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09.4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散裝航運市場中台灣市場、中國大陸市場、波羅的海指數三者間 指數和股價間的互相影響關係。依據單根檢定、共整合檢定後所得之資料特性,予以適配多變數時間序列模型,適配模型後探討模型內指數和股價間領先落後的Granger 因果關係、衝擊反應函數(IRF)顯示的結果、預測誤差的變異數(FEV)的組成情形及比較不同模型間預測的效率。最後後依據探討結果予以投資散裝航運股價之建議。 實證結果台灣、中國大陸散裝航運股價、BDI 指數皆為具單根之非定態序列。 台灣市場、中國大陸市場、波羅的海指數三者間雖無共整合關係,但存在短期均衡關係(適配VAR 模型);台灣市場內7 家散裝航運股價、中國大陸市場內8 家散裝航運股價則各自有1 組共整合關係(適配VECM 模型),因此雖然短期內無關係,但長期而言市場內有亦步亦趨之長期共整合關係。 依據Granger 因果關係檢定,投資CN 市場可先行參考BDI 指數;投資台灣散裝航運股,可以依序先參考DH(達和)、SNC(新興)、SW(四維航)股價趨勢;投資中國大陸散裝航運股,可以先參考CSDS(中海發展)及COSCO(ST*遠洋)股價趨勢作為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然通風在建築物設計上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之一,而窗戶的配置及風向對於風壓通風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計算流體動力學模式研究開口的配置對於室外風壓及通風量的影響,並利用積分法及通風模式計算通風量。主要探討的參數為風向角及開口的位置。結果顯示除了兩個開口放置在迎風面,其他的窗口配置會隨著風向角增大導致通風量變小。當窗口的配置導致剪力通風時,通風效果變差,在計算通風量時會有明顯的誤差。另一方面,三個窗口分別配置於建築三面外牆上的流況,利用積分法計算得之通風量遵守質量守恆定律與通風模式預測之值。本研究繪製之壓力分佈圖及速度分佈圖可幫助瞭解空氣在建築物室內室外之流動狀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臺北市市區道路工程已由新建轉為養護為主,要如何在後路平時代,將維護工作之 績效提昇並確保路平專案之執行成果,是各道路維護主管機關首要面臨的問題。因此, 本研究針對市區道路的特性重新建構市區道路鋪面管理架構,以例行性的道路巡查制度, 來取得實際鋪面績效指標(PCI 及IRI),並透過自行建置的維護管理資訊平台來管控整體 的鋪面維護管理作業,以決策樹及最佳化理論進行維護路段的優選評估,評估結果可提 供決策者作為維護策略選擇及預算編列、分配的參考。 本研究所建構的維護管理模式包含「即時維護模式」及「中、長期維護模式」,在 即時維護模式所進行的經常性維護作業,包含有道路巡查、維護及鋪面調查工作,而在 中、長期養護模式所進行的計畫性維護工作,則包含維護路段的優選評估及進行大型的 鋪面更新工作。 為利進行道路績效指標的資料收集及維護路段的優選評估工作,本研究將市區道路 進行結構階層劃分為區域單元、段單元及維護單元,以維護單元作為最佳化分析的基本 區塊,鋪面管理者在進行維護決策時可採用動態的評估分析,即可依據不同的維護目的, 選擇不同區塊組合,進行最佳化的評估分析,並依據評估結果採取不同等級的維護策略 來進行鋪面維護。 本研究所建構的維護管理模式,是以臺北市實際道路維護的運作方式檢討發展而來, 並更能符合市區道路將來維護需要,有效提昇整體維護績效,更可提供其他機關作為市 區道路維護管理模式建置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大氣與森林之間的動量、熱量和質量(水汽、二氧化碳、氧氣、種子、花粉等)的傳輸不僅會影響到植物的呼吸與光合作用,亦對森林區的蒸發散和地表附近的微氣候有重大的影響,為全球環境的變遷中重要的一環。本研究以一系列的風洞實驗來探討森林樹冠層附近的紊流風場,實驗中放置模型樹於風洞中的紊流邊界層之中,並改變樹木的排數,在不同的下風距離量測平均風速和紊流參數,以瞭解紊流流場的相關性,以釐清單排與雙排樹的尾流與多排樹木的森林的粗糙次層之間的影響。本研究也探討了樹木孔隙率與阻力係數之間的關係,並量測不同孔隙率障礙物之下風處建築物表面的壓力係數,探討樹木所產生的遮蔽效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使用風洞實驗及示踪氣體之濃度衰減法來量測單側雙開口建築物之通風量,且探討風速、風向和開口大小對通風量之影響。由實驗結果發現當風向平行於開口時,無因次化之通風量不會隨著室外風速及開口面積增加而變化。此外,當風向角為0度及67.5~180度時,兩開口處之壓力係數差異很小,室內之擾動風壓大於兩開口處之壓差,所以室內、外之空氣交換是藉由擾動風壓主導,通風量之預測不能藉由孔口方程式來做預測。當風向角介於22.5~45度時,兩開口處之壓差遠大於室內擾動風壓,所以此情況為兩開口之壓差驅使室內外之空氣流通,因此可代入傳統的孔口方程式來做通風量之預測。除此之外,本研究還有探討室內隔間對建築物之通風影響,由研究結果發現當風向角為0~90度時,有室內隔間之建築物通風量會小於無室內隔間之建築物通風量,通風量之預測可藉由Chu and Wang (2010)的阻抗模式及阻抗因子來做預測。當風向角介於112.5~180度時,通風量將不再受室內隔間牆所影響,換氣量接近無室內隔間牆建築物之換氣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然通風對建築設計上扮演這相當重要的角色,利用建築物外部與內部之間的壓力差異使得空氣流通,可減少對機械通風的依賴,節約能源。而在都會地區許多建築緊密相鄰,因此空氣較不易流通,即使有門窗開口,仍有通風不良的狀況。本研究使用大渦流數值模式研究受周遭其他建築物影響的建築物表面風壓及通風量。探討的參數包括建築物的大小、間距及排列方式。研究結果顯示:當兩棟建築物之間的距離大於兩倍主建築物高度時,主建築物的通風量就不受鄰近建築物的影響。而當下風處鄰近建築物的寬度及高度越大,上風處主要建築物通風量越小。研究發現鄰近建築物的寬度對主建築物通風的影響很大,當下風處鄰近建築物寬度為主建築物寬度兩倍時,主建築物背風面的風壓係數會大於迎風面的風壓係數,造成逆向通風之現象。此研究並發現主建築物位於鄰近建築物後方時,鄰近建築物的高度越高,遮蔽效應越明顯,主建築物通風量越小,且主建築物背風面的風壓係數皆高於迎風面的風壓係數,因此皆有逆向通風現象產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資訊科技與建築工程結合,改變了僅有圖面資料的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 CAD)技術,結合了工程圖說與建築過程資料於一個建築模型內,並有進階三維幾何功能與視覺化能力,此新技術稱為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然而 永續綠建築中提倡建築生命週期之概念,但是建築物節能這部份的課題卻是存在的,建築物應需避免錯誤的使用方式或建造方式而造成能源消耗之負擔,所以建築物的規劃與設計階段需考量建造當地的氣候環境。並列入設計中的一部份考量其適用性及外部環境之影響性,讓建築物延長生命週期並達到節能減碳之目的。本研究利用建築熱環境模擬Ecotect進行地區之熱模擬分析,並載入相對應之影響條件求得建物溫度。此行為可以幫使用者調整出適合方位及位置之比較方案,以符合生態永續建築規劃設計的要求。 限於版權或詴用版之因素,本研究測詴Autodesk-Revit、Autodesk-Ecotect與Microsoft EXCEL VBA來執行,並從文獻分析出七項重要外部與內部參數最主要影響室溫來進行進一步分析。首先透過Ecotect以敏感度分析的方式產生各參數變動下室溫,接著以簡單外推法或內插法的方式讓使用者指定參數,最後以VBA程式推估室溫。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針對多面體顆粒間的接觸,基於許秀真的接觸判斷理論(頂點對面接觸判斷、稜邊對稜邊接觸判斷),進行了四面體之接觸研究。本研究有將四面體的各種接觸情形做分類,有頂點對頂點、頂點對稜邊、頂點對頂點、稜邊對稜邊、稜邊對面、面對面六大類。以往的多面體接觸其接觸判斷單位皆為任意的多面體接觸,接觸情況較為複雜,本研究意圖減少接觸情況的複雜程度,將任意的多面體之接觸轉變為四面體群間的接觸判斷(一個多面體為一個四面體群)。相信多面體間的接觸判斷改為四面體群間的接觸判斷是必然的,因為變形和分離的問題是要將多面體切割成多個元素,才能分析其內部的行為。 兩相同的多面體碰撞組合,有切割成多個元素後的碰撞與未經切割成多個元素的碰撞,發現有經切割成多個元素的接觸判斷方法若沿用許秀真的接觸判斷方法會有重複計算的錯誤,本論文有提出新的接處點篩選方法進行處理,即可等同於原來未經切割成多個元素的多面體碰撞行為。 對於接觸偵測本研究有提出全新的想法視窗面法,構想是尋找兩接觸塊體之間可以代表入侵或分開的一最佳視角,作為可以接觸偵測的方法。另外,本研究也改良傳統之包絡面法變為新的包絡面法以改善接觸誤判的情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是現代建築設計的新作法,比起過去以電腦輔助繪圖技術來進行建築設計,BIM除底層技術基於三度空間製圖外,所有建築元件亦可有豐富的屬性資訊,用來表達建築物設計或施工階段的各式資訊需求。當建築物進入完工與營運維護階段時,因建築物外觀與內部結構等主要特徵已確定,對應到BIM軟體內存放的建築物資料也應無異動。從資料庫的角度來看,因目前商用或開放軟體式之建築資訊模型軟體本質上為模型編修用,對於建築物模型與其元件的新增、修改與刪除等動作可謂常用功能,但一旦資料穩定卻有大量查詢需求時,目前BIM技術似無對此最佳化。由於BIM具有3D資料處理能力,本研究嘗試結合BIM與資料庫技術中空間資料處理能力著名的PostgreSQL+PostGIS,以截長補短的方式探討如何應付建築物營運維護階段的新資訊需求。首先將BIM的幾何資訊轉到空間資料庫,並利用資料庫查詢速度快的優勢,在空間資料庫內計算完之後傳回BIM元件ID做後續資訊應用。由於建築資訊模型的幾何計算占大部分的比例,所以利用本研究的方式,可以讓程式執行加快,並讓BIM更適用成為建築物營運維護階段的資訊管理中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公車捷運系統BRT(Bus Rapid Transit)又可稱快捷巴士,設置目的係可節省較一般公車更多的行車時間,使公車系統的營運環境和品質提升,使大眾運輸系統的營運績效增加吸引更多旅客使用,另一方面可以透過專用路權與簡化車流的功能,進而提高道路的服務功能,使都會區的交通得到紓解。 台中市為台灣第二個擁有BRT之城市,主要為了紓緩台灣大道日漸擁塞的交通,而本研究主要以台中市BRT試營運後對於乘客與用路人的影響作研究,而研究內容主要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蒐集道路相關資料以作為評估的標準,因此本研究透過台中市交通局索取到的台灣大道快車道VD 資料中對於台灣大道營運前與營運後的平均速率與平均旅行時間做一比較,發現約有一半車道有惡化一半有改善的情況產生,且靠近BRT車道之快車道有較高的比例會受到衝擊。第二部分為利用問卷調查之方式了解BRT乘客與BRT專用道周圍之快車道小客車用路人對於台中市BRT營運後的親身感受,得知乘客認為BRT所提供之服務大致上為普通偏滿意的情況,而快車道用路人約一半的比例認為BRT的營運會影響其駕駛、對安全造成影響與增加行駛的旅行時間。 台中市BRT於2015年3月23日經過BRT體檢小組討論後將於7月改制為公車專用道,原先的BRT公車改為「300號公車」繼續營運,且由原先的車外收費改為車內收費,本研究亦會討論新措施可能對交通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做為未來施政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