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3.238.202.29

中外文學/CHUNG WAI LITERARY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5-year IF 0.129
0.129 2023 年
Discipline Ranking
中文 14
外文 5
Provided by Academic Citation Index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本文的發想,來自對漢唐地理書的閱讀。筆者發現,嶺南異物著作在漢晉時頗為興盛,劉宋後卻逐漸消失。直到中晚唐時期,標舉異物視角的嶺南志書才再次湧現。本文認為,此與安史亂後,大量北方人口南移度嶺的時代背景有關。本文將從「異/常」的文化意涵出發,探討異物如何成為知識的問題。有別於六朝,中晚唐嶺南異物書寫的作者,在文本中反覆現蹤,展示觀看異物的視線和面對異物的種種姿態,並拓展博物書寫的邊界。另一方面,此期的異物書寫亦有意突出語言問題。作者藉由前代文獻與典故的比附連類,將異物收納進記憶網絡,進而建構南方的知識系譜。

  • Journals

威蓮絲以「激進感性」立足於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英國文壇。《法國書簡》系列(1790-1819),記錄她在革命現場見聞;《瑞士行旅》(1798)則創作於恐怖統治時期,呈現她在瑞士流亡的經驗,延續前者敏銳的政治觀察,加上對崇高地景的禮拜。地景與政治這雙重省思,映照在《瑞士行旅》正文裡,她更在附錄中,揭示其奠定於地質學的深遠基礎。但學者尚未針對作品的雙重結構做細緻的探討。正文加上附錄成為一有機聚合體,就像她沙龍女主人的角色,引介、翻譯專家名流的意見,以對話模式鋪陳出她的信念。本文從人文與自然歷史的相互對應出發,探究威蓮絲如何在瑞士山區這個自然勢力與人類文明競鬥的「生命劇場」,以地質學各種理論對地景形成的註解,與對地球命運的預測,融入個人體感所發展出來的「地質美學」,呈現她對「動態均衡」地質理論的支持,企圖在法國革命激烈轉型階段,交織出對人世積極與樂觀的信心。

  • Journals

愛德華.馬內以第二帝國時期巴黎的都會人物題材著稱,但他的動物畫質量亦相當可觀,目前流傳最廣的是為襄富樂希的《貓族》所作的兩幅圖繪。馬內經常描繪馴貓的各種姿勢與周遭配置差異,在1880年前後他畫了大約三十件貓習作,並納入東亞水墨技法。本文探索襄富樂希關於貓的智能的論述,以及馬內如何刻劃貓的活動和姿態,並對照相應圖像與自然史論述,藉此說明馬內的貓圖開拓動物畫的新視角,並突破既定的藝術類別界線。

  • Journals

本文研討蘇格蘭植物學家羅伯特.福鈞其人與他的遊記作品。他自1843年起受倫敦園藝學會、及隨後東印度公司、美國專利局任命,幾度進出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採集植物標本及引介新品種與植茶,更偶然造訪台灣。他將探覓植物途中見聞發表在園藝學會期刊等大眾雜誌,後結集成《華北諸省漫遊三年記》、《中國茶鄉之行》、《兩訪中國茶鄉和喜馬拉雅山麓的英國茶園》、《居住在華人之間》及《江戶和北京》等科學遊記與大眾暢銷書,本文探討他大眾科學遊記作家的角色與作品。本文不從殖民與後殖民理論來視其為帝國主義旅行者,而另從「文類」角度切入,佐以一手史傳資料,來觀察此維多利亞時期文類變遷下的科學遊記書寫,從幾項過去被忽略或低估的獨特文本參數,發現獨特身世人格、從科學轉向大眾文學場域、運用寫實描繪親身經驗、報導式敘事、輕描淡寫與幽默等技巧、文化交流、觀察者的反觀與自 、人文省悟等議題,尤其闡揚其福爾摩沙印記。

  • Journals

賽伯格逾越身體的邊際,挑戰了「人」的定義;《莊子》蘊含中國古典的技術哲學,具有「忘際」之化通物我界線的傾向。兩種思想大不相同,但不是完全沒有對話的可能:它們都面對了主體與邊際的命題,卻展現出相異的思想態度。若以哈洛威的〈賽伯格宣言〉為參照對象,來回顧臺灣學界的氣化論,將可突顯《莊子》物化主體的視野,進而反駁氣決定論。《莊子》以技藝為中介,推移物我的分際,使外物形成主體的親密義肢。透過賽伯格意象,有助於闡明《莊子》的批判潛力,其中亦有工夫。而「賽伯格莊子」這個詞語,則是對賽伯格的再賽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