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41.187

中外文學/CHUNG WAI LITERARY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14
0.114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中文 15
外文 5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的《但澤三部曲》,正如他大部分的小說,大皆由荒誕的寓言和象徵性的杜撰故事構設而成。《錫鼓》、《貓與屬》和《狗年月》,皆描寫第二次大戰及其前後期間支撐納粹罪行的德國小市民的生活動態。其小說主題往往隱沒在滑稽的杜撰情節背後,構成理解上的困難。這些虛構故事究反映多少歷史真實面和作者參與納粹的慘痛經驗?而虛擬的人物造型中表達何種文學象徵意義?其作品在德國文學史上又如何定位?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探討葛氏這三篇代表作的主題及敘述架構。

  • 期刊

在台灣最新一波的數位行動通訊革命中,手機已成為當前最炙手可熱的時尚科技商品,本篇論文正是企圖探討手機在後現代主體感官結構上可能造成的微妙轉變。首先嘗試透過精神分析理論,將「幻聽妄想」普遍化為主體聲音形構的基礎,而手機所造成的各種聽覺失序現象,正是聲音在公共/私密、遠/近、真實/幻象上的混淆狀態。接著繞徑阿圖塞的意識形態召喚說,企圖進一步理論化手機做為後現代感官主體被人際通訊網路重複召喚的物質性基礎,由原先「我幻聽故我在」的聲音潛意識,推論到「我接聽故我在」的手機主體建構,並由手機鈴聲造成的幻聽偏執,開展出後現代感官主體對「漏接焦慮、」的討論空間。論文最後將重新回到聲音做為一個非物質性、不具形體的存在樣態,如何被手機「賦形」,而聲音可能帶來的驚怖,如何經由手機的造型設計與「功能嬉」商品符號的再現系統而被轉換,並帶出手機在「物質性拜物」與「非物質性拜物」上的弔詭,以及符號傷身、附身與化為分身的各種可能。

  • 期刊

張貴興的《猴杯》是當代中文熱帶書寫難得的豐碑,也是他個人寫作生涯以來美學上集大成之作。而恰恰是在這樣成熟期的作品中,凸顯了意識主體深刻的矛盾:美學的完成與歷史的思考。本文聯結作者稍早的兩部小長篇,《賽蓮之歌》及《群象》,再從作者《猴杯》所取鏡的大江健三郎的《個人的體驗》及《群象》似有若無的對話著的康拉德之《黑暗之心》借來兩個隱喻:個人的體驗與黑暗之心,以捕捉張貴興寫作中的基本矛盾與張力,而該種矛盾與張力又與張貴興作為一個生於他鄉、漂流的華人的自我意識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