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94.213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全球化氣候變遷下,各國必須發展屬於自己國家在地脈絡的治理典範,本文目的在於反思我國能源政策,提出我過舊有治理典範來到必須轉變之際。以三次全國能源會議為主要的分析場域,試著分析核能為何紮根於我國能源結構中而無法將其抽離。從風險論述分析出發,本著Fischer(1990)與Hajer(1995)「技術官僚統合主義」為基礎,將行動者依在三次全國能源會議中之論述分為「擁核論述聯盟」與「反核論述聯盟」來分析其各自的核能論述主張與核心。而後,再從Jasanoff(2005)「公民認識論」的概念來比較兩造間的論述差異與論述變遷,試著勾勒出反核論述聯盟挑戰擁核論述聯盟的論述交鋒。   一九九八、二○○五與二○○九年三次全國能源會皆圍繞著「減碳」議題打轉,其中,「核能」被擁核論述聯盟視為「減碳能源」而推崇,但卻受到反核論述聯盟的反對與抗議,核能成為能源會議中討論的核心與焦點。觀看三次全國能源會議的興辦與結論,「核能」逐步從減碳能源擺盪並提升至無碳能源,擁核與反核兩造的論述競爭越為激烈。本文先找出並釐清「擁核論述聯盟」與「反核論述聯盟」的行動者組成,而後分析,核能與減碳風險論述上兩造的論述競爭。先從「核能減碳爭議」來分析擁核論述聯盟與反核論述聯盟論述的核心與競逐,而後再形塑出「核能與經濟爭議」、「核能穩定與成本低廉爭議」、「核能安全爭議」兩造間論述的攻防的火花,最後,再從「核能永續爭議」來看永續發展下三次全國能源會議的永續能源立場與差異。   隨著世界風險社會的來臨,越來越多的複合式災害、科技風險等逐漸帶來失控的風險災害。過去我國因著菁英、威權統治,所承襲下來的以技術官僚集結的論述聯盟封閉性推動我國能源政策的發展,面對反核論述聯盟對於核能安全的擔憂、核能不減碳與成本不低廉等地抨擊,擁核論述聯盟仍然封閉的將自身認為是理性的觀念當作準則、教條架構來凌駕於其他論述與行動者,技術官僚間彼此交織成一系統而排出了其他學科之專家與公民知識的參與,營造出封閉的治理典範,才會造就成核能在極度爭議下,仍然從減碳能源躍進為無碳能源,並堅守在我國能源結構中而不動搖。

  • 學位論文

《J. Dewey 在Chicago 早期的知識脈絡之闡釋》本文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研究目的,並指出拙文研究主題與問題意識的初衷,是以J. Dewey1893-1894 年在密西根往Chicago轉向時期的文本,和J. Dewey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撰寫博士論文時期所寫的〈新心理學〉等文本出發,對照說明J. Dewey 的知識基礎和脈絡開展。第二章論J. Dewey 和鄰近二十世紀美國的學術環境。依序先討論清教徒文明、新英格蘭和鄰近二十世紀美國學術環境,再以賓夕法尼亞無宗派教育與宗教自由的二個事例,說明J. Dewey 和美國教育體制的民主共和的自由理念之歷史和思想背景。其後,從1883-1885 年在北大西洋和歐陸影響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師承模里司和霍珥,論J. Dewey 試著調和、復歸著自然科學實驗和思想理論發展的知識脈絡。第三章討論J. Dewey1894-1904 年的局部文本和時代。先是提及J. Dewey 所受北大西洋往新英格蘭、歐陸─尤以德國觀念論影響的啟蒙與理性化之思想發展傳承,在南北戰爭與一戰之間的變動時局,學習和研究對於以啟蒙理性論證非理性存有的實際思想─行動關聯。再者,以「益智厚生」和「以沙懵眼」的理念,以及大學與兒童學問(child-study)的探索,認識J. Dewey 在這個時期的理論發展。第四章是J. Dewey 論「映弧」(reflex arc)的知識脈絡。拙文由J. Dewey在Chicago 早期對於當時實驗心理學和基礎生理學的映弧學說的不同想法,說明以知識探索理性無法完全解釋的啟示。循此,以J. Dewey 對映弧的解釋,來討論自然知識。從而以J. Dewey在Chicago 早期對兒童知識探索的文本,討論他這個時期的知識理論、思路,與「映弧」論證相關聯的非單一學科的學說和知識脈絡。這一章的最後,則以J. Dewey 對「映弧」和兒童知識探 索的文本,討論拙文所述「隱身的虛線」,是不是足堪作為解釋J. Dewey 以「映弧」作為「普及工作的預設」,和認為「民主」相似、鄰近、等於「啟示」(revelation)的知識理念。第五章,以J. Dewey 對學科與自然知識的論證闡釋存有。拙文在此的論證是,從J. Dewey 的〈文化紀元論〉,探討兒童、學科和時程的調映、關聯;以J. Dewey〈這個世界和個人〉實際的自然知識理念對存有論的器識論之闡釋。文末,略論採「實用主義」和「工具論」傳講J. Dewey 在 Chicago 早期知識脈絡所遺落的「實際論」和存有論的「器識論」意義,和其局限。第六章以理念與調和、思想與行動、自由和社群,就Chicago 早期1895-1898 年學說與環東亞的知識脈絡關聯之概括論述,論J. Dewey 於紐約前後的思路與本文關聯。整本論文依J. Dewey 在Chicago1894-1904 年前後,尤以他早期的著作,闡釋關聯的知識脈絡。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普天間美軍基地到邊野古搬遷為案例,討論Kent E. Calder提倡的基地政治中的補償型政治範式,有多大程度適用於沖繩的基地政治。 本論文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一、駐沖繩美軍基地的歷史與現狀;二、普天間美軍基地問題的發展過程;三、對駐沖繩美軍基地相關民意之分析;四、在邊野古的深度訪談調查與其結果及分析。 Calder所提倡的補償型政治,是在於民主主義體制之下,政府對負擔美軍基地的居民進行經濟上的「補償」,以確保穩定的基地政治。然而近幾年,雖然對美軍基地的反對運動使日本政府增加對沖繩經濟上的補償,但是許多學者以及媒體表示沖繩的政治現狀並非穩定發展。 但是從筆者所進行的邊野古基地政治田野調查發現,邊野古對美軍基地的看法,包含對新基地的接受度,有著相當現實的考量。本研究發現,在普天間搬遷問題的發展過程中,日本政府對邊野古的「補償」方式越直接,越能獲得利益。邊野古對這種日本政府的「補償」,有相當大的反應。研究結果發現,沖繩的基地政治中,補償型政治仍然是有效的政策。換言之,補償型政治仍適用在沖繩的基地政治。 但是在探討沖繩補償型政治的同時,也必須考量邊野古的特殊性。邊野古和其他沖繩的美軍基地,有幾點顯著的不同處:首先在美軍基地建設成立過程中,沒有與美軍發生衝突,一直到現在仍維持相當友好的關係;其次,其地域背景以及隨著美軍基地的建構而發展的歷史,這些因素對於距離都市偏遠,並且除了美軍基地以外少有其他發展空間的邊野古,相當有吸引力。 雖然從筆者的研究可以了解Calder所提倡的基地政治中,補償型政治範式在沖繩仍然有效,不過筆者同時也要強調,「補償」並不能解釋一切,同時也要考慮其包含歷史因素的成立背景。

  • 學位論文

部分工時工作之非典型就業型態在歐美等先進國家已行之有年,而台灣則因近年經濟不景氣等因素,促使部分工時僱用型態成為政府降低失業率,以及企業減少人事成本的方式。然而,國內外相關文獻指出,許多部分工時勞工未能享有如同典型工作者之待遇,如穩定薪資、工作福利、工作保障,以及教育訓練,因而影響其往後發展。因此,本文將探討上述因素是否影響部分工時勞工轉任全時工作之意願,其結果可望為政府提供引導勞動市場型態的策略基礎。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民國100年《部分工時勞工就業實況調查報告》,並控制若干個別身分條件變數,由於本研究之依變項為二元變數,因而運用第19版SPSS統計軟體之二元羅吉斯迴歸方法分析,探討影響我國部分工時勞工轉任全時工作意願之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固定僱用期間之工作保障因素,以及教育訓練之福利因素,對於部分工時勞工轉任全時工作的意向上,呈現負向的影響效果。

  • 學位論文

21世紀來到,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已經與以往有所轉變。商品的價值,隨著可替代性與大量生產,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發的降低。現代消費者所追尋的,已經從商品的實用價值,轉變為「符號」價值,是專屬於個人的。消費者除了希望商品具備獨特的符號價值之外,也希望透過去經歷個人化的體驗經驗,來對商品或服務產生連結,設計佔商品價值的比重不斷增加,同時出色的體驗正成為吸引消費者再度消費的關鍵!   台灣在因應這世界消費潮流時,也需擺脫以往的代工思維,在選擇產業升級時,加入設計密集的概念,打造專屬品牌,增值產品價值。在思考這樣的品牌創意與產業升級時,台灣也正式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強調運用文化,透過創意,達成經濟規模的產業類型。文創產業不僅為世界諸國競相積極發展的產業類別,更是台灣可行的一條道路。在諸多的文創產業之中,The One異數宣言在運用設計力來替設計商品加值,與消費者體驗場域的打造方面,都有相當傑出的成果,也成為成功的文創產業中的設計產業代表。   本研究以The One異數宣言旗下的The One中山概念店與The One南園人文客棧,作為研究設計密集的個案。本研究將透過針對兩者的個案研究,解析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設計產業,如何透過設計密集的實踐,來完成商品的增值與體驗場域的打造,整理研究其實踐手法與方式,以其對台灣的發展之新思考有所助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