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10.116

護理雜誌/The Journal of Nursing

台灣護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身體意象」概念最初是於1975年引介到台灣護理界,然應用此概念於護理情境,促進「以人為本」的護理仍有待重新檢視。本文的目的是以更深更廣的個案觀點,個案研究和使用護理田野研究法的結果,來重新詮釋「身體意象」概念。因此,本文藉由介紹四個議題:(1)「身體意象」是什麼;(2)透過身體經驗建構「身體基模」與「身體姿態模式」;(3)有關「身體意象」特性;(4)「身體意象」延伸意義:與「自我概念」及「角色功能」關係,期望護理人員應用「身體意象」概念於病人照護,能讓護理走向「以人為本」境界的最有效途徑。

  • 期刊

本文提出「身體我」與「我身體」概念,首先透過造口與瘻管的意象為例,顯示慢性病的身體意象,是兼具時態與處境雙重意義。慢性病身體意象與患者的自我認同是互為影響的關係。自我認同又涉及「同一認同」與「我性認同」。這樣的身體意象,不是器官化身體的認識,而是揭示時間、處境、身體、自我和他者的互動與協調的多樣性關係,這是理解個體及其生活世界的重要面向。最後,本文以人文臨床心理學的反思,經由「我們感」的倫理關係實踐,是通往豐富理解慢性病患者身體意象的一個面向。

  • 期刊

思覺失調症初期會出現不安的自我感覺,自我感覺脆弱或異常是早期思覺失調症理論的觀察核心。不同於憂鬱症或厭食症身體意象,思覺失調症病人身體經驗的紊亂為導致身體意象的主因,此概念於近年的研究被陸續探討。本文將介紹身體自我模式、討論思覺失調症狀影響身體經驗紊亂及降低身體自我功能、身體認同感和身體意象關係之實證研究。對於改善思覺失調症病人身體意象問題,需從身體經驗紊亂,提升身體認同感來開始進行評估和介入。

  • 期刊

照護活動是以身體行動實踐於世,因此時常要求身體執行活動,卻總是忽略身體的主體性。本文藉由身體與世界的關係,情緒在身心關係中的角色,並以身體的收視反聽、聽之以氣、與鏡照作用,說明自由對話團體中,由身體經驗促成自我引導的學習。期能由認識身體主體性,提升照護與教學的品質。

  • 期刊

背景:自我效能在維持人類健康行為扮演一項重要角色;護理人員若能深入瞭解對末期臨終照護自我效能影響因素,將更能提供末期病人需要的臨終照護。目的:探討末期臨終照護自我效能之重要影響變項及其相關性。方法:採描述性相關研究設計,方便取樣南部某教學醫院214位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橫斷性收集臨終照護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問卷資料。結果:護理人員末期臨終照護之(1)知識平均得分13.99±1.63(70%),顯示知識有待加強、(2)態度平均得分46.74±4.39(78%),顯示態度微偏正向、(3)自我效能平均得分48.46±10.37(61%),顯示自信不足。末期臨終照護知識、態度及自我效能之間有顯著正相關;複迴歸分析顯示工作單位、照護末期病人的經驗、末期臨終照護知識及態度,解釋臨終照護自我效能之變異量達42.54%。結論/實務應用:護理人員的正確知識和正向態度,有助於幫助病人與家屬醫療決策時的自信程度。醫院行政者應提供護理人員院內外在職教育及安排跨科訓練,以提升其末期臨終照護經驗及自我效能。

  • 期刊

背景:自2000年健保納入安寧病房住院與居家安寧療護補助,但居家安寧療護的利用率偏低。目的:探討家庭照顧者所感受到的居家安寧照護經驗。方法:本篇質性研究採半結構性訪談,邀請六位北部某醫院居家安寧照護兩週以上的家庭照顧者進行深度訪談。結果:家庭照顧者所感受到的居家安寧照護經驗歸納出四大主題:(一)選擇居家安寧照護的旅途:考量病人心願及照顧者的能力、以醫院的支援為後盾、(二)挑戰居家安寧照護的負荷:從害怕及揣摩中學習照顧技巧、身心俱疲需要宣洩及喘息、(三)追求居家安寧照護的穩定:依賴專業團隊的支持與諮詢、看見居家安寧價值、(四)履行在宅善終的約定:為好走及善別做準備、抒發悲傷適應新生活。結論/實務應用:居家安寧照護提供病家能方便、親密且安心的家,但家庭照顧者需要學習照顧技能,並承擔照顧負荷,居家安寧療護人員已能覺察並提供家庭照顧者的內外在需求,幫助病家維持居家生活的穩定及處理善別,展現居家安寧照護的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

  • 期刊

背景:專科護理師(專師)照護模式逐漸成為台灣許多醫院替代住院醫師人力的經營政策。然而,目前國內仍未有從病人角度評估專師健康照護服務品質之量表,而無法提供專師照護服務品質成效的監測與未來改善之方向。目的:發展與測試專師健康照護服務品質量表(Nurse Practitioner Healthcare Service Quality Scale,NPHSQS)之信效度。方法:採橫斷式研究設計,應用Parasuraman、Zeithaml與Berry所提出的服務品質模式建立NPHSQS,進行內容效度審定後,以方便取樣選取北部某醫學中心之專師照護模式病房的病人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00份,進行項目分析、建構效度、分組區辨效度及內在一致性檢測。結果:本量表共25題,專家效度CVI(content validity index)值.91,具合適的題項鑑別度CR(critical ratio)。探索性因素分析顯示,期望程度上萃取出可靠之回應性、保證性、關懷性及有形性四種因素,累積解釋變異量達62.47%;另感受評價上萃取出可靠之回應性、信賴感及有形性三種因素,累積解釋變異量達67.71%。整體量表內在一致性良好,在健康照護服務品質高低分二組上具有顯著不同的病人滿意度(p<.001)。結論:NPHSQS擁有良好的信、效度,可有效評估病人對專師的健康照護服務品質。

  • 期刊

醫療平等權是每位就醫者的基本權利,在提倡性別平等國際趨勢中,友善醫療的需求也逐日增加,醫療人員能否秉持公平正義的精神及一視同仁的態度,捍衛就醫者的醫療平等權,特別是弱勢族群,更值得大家重視。本文以同性戀孕產婦的照護為例,深入探討醫療人員的倫理能力,從醫療弱勢族群的就醫者所受的照護品質,反思醫療平等權的落實現況。現今護理養成教育多著重於病人自主權利的維護及倫理決策能力,臨床醫療人員對於維護就醫者醫療平等權的倫理應對能力,常影響個案資料的收集與關係建立,以及使就醫者有被傷害的感受。為有效落實友善醫療,建議可執行下列措施:同理同性戀孕產婦就醫的感受;以不批判個案性傾向並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重視保密原則、維護其隱私權。醫療人員的倫理能力,有待護理養成教育全面檢視及重視,醫療人員需持續學習及省思,讓友善醫療不落入空談,使每一位就醫者能享有醫療平等權,提升照護品質。

  • 期刊

兒童虐待是具敏感性的研究議題。在規劃研究以提升該群體之健康,以及保護個案權益與避免傷害之間取得平衡,是一重要且待辯證的研究倫理議題。兒童虐待的研究倫理考量,可分為研究對象為兒童,以及執行研究時可能會影響受虐個案身心狀態兩面向來探討。本文以研究流程為脈絡探討研究倫理議題,始於形成研究問題、選擇研究對象,到資料搜集與研究結果呈現,逐步剖析如何維護受虐兒童或有兒時受虐經驗之成人的知情同意和自主權,確保資料搜集過程個案能有控制與安全感,以及研究者如何看待通報的角色責任等議題。身為研究者,透過規劃嚴謹的研究步驟和充分的自我準備以降低個案參與研究的風險極為重要。本文可作為研究者及倫理審查機構審視與考量研究倫理敏感議題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