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7.185

中外文學/CHUNG WAI LITERARY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29
0.129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中文 14
外文 5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晚期孟若小說〈出走〉和晚期拉岡《第二十講座》(以及《電視》),兩者都深入潛探展開於上世紀中葉以後,至今方興未艾的兩大解放運動-第二波婦女運動與青年反叛運動-以及與此兩者相關的知識/關係/倫理,並出之以陰語模式的表達,呈現文字與絕爽兩者的結合,因而對端賴語言和理知的傳統解讀造成基進的挑戰。加之牽引著讀者自身的難題,而引發一種強迫性重複閱讀。這兩套著作(以及讀者)面對的難題,一方面關係著兩大解放運動-加之消費資本主義-所引發的反壓抑理想主義與威權弱化對分離之作用與主體性之形塑造成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陽性)主體性及其自戀式愛情也變得窘態百出。本論文藉著孟若與拉岡的雙向閱讀/分析,讓這兩個困難的文本發揮兩經互解的作用,而爬梳出其陰語邏輯:唯有大大降低自我對於無意識與客體的掌控,轉而從體制的內裡邁向知識與關係之真實無意識(陰性無意識)謎域,才有以臻至「真實」的解放與非自戀式愛情。

  • 期刊

本篇論文探討中古英文頭韻詩《高文爵士與綠騎士》「臥房片段」中,高文爵士在下塌高皇城堡(Hautdesert)時,受城堡女主人誘惑試煉的過程。本文承接先前學者對此片段中性別顛倒和高文女體化的觀察與論述,在中世紀的文物互文(intertextuality)文化和宮廷愛情圖像傳統的框架下,從當代物質文化的角度切入,討論詩中對女性閨房用品如珠寶、盒子等的指涉,以及詩人如何透過這些文物當時的社會文化語意,生動而具象地刻劃高文爵士與城堡女主人之間「貓抓老鼠」的愛情遊戲,呈現女主人試圖牽制(contain)高文的舉動背後隱晦流露的戀物和偶像破壞(iconoclasm)意圖,為已被詳加討論的《高文》一詩提出不同的閱讀視角。

  • 期刊

本文詮釋〈賽克羅普斯〉("Cyclops")章節中,喬伊斯(James Joyce)如何透過敘述斷裂、離題、誇張、修辭過剩(rhetorical excess)、文體驟變等等炫目難解的手法探索病徵國族主義、從屬主體(subaltern subject)的處境與政治倫理議題(ethico-political problematic)。本文以精神分析對驅力經濟(libidinal economy)和幻見(fantasy)的分析觀點出發,參考拉岡(Jacques Lacan)、齊傑克(Slavoj Zizek)、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等人的論述,分析敘述斷裂與修辭過剩等手法造成的再現效果與讀者美學感受。喬伊斯透過修辭過剩展現愛爾蘭特殊的病徵國族主義。它一方面癱瘓都柏林市民,又令其沉醉其中的享樂。論者不應只探討反諷對象,而應進一步探討敘述實驗如何完成批判、有何政治倫理效果。本文主張修辭過剩文體實驗乃是一種美學上的驅魔儀式,試圖對病徵國族主義進行類似精神分析式的文學病徵消解(literary working through of fantasy)。喬伊斯的敘述至少可分三層,第一是寫實主義式的再現(realistic representation)、第二層次是顛覆寫實再現的修辭過剩敘述、第三層次是修辭過剩的內爆(implosion)。藉此敘述實驗手法喬伊斯試圖書寫國族創痛及其病徵,分析並瓦解敘述流動當中的認同與幻見,藉此完成歷史夢魘的驅魔儀式,為從屬主體的未來尋找嶄新的可能性。

  • 期刊

本文擬從班雅民的「模仿機能」概念與史提格勒提出之「誰」與「什麼」之間相互成立的關係來探討人類是否藉著科技增能的同時產生失能的問題,以及當中是否存在逆轉失能的可能。班雅民認為人與物之間相互參照模仿的機能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根本的轉變。史提格勒對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觀察與批判與班雅民有所呼應,他認為記憶的工業化嚴重弱化「誰」之所以為「誰」的關鍵「延異機制」。班雅民和史提格勒皆從所處時代的資本主義與科技技術雙重發展中探究人的「能」如何依附於物質層面。本文的重要提問為:班雅民和史提格勒對於科技與時間的討論是否能夠扭轉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的失能,進而勾勒未來潛能。對班雅民而言,「模仿機能」背後所蘊含的是一種閱讀過去的方法,在這種「實現過去」的閱讀當中,存在於過去但卻隱而未顯的面向得以躍然浮現。史提格勒則提出「誰」能否對新科技造成的衝擊做出「劃時代的趕超」將是未來潛能的關鍵。

  • 期刊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帝國俘虜許多大英國協的戰俘到金瓜石服勞役,逼迫他們開採銅礦,日本戰敗之後,這些戰俘被送回他們的故鄉,他們的故事也漸被世人所遺忘,直到歷經戰後數十年,這些戰俘的故事才又逐漸浮現,其中描述這段史實最為詳盡的莫過於艾華士(Jack Edwards, 1918-2006)所著的《無言的吶喊:「萬歲,你混蛋!」》(Banzai, You Bastards!)(1990),艾華士是戰俘營裡的生還者之一,於此書中描述他當時在戰俘營裡痛苦的生活、及見證其他同袍的生死經歷。本文以艾華士所著的《無言的吶喊》這個文本為經,以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對生命政治的論述為緯,一方面將這位思想家對於主權和生命的論述對照日本殖民情境下的金瓜石戰俘營與礦場,另一方面也將其思想帶入臺灣的殖民情境中,探討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戰俘的生命狀態,進而開展裸命與抵抗、見證與記憶、遺忘與寬恕的倫理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