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1.226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頭暈最常見的病因。Dix-Hallpike maneuver可診斷約佔耳石症8成的後半規管耳石症(posterior canal BPPV, PC-BPPV),患耳的耳石因重力之故,帶動內淋巴液流動,致壺腹(ampulla)的頂帽(cupula)偏移,誘發出向上併廻旋性眼振,Epley maneuver和Sémont maneuver等耳石復位術是治療首選。平躺下左右側躺檢查(supine to head-lateral test)可診斷約佔耳石症2成的水平半規管耳石症(horinzotal canal BPPV, HC-BPPV),出現向地眼振為管耳石型水平半規管耳石症,出現逆地眼振為頂帽沉石型水平半規管耳石症。治療方式有持續姿勢法(forced prolonged position, FPP),即讓病患躺向眼振較弱側連續10-12小時,難以承受長時間側躺者可採用其它復位術治療,如barbecue maneuver和Gufoni maneuver。前半規管耳石症(anterior canal BPPV, AC-BPPV)最為罕見,Dix-Hallpike maneuver呈向下眼振,治療方式毋須考慮患耳為何側,均採頭仰懸復位術(deep head hanging maneuver)。

  • 期刊

梅尼爾氏症(Ménière's disease, MD)又稱作美尼爾氏症,是一種內耳疾患,病患會有陣發性眩暈、波動性聽損及耳鳴、耳脹等症狀。其典型的病理變化為內耳內淋巴水腫(endolymphatic hydrops, EH),及內耳毛細胞和神經元受損;然而,梅尼爾氏症的詳細致病機轉尚不明確。目前診斷標準以臨床症狀為主,缺乏確定診斷的客觀性檢查,內耳功能檢查及磁振造影檢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查仍是輔助的角色,多用於鑑別診斷(如突發性耳聾及前庭性偏頭痛)。治療上,控制梅尼爾氏症急性發作及預防復發為首要目標,多可靠藥物治療達成,少數頑固性眩暈需要介入性治療,如鼓室內注射,或是手術以抑制眩暈。本文從歷史淵源開始,介紹梅尼爾氏症的流行病學、症狀、機轉、診斷及治療,期望能讓臨床醫師更認識這個常見疾病。

  • 期刊

持續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是持續存在大於3個月的非旋轉性頭暈,可因姿勢改變、或對空間移動的感受敏感而惡化。這是一個新定義的功能性疾病。病因可能來自平衡功能適應不良造成的惡性循環。發病前的誘因事件,影響了病患的平衡控制,導致肌肉繃緊、步伐變小、過度警覺並且過度仰賴視覺維持平衡。即使在誘因事件結束後,病人仍無法重新適應,因而持續頭暈。這是一種相當常見的慢性頭暈,好發於中年,女性比例較高。教育病人讓病人認識自己的診斷,同時進行認知行為治療,並以前庭復健讓病人重新統合平衡系統,最後輔以藥物,如此結合多重專業,才是最佳的治療。

  • 期刊

鑑別診斷中樞型和周圍型眩暈是急診室的重大挑戰,因為中樞型眩暈中,僅有約50%的患者會伴隨局部神經學症狀,而電腦斷層掃描對急性腦幹或小腦中風的敏感度低於50%。其他重要的鑑別診斷方法,包括中風危險因子的評估,站立和步態的評估,以及快速的床邊眼球運動評估-HINTS。HINTS,是三個床邊檢查(head impulse test, nystagmus, and test of skew deviation)的合稱,目前被認為是鑑別中樞型和周圍型眩暈最實用的方法。急性眩暈並伴隨眼振出現時,根據HINTS法則,若頭脈衝試驗正常,或眼振方向呈現中樞性眼振特徵,或是有垂直眼位偏斜,三者有其一,皆代表可能為中樞型眩暈,需要進一步檢查。此文針對各種鑑別中樞型和周圍型眩暈的方法,作一深入的探討,並介紹HINTS的學理、操作方法、和正確使用時機。

  • 期刊

眩暈成因複雜,可分為周圍型前庭、中樞型前庭及其他系統異常,正確診斷是成功治療的重要關鍵。單一專科介入往往無法達成全面性評估及處置,多科別合作介入是比較理想的作法。雖然大部分眩暈病患可依據臨床醫師詳細問診及理學檢查,但仍有一部份病患,需要進行功能性評估,得到客觀資訊。目前各大醫療機構的檢查單位多屬分科負責,缺乏橫向連結,難以形成整體的臨床資訊。我們在此提出以耳科與神經科合作為主體的眩暈檢查中心配置,將各種眩暈相關檢查儀器區分為核心檢查、延伸檢查和其他檢查,分述各項儀器的執行原理與臨床價值。期望為有志建立多科別合作眩暈中心的醫療機構,提供規劃的藍圖。

  • 期刊

醫療場域的性騷擾具有多樣性,涵蓋員工、學生及病人等面向,性別平等三法的實施與通過,能處理多數性騷擾的類型,了解性別平等三法的適用場域與對象,是身為醫療人員基本的專業素養。其次,依據性騷擾的定義,性與性別有關以及違反當事人的意願,是性騷擾成立的要件,法條與實務均針對事實採取綜合判斷說,同時也會將被害人的主觀認知感受、事後反應、周圍親友觀察等證據推斷。最後,在處理醫病間發生的性騷擾事件,太過強勢或過度退讓,可能適得其反,應該以折衷協商型為主,透過釐清問題、建立流程以及醫病協商的方式,讓性騷擾事件妥適解決。

  • 期刊

輸血治療對於有血液和其他疾病的患者是必須的,因此預防因輸血而造成傳染性病原體(transfusion-transmitted infections, TTIs)感染的風險,是輸血安全的重要議題。台灣血液基金會在作業程序對於有潛在TTIs發生(例如:捐血前暫緩捐血及血液常規檢測等),已逐年有效性地執行各種措施,使得病患輸血安全更加有所保障。目前雖未有數據或病例證明,COVID-19會經由輸血感染的風險,針對疑似病例確診或接觸者仍暫緩捐血以預防感染。從2013年2月開始,除了血清學檢查外另增加對HIV、HCV和HBV的核酸擴大檢驗(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 NAT),其可降低因檢驗空窗期的殘留風險。從NAT執行檢驗至2021年止,共篩檢出21,689人次為陽性,該檢驗陽性之血品銷毀,不供應至醫院給病患使用;且為減少血小板製品可能因細菌污染,而造成輸血反應所執行血小板製品細菌檢驗,在2013至2021年,血小板製品執行細菌檢驗共有389人次檢驗結果為陽性,亦不供應醫療使用。台灣血液基金會所屬之捐血中心努力應用新技術以降低TTIs的機率,確保患者輸用血液安全。

  • 期刊

當代資料科學涉及複雜的倫理議題,包含資料、演算法、實作等面向。本文以資料科學倫理之觀點探討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研究所涉倫理議題,首先檢視現行研究倫理規範之性質、介紹資料倫理學之內涵、提出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醫療研究之幾項特色,並針對我國憲法法庭第13號判決及相關研究倫理文獻進行分析,並提出相關政策制訂之建議。

  • 期刊

雖然目前已有多種SARS-CoV-2疫苗研發出來且已展開大規模接種,但變種病毒株也陸續出現。現有的疫苗是否能有效地對抗COVID-19變種病毒株,仍屬未知數。臨床實證支持維生素D的基本藥理作用及功效,應可考量作為對抗COVID-19的重要輔助治療選項之一。臨床實證顯示:血中25(OH)D濃度與罹患COVID-19感染風險及其死亡率呈現顯著負相關性;而補充巨量(mega-dosages)維生素D以快速地提升病患的血中25(OH)D濃度,則有助於患者的病毒核酸檢測轉為陰性,並且預防或輔助治療COVID-19引起的多重併發症。

  • 期刊

兒童加護病房病人常因疾病導致急性腎損傷,需使用連續性靜靜脈血液過濾術(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 CVVH),矯正血中酸鹼值及移除過多水分。本單位護理師執行此治療常因事前準備及過程不熟練,導致病人延後治療及流失血液;經調查確認原因為兒童準備用物繁雜、僅口頭教學、照護認知不足、技能不熟悉、警訊排除能力不足及學習資料不適用等。專案旨在提升護理師執行CVVH操作正確率,改善策略包括:翻轉教室之實機操作訓練、「洗出腎利」APP、警訊處理QR code及LINE機器人等措施。護理師CVVH操作正確率,由69.0%提升至98.2%,由1.9天使用1套醫材,延長至3天,且準備用物至預沖時間,由1小時縮短成13分鐘,進而提升CVVH照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