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4.183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巴金森氏症早期主要倚靠多巴胺相關的藥物治療,然而當進入病程的中後期,患者常會出現劇烈的藥效波動及各種藥物併發症,導致巴金森氏症病患及家屬遭受很大的痛苦,深腦刺激治療就是在這種藥物治療的困境下,應運而生的嶄新治療方式。深腦刺激治療藉著輸入電流調控大腦運動迴路中的不正常神經訊號,可以治療巴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症狀,進一步也改善了藥效波動的現象,不但降低病患對藥物的依賴,還可減少異動症的發生,可說是大幅提升了中後期巴金森病患的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自2015年,我國的全民健康保險開始給付深腦刺激手術治療巴金森氏症,也因此這個治療已經成為今日巴金森氏症病患的標準治療項目。整個深腦刺激治療從篩選病患起、經過手術過程、到術後的電刺激器操作,過程十分繁複,需要一個具足夠能力和經驗的團隊方能順利進行。本文章將帶大家由巴金森氏症深腦刺激治療的各種面向,包括治療機轉及時機、適應症和禁忌症、進行的技術與方法、治療的效果和潛在副作用,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等,希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幫大家更了解深腦刺激這個劃時代的新療法。

  • 期刊

自2019年底疫情爆發至2022年底,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造成全球有超過6億人確診,及造成超過6百萬人死亡,對經濟和社會活動帶來巨大影響。全球生技醫藥產業均致力於治療藥品及預防性疫苗開發,期能緩和疫情並減少擴散。疫苗臨床試驗進度、緊急使用授權情形,影響政府對於新冠肺炎所採取防疫決策和作法,尤其是緊急使用授權牽涉面向廣大,科學專業、公衛健康、人道關懷、國家安全等,需通盤思索才能面面俱到。本文將就國際間疫苗緊急使用授權切入,延伸國內作法及管理,最後提出後疫情時代期待與展望。

  • 期刊

本文主要介紹研發預防感染症的疫苗時,所選擇的療效指標會因臨床試驗的期別,及試驗目的而有所不同,若為感染症的第1支疫苗,設計良好的疫苗保護力試驗是驗證疫苗療效最直接的方法,但若為同一感染症的後續疫苗,且已有被法規單位認可之抗體效價(替代療效指標)可代表保護力,則樞紐試驗可以使用免疫橋接的設計來驗證疫苗療效,進而取得上市核可。COVID-19的疫情是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醫藥品查驗中心於疫情初始,即積極輔導國內學研單位及廠商,並參與國際上研發COVID-19疫苗之會議,本於法規科學提出以免疫橋接取得國內COVID-19疫苗申請緊急授權製造之標準,並獲得食藥署參採。迄今,先進國家亦已接受使用免疫橋接設計方式取得新COVID-19疫苗的核准。

  • 期刊

本研究旨在運用創意巧思設計省力Easy-「倒奶神器」,減少工作人員在短時間內重複性工作,進而降低職業傷害。本研究採類實驗設計方式,從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間,以調奶室3位工友為觀察對象,藉由問卷、關鍵指標法(key indicators method, KIM)風險評估、勞損指數(Strain Index, SI)量表、工作前和後握力數值等,了解工作人員潛在傷害風險問題,以創意巧思設計工具為介入措施,比較介入措施前、後降低調奶室工作人員職業傷害之成效。結果發現,無論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倒奶神器」KIM風險值及Strain Index分數均有顯著下降,且具有顯著差異。除此之外,工作前、後握力數值,也有顯著提升。研究結果證實,從觀察學習中了解造成調奶室工作人員職業傷害之主因,透過職業體驗活動讓跨團隊-更深入了解調奶室工作人員的需求與感受,規畫工作動線流程、建立標準作業流程、跨團隊介入創意巧思設計自動化設備,及符合人體工學省力Easy-「倒奶神器」、使用3D奶架及360度旋轉盤、設計開鎖奶瓶器等,讓工作人員KIM風險值及Strain Index分數下降,握力數值提升,且可明顯減少短時間內重複性工作,也未發生工作人員職業傷害等異常事件,顯著降低工作人員職業傷害風險率,另外,也可改善作業環境、提升工作效能、讓工作人員覺得更有自信。

  • 期刊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廣泛用於診斷和治療胰臟和膽道系統疾病,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胰臟炎(post-ERCP pancreatic, PEP),可能延長病人住院時間並增加醫療支出,因此進行適當的預防便成了一項重要課題。PEP的預防可以從三大面向著手,分別為:病人風險的評估、預防藥物的使用、醫療技術相關措施的選用。本篇文章整理出目前美國、歐洲、日本、台灣相關的臨床指引中有提到的預防策略,進一步引用最新的研究文獻以供臨床人員參考,期望降低PEP的發生率,讓病人有更安全的醫療環境。

  • 期刊

2021年5月台灣爆發COVID-19社區感染,5月11日起4天內北市累計336例確診,醫療量能嚴重超出負荷。本院2021年5月奉市府指示接管北部2家防疫專責旅館,與臺北市政府共同創設「加強版防疫專責旅館」,提供快篩陽性的無症狀或輕症民眾入住。在醫院治療者,出院返家會接受出院準備服務的關懷及追蹤。但面對新興傳染病的個案,首次以入住防疫旅館的型態收住,當個案解除隔離返家後的自主健康管理或是居家環境消毒等感管措施,尚無相關管道或權責單位關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於2021年6月開始接手2家加強版防疫專責旅館,由醫師、護理師、藥師等醫療團隊進駐。以個案管理的全人照護運作模式,離所返家後亦進行電話關懷訪視,提供持續性照護服務。於2021年5月14日-2021年7月13日期間,共入住防疫旅館557人,平均年齡46歲,最長者91歲、最小為2歲;入住時有症狀者349人(62.6%);自我照顧能力良好503位(90.3%);平均入住隔離為9天。返家1周內進行電話關懷,在病情上有509人(91.4%)是穩定的,14.9%仍有殘存症狀。在居家環境部分僅有38.9%及42.6%能夠正確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及執行衛浴清消。顯示居家環境清消的正確性及遵從性上仍有待加強。建議應加強宣導及落實居家環境的防護措施,才能避免家戶感染及阻斷社區傳播的風險。

  • 期刊

近年來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大型醫院紛紛成立策略聯盟。本研究調查台北市醫師對健保署、大型醫院及民眾推動或配合分級醫療成效滿意度與影響因素。於2021年初進行,共399位台北市醫師填答,47.6%不清楚是否參與策略聯盟。結果顯示除了大型醫院特別轉診名額,醫師對於各項分級醫療成效不滿意的比率(37.1%-59.2%)高於滿意(13.1%-26.6%),最不滿意民眾配合成效,健保署次之,而較滿意大型醫院的推動成效。年齡越大(OR:1.02-1.03)、醫學中心執業(OR:2.73-4.15)對分級醫療成效較滿意;地區醫院執業(OR:0.75-0.81)、無兼職非健保業務(OR:0.61-0.74)或無報備支援他院(OR:0.55-0.78)的醫師較不滿意。醫師觀點顯示當今分級醫療成效有限,健保署應積極導引民眾分級就醫,而大型醫院需持續進行策略聯盟院際合作。

  • 期刊

產前運動能有效控制產婦體重及血糖,並改善孕期不適,有研究證實,中強度運動可縮短產程時間,但未見針對深蹲運動對產程進展時間的探討。探討深蹲運動對足月初產婦縮短產程進展,及降低非計畫性剖腹產之成效。採隨機化對照組後測設計,以北部某教學醫院妊娠滿36週,足月初產孕婦為對象。實驗組(n=60)採深蹲運動,控制組(n=60)進行常規的產前運動衛教,產程時間及生產方式以病歷查詢方式進行資料收集。產婦在第一產程所花費的平均時間,實驗組(180.5±178.6分鐘)顯著低於對照組(254.6±151.5分鐘;p <0.05),兩組相差74.1分鐘;第二產程時間實驗組(82.6±66.4分鐘)顯著低於對照組(143.6±89.5分鐘;p <0.001),相差61.0分鐘;且總產程時間實驗組(264.9±222.0分鐘)也顯著低於對照組(403.6±179.5分鐘;p <0.001)138.6分鐘。而在非計畫性剖腹產人數上,實驗組(n=6;10%)與對照組(n=18;30%)也有顯著差異(p<0.05)。依據本研究結果,自懷孕36週開始執行的深蹲運動,可加速第一、第二產程的進展,並降低非計畫性剖腹產率,可作為醫護人員在建立產前運動護理指導照護模式之參考。

  • 期刊

加護病房病人發生譫妄比率高,更是非計畫性氣管內管滑脫常見原因。本專案動機為單位2018年非計畫性氣管內管滑脫中,自拔管佔83.3%,60%於病人譫妄時發生。其中1例導致非預期性急救,因此護理師譫妄評估能力十分重要。經現況調查發現,護理師對譫妄認知不足、未建構譫妄篩檢評估工具、譫妄篩檢評估未列入規範和單位缺乏譫妄相關在職教育。藉由改善措施提升護理師譫妄評估能力,透過舉辦譫妄認知及篩檢評估課程、導入篩檢評估工具(ICDSC)並列入單位常規,使護理師譫妄認知正確率由74.5%提升86.3%,譫妄篩檢評估執行率由34.1%提升98.7%,達成專案目標。藉此專案成效亦已推行到其他加護病房,提供臨床照護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