重要議題。因此本研究擬瞭解婦女受檢之偏好,以提供符合婦女偏好的篩檢方案,期望能據以減少我國婦女子宮頸癌之罹患率。 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方式,立意抽樣212位台北市某區域醫院的婦產科門診候診之30歲至55歲婦女。統計分析使用聯合分析法與群集分析,探討不同健康生活型態與不同族群的婦女對子宮頸癌篩檢方案屬性之重視程度與偏好結構,包括準確度、價格、篩檢執行者、篩檢地點與篩檢頻率等六個屬性。 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受訪婦女最重視的屬性為準確度、價格與篩檢地點,最偏好準確度高、低價格與在醫療院所做篩檢的篩檢方案,在篩檢地點部分,皆顯著不偏好在家裡與篩檢巡迴車或篩檢站做篩檢。而在三種不同健康生活型態的婦女中,其偏好結構相同,皆不偏好在家裡做篩檢與偏好準確度高、低價格之方案。由於近七成的受訪者為居住於都會區之婦女,醫療資源取得便利,可能是導致不偏好自行在家裡做子宮頸癌篩檢的原因之一。研究結果可做為篩檢政策推廣與宣導之參考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國軍醫療體系平時維護官兵健康,儲備戰力維繫士氣,戰時則扮演戰傷救護之重要角色,但現行衛生部隊擔任救護重要角色之醫官,均剛自醫學院畢業,臨床經驗不足,且面臨現行人力嚴重短缺,訓練不足情況下,更遑論處理大量傷患支援國軍作戰,加上近年組織調整朝「募兵制」規劃,在無法招募足夠醫師情況下,救護技術員替代醫師擔負部隊緊急救護工作,必成為國軍醫療體系須積極因應的問題,故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空軍救護人員到院前救護知織與技術現況、比較現行救護技術員與醫官救護知織與技術之差異以及影響救護人員救護知識與技術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為橫斷式量性研究,以空軍衛生部隊尉級(含)以下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採自填式結構問卷及學科、術科測驗,問卷以Likert量表五點尺度衡量,經信度及效度檢定後,自民國97年11月2日至98年2月2日收案,共收集267份有效樣本,回收率78.5%,所得研究以spss12.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平均值、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等統計進行資料分析。 結果發現,中級技術員及醫官在知識表現(學科成績)優於初級技術員;中級技術員在總技能(術科成績)亦表現最佳,初級技術員次之,醫官再次之,另救護人員對到院前救護之需求,在體制部份以「訓練經費投入」排名第一,其次為「訓練器材投入」,而在訓練部份以「訓練技術」排名第一,其餘依序為「訓練器材操作」及「學理知識教授」;對到院前救護之認知上,體制部份以「救護評比」排名第一,其次為「訓練經費投入」,而在訓練部份以「訓練器材操作」排名第一,其餘依序為「訓練技術」及「學理知識教授」。受測人員之技術(術科成績)與知識(學科成績)成相關(β=0.10,t=2.91, p<0.01),而影響知識(學 III 科成績)之顯著變項,在教育程度為研究所(β=13.60,t=4.42, p<0.001),在救護組別為264小時授課時數(β=14.84,t=5.44, p<0.001);另外影響術科測驗成績之顯著變項為有臨床經驗(β=-9.69,t=11.2, p<0.001),在救護組別為264小時授課時數(β=0.10,t=2.91, p<0.01)。 整體而言,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救護課程訓練時數越多者,學科表現較佳。接受救護課程訓練時數越多者,技能(術科成績)亦表現較優,但具臨床、急診實習經驗及各類急救證書(ETTC、APLS、ACLS)人員,在到院前術科成績反而相對表現不佳。故建議服役之醫學系畢業學生,於衛生勤務學校施訓時,宜增加到院前救護課程時數與實作,以滿足衛生部隊之需求,另因應未來體制變革,部隊仍應投入訓練經費及器材,透過持續教育以補強救護知識與技術之不足。

  • 學位論文

研究背景與目的:使用電子病歷可增加病患資料正確性,有效提升醫療品質,實現以病人為中心之理念,於是各國以電子病歷可交換性與增加可近性為發展重心,並開始重視病患的授權問題。行政院衛生署為了順應電子病歷的發展趨勢,於2008年5月執行「建構以病人為中心之電子病歷跨院資訊交換環境計畫」,除了建置院際間的電子病歷交換環境外,更讓病患擁有病歷,回歸其病歷資訊保管權,希望提供連續性的照護、減低醫病資訊不平等與自我健康管理。故本研究欲了解隨身碟電子病歷推廣現況、影響病患對其使用意願與行為之相關因素,並比較有無申請兩類病患於自變項上的差異。 方法:研究對象為10家自願參與試辦計畫的醫學中心,採用定額抽樣方式,受試樣本為申請與無申請電子病歷兩類病患。研究工具為以科技接受模式為基礎之結構式問卷,問卷共發放3000份,回收總計1549份,有效問卷為1465份,有效回收率48.83%,並利用SPSS 12.0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申請電子病歷之病患個人特質分別以女性、30-39歲與大學程度為最多,就醫經驗與自覺身體較差的比例較高,其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社會規範與隱私安全性認知程度顯著高於無申請者(p<0.001)。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申請行為之因素為40-49歲(OR=1.516)、高中職(OR=0.303)、專科(OR=0.339)、大學(OR=0.363)、研究所(OR=0.378)、紙本病歷申請經驗(OR=1.498)、半年內兩家醫院以上就醫經驗(OR=0.739)、認知有用性(OR=1.596)、社會規範(OR=1.469)、電腦自我效能(OR=0.769)與使用意願(OR=9.431)。 結論:申請電子病歷的病患其使用意願顯著高於無申請者,因此建議政府宣導電子病歷有用性與易用性,加強與升級醫院資訊系統的安全、隱私,以降低病患疑慮,提升電子病歷的申請行為。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醫師在醫療照護系統中居樞紐性之地位,是醫療服務的守門員,治療決策之建立者,在品質改善中需要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許多醫師似乎不熱衷參與醫療品質改善促進活動,在品質改善計劃中醫師參與似乎存著許多障礙。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北部某醫學中心醫師對於醫療品質促進活動與醫療品質管理之態度相關因素探討,期能提供院內管理者推展醫療品質促進活動與管理之參考。 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採結構式問卷調查並以醫師為調查對象,問卷包括受試者之基本資料以及醫師對於醫療品質促進活動、各醫療專科品質管理活動、院內全院性品質管理活動之態度與相關因素。本問卷邀請五位專家進行專家內容效度之檢測,同時亦分析研究工具之信度。 主要結果如下: 一、共發出960份問卷給醫師,回收441份(總回收率為46%),排除15份無效問卷,有效樣本回收率為44.4%。研究發現受試者多為主治醫師(45%)及外科科系(38%)之醫師,且多數在機構中已工作1-3年(24%)及年齡層為21-30歲(45%)。 二、醫師對於該機構推展醫療品質促進活動之了解狀況,主要依序為實證醫學EBM(89.2%)、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78.2%)、5S(69%)、品管圈QCC(56.4%)、台灣品質指標監控計畫TQIP(48.6%)、內外顧客滿意度調查(40.2%)、ISO(34.3%)、標竿學習Benchmarking(31.4%)、改善提案審查IE提案(25.7%)。 三、醫療品質促進活動專科計畫與活動聯繫窗口產生方式主要以:單位指派佔60.1%居多,但自由參加與個人興趣達10.6%。 四、參與醫療品質促進活動最大的障礙依序為:需要投入許多時間(65%)、缺乏相關資源(35.7%)、缺乏誘因(與晉升較無關)(28.4%)、對於自我專業提昇較無意義(21.6%)、缺乏領導者(17.8%)。 五、針對醫療專科品質管理之態度與院內全院性醫療品質管理活動之態度研究發現,有75%醫師同意或非常同意醫師參與醫療品質改善是很重要的。而81.3%醫師認為醫療專科應該有品質指標監控管理,77.5%醫師認為醫療品質改善需要全員參與,73.5%醫師認為成立跨部門品質管理中心可提供品質促進明確方向,上述這些因素對於增進健康照護品質具明顯之影響。而擔任主治醫師、擔任行政業務、教職、年齡較大且較資深、擔任部科品質促進計畫活動聯繫窗口等醫師均認為這些品管活動有助於改善健康照護品質。 依據研究結果提供以下建議: 一、醫師對於各部科持續醫療品質促進活動中指標監控,建議以台灣品質指標計畫(TQIP)提供醫療專科檢討與改善依據,透過電腦資訊化管理,與實證醫學結合。 二、應積極鼓勵有興趣者共同參與,主動提供相關訊息形成文化,對於推展全面品管將有助益。 三、針對醫師參與品質促進活動最大障礙,透過組織成立跨部門品質管理中心及教育訓練,提供品質促進明確方向,由醫師參與且為中心領導者,進行醫療專科間溝通與協調。 四、品質管理之教育可從各醫療專科例行性品質改善檢討著手,搭配行政管理部門提供給醫療專科之資料回饋應以實證為檢討依據,且與各醫療專科品質促進計畫活動與聯繫窗口共同參與並推廣。 五、醫師擔任部科品質促進計畫活動與聯繫窗口不管在醫療專科品質管理活動或全院性品質管理活動各項檢定皆有顯著差異並佔重要角色,為達到全員參與及推展全面品質管理(TQM),應多宣導推展與教育訓練。 六、醫學生教育應將醫療品質管理概念與臨床應用納入必要醫學教育課程內,才能落實醫療品質活動並與臨床結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當醫療機構實驗室以 ISO15189 醫學實驗室認證條文為規範來改善實驗室之品質能力時,其醫技人員對於認證條文內容的瞭解及準備難易度的認知以及相關影響因素。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於民國九十八年四月間寄發問卷,問卷發放的範圍包括了台灣北部、中部、南部與東部等已參加「ISO 15189 醫學實驗室-品質與能力特定要求」認證的醫學實驗室,共發放550份自填式結構問卷,回收334份,回收率為60.7%,其中有效問卷共計315份,有效回收率為57.3%。本研究先利用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Scheffe事後檢定方法,分析醫技人員的人口學特質與醫學實驗室認證內容的瞭解與準備難易度變項之間的關連性。再進一步以複迴歸分析方法,探討醫技人員的人口學特質變項對醫學實驗室認證內容的瞭解與醫學實驗室認證準備難易度認知的預測能力。分析結果顯示,醫技人員人口學特質中的年齡與職稱,會影響醫技人員對 ISO 15189 醫學實驗室認證管理要求的內容認知。在工作年資、職稱與認證項目則為預測變項。而醫學實驗室認證技術要求的的內容認知方面,年齡、教育程度與職稱具有影響性。年齡、工作年資與職稱則為預測變項。 本研究係針對醫技人員對醫學實驗室認證之認知此議題進行初步探討,研究結果希望能提供認證機構與醫院管理階層在進行實驗室認證時,能協助其醫技人員提升相關的專業知識,而達到提升醫療品質的最終目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糖尿病及牙周病都是國人常見之疾病,二者皆屬多因性的慢性疾病,都有免疫調節失能的致病機轉,流行病學顯示糖尿病為牙周病之高危險群,而牙周病亦被認為是糖尿病的第六個併發症;在醫療費用支出方面,2004、2005年度中央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支出中,牙齒相關疾病與糖尿病之疾病項目,皆為依門診別統計申報醫療服務點數之排序前20大疾病,國家醫療支出持續成長,社會人口老化,需要更進ㄧ步探討二疾病間之相關性,惟目前台灣並無類此二疾病間之醫療費用關係探討,故有其必要性。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不同牙周處置對糖尿病醫療費用之相關性,而運用全民健康保險申報之次級資料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對糖尿病之醫療費用有統計學之顯著正相關;非手術性牙周處置亦對糖尿病醫療費用有統計學之顯著正相關;而糖尿病的病人施行手術性牙周處置與糖尿病之醫療費用並無統計學之顯著相關。依本研究之發現,爰提出下列建議:1.由全人醫療之角度思考,促使內科及牙科有良好溝通機制之病人為中心治療,才能早期預防或治療糖尿病及牙周病,以撙節健保資源;2.應做流行病學調查,以利了解實際醫療需求情況。本研究係以次級資料分析,尚有無法排除之干擾因子限制,爰日後宜再以大型之隨機對照試驗RCT(random control test)研究支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