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46.153

高雄師大學報/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缺乏多元文化素養是當前臺灣社會接納跨國婚姻移民最大的阻礙。筆者認為透過課程設計,將有助於促進本地居民與跨國婚姻婦女間跨文化的理解,進而提高她們多元文化素養。本研究採取批判性識字與社會文化識字取向的教育觀點,經由閱讀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文本、課堂的對話討論,及課後的自由寫作和日誌書寫,協助學習者培養批判性反思能力與多元文化觀點。本文檢視此一教育方案的實踐經驗,分析討論課程與教學設計特色與學習成效的關係。發現影響學員改變的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因素包括:l) 對話討論、提問與資料引介有助於拉開學習的深度與廣度;2) 作文書寫刺激學員與生活有了新的連結;3) 教學素材在不等程度上改變了學員對於跨國婚姻現象的觀點;4) 有意義的素材的引入,加上學員的對話討論,促進部分學員觀點的轉化。教師所扮演的則是努力提問、引發好奇心、耐心等候學員覺察乃至跨越其界限處境的文化工作者角色。而批判性多元文化教育目標之一所欲達成的促進學習者跨文化的理解,就在處於不同的社會文化位置者相互的對話中逐步開展出來;識字教育工作者必須敏感於其所教導對象的特性、使用的文本與教法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

  • 期刊

本研究以科技工具知覺理論為理論基礎,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學生使用科技工具的知覺有用程度、知覺易用程度、使用態度、及使用行為意圖,同時針對性別、年級的特質進行差異性比較。本研究採用叢集抽樣,針對高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合計回收662份有效問卷。根據統計結果,樣本高中學生的科技工具知覺、使用態度、及使用行為意圖都相當正向而且積極。男學生的使用行為意圖比女學生積極,高年級學生的知覺易用程度高於低年級學生,三年級學生的使用態度與使用行為意圖,優於二年級的學生。此外,就理論架構而言,知覺有用程度、知覺易用程度與使用態度的關係頗為密切,但是依據知覺有用程度、知覺易用程度、使用態度預測使用行為意圖的解釋力卻相當有限。基於這項研究的成果,本研究進一步針對後續研究的主題、對象、及研究設計等,列舉具體的建議,俾為從事後續研究的參考。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漢學童在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相關因素的異同。此等因素包括族群因素、家庭教育資源、歸因信念、讀書價值觀、求樂衝動性。研究樣本以高雄市、高雄縣及屏東縣之五、六年級國小原漢學童為母群體,計抽取22所學校,有效樣本502人,包含原住民學童249人、漢族學童253人。迴歸分析顯示,無論是原住民或漢族學童,求樂衝動性較低、家長給予子女的教育協助多、親師互動較多、以及讀書動機較高等因素,能有效增進學習行為。而努力歸因傾向也可增進原住民學童的學習行為,但對漢族學童無影響。迴歸分析顯示,原住民學童的族群意象較佳與傾向努力歸因兩變項,能顯著增進其學業成就,而對漢族學童而言,親師互動較佳與主動學習兩變項,則能顯著預測其學業成就。研究結果意味著,培養原住民學童正向的族群意象與努力歸因傾向,將可以提昇其學業成就,而漢族學童則可藉由培育主動學習態度,並做好親師互動,進而提昇其學業成就。

  • 期刊

本研究以民國九十年整年度國內著名的兩大報(中國時報與聯合報之高屏澎地區版)所報導的自殺新聞為內容分析之材料,以瞭解其現象與隱含的問題與啟示。在所蒐集的276件報導中歸納發現:一、男性自殺死亡率高於女性;二、「25-44歲組」的自殺新聞最多;三、報導的自殺率最高之月份為二月;最低是十一月;四、報導的原因以「不詳」最多、再次為「學校與社會適應困難」、「家庭因素」、「疾病」等;年齡層不同,其自殺原因也不同;五、跳樓為最常被報導的自殺方式,男性採取上吊、跳樓的自殺方式為多;女性以跳樓、投河、服藥為多;六、報導的職業以「不詳」為多、次為無(失)業、學生、服務業、軍人;七、結伴自殺中,以男性「攜子女自殺」、「殺人後自殺」為多。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對家庭、學校、社會的建議等數項。

  • 期刊

本研究旨在參考情境判斷測驗形式,自編「國小教師實用智能量表」來評量國小教師的實用智能。研究者以分層隨機取樣378位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接受「國小教師實用智能量表」施測。蒐集所得實證資料以項目分析、 Cronbach's α、單題與總分相關、探索性及驗證性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來分析處理。根據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實證資料尚且支持國小教師實用智能的假設模式,兩者適配良好,初步發現實用智能的因素結構包括環境適應、塑造、選擇三構面。一般而言,國小教師在實用智能的三構面中,以適應環境的實用智能表現較佳。而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國小教師實用智能最主要的背景變項是服務年資以及取得師資的背景,服務年資較久以及師範校院培育的國小教師之實用智能較佳。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建議:1.國小可運用「國小教師實用智能量表」去甄選人才,從而建立實用智能取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2.國小教師可根據「國小教師實用智能量表」內容作為提升自己實務能力之參考。3.師資培育機構可規劃實用智能課程,實施實用智能教學以培育具備實用智能的國小教師。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小學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內涵,並建立資訊素養能力指標,期能提供中小學教師對自我之資訊素養能力做檢核,並做為教育決策單位檢測依據及師資培育單位課程規劃之參考。 透過文獻收集、內容分析,本研究首先歸納出資訊素養能力的意義與內涵,並參考國內外的研究或實施經驗,建置出中小學教師的資訊素養能力指標。其次邀集十位資訊教育界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經由兩次「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指標會議」,進行專家座談,以廣泛蒐羅學者專家的意見,進而確認資訊素養能力指標之架構及項目,並訂定「得懷術」問卷之初稿,以建立問卷之專家效度。最後經由三回合「得懷術」專家問卷調查結果,建構出本研究的資訊素養能力指標。 本研究之「得懷術」成員包括:學者、中小學校長、主任、電腦教師及一般教師,共三十三人參與。每回合問卷採半結構式問卷設計,蒐集專家對每個題項的評鑑意見,問卷回收後即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及意見回饋的質性分析;並將每回合資料處理結果呈現在下一回合的問卷上,以使專家們對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項目有更精確的一致性意見與共識。 最後,建構出具時代性、本土性及實務性之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並提出教育應用層面、進階研究方向以供教育決策單位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髮業對高職、二專美髮相關科系畢業生專業能力之需求,期望能提供相關課程規劃與評量之參考。本研究先採文獻分析法,取得理論依據,並以自編之「美髮業對高職美髮相關科系畢業生專業能力需求之研究」、「美髮業對二專美髮相關科系畢業生專業能力需求之研究」為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對象以與高雄市各高職美容科建教合作之美髮企業為母群,並以分層隨機抽取全國北中南區樣本,兩份問卷各發出175份,有效回收率均達80%以上。最後經統計分析,獲得重要結論如下: 一、美髮業會繼續雇用高職美髮相關科系畢業生的比例達93.6%,會繼續雇用二專美髮相關科系畢業生的比例達88.8%。 二、美髮業對高職美髮相關科系畢業生的專業能力需求有七大向度,依其需求性排序:工作態度、美髮基礎知能、顧客服務、個人發展、基礎管理知能、讀寫算基本知能、資訊技能。 三、美髮業對二專美髮相關科系畢業生的專業能力需求有七大向度,依其需求性排序:工作態度、顧客服務、職場衛生與安全、行銷知能、經營管理、美髮服務相關知能、個人發展。 四、美髮業不同「規模」、「地區」、與「職位」的店家,對高職、二專美髮相關科系畢業生專業能力的需求各有其差異性。

  • 期刊

詞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要學會一種語言,就要掌握這種語言中一定數量的詞彙。詞彙是語言承載文化因素的主要層面,文化與詞彙是本質與形式、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因此,要正確與熟練地掌握語言,我們不得不在學習詞彙的同時,特別留意具有民族特徵的詞語。因為這些詞語的意義不僅反映客觀事物,而且還表現出民族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教學時必須說明這類詞彙所反映的文化特徵與社會內涵,才能達到靈活、準確地運用語言的教學目的。 雖然使用語言的基本點在於掌握它的理性意義,但是掌握了詞的構詞理據,能加深對詞的理解,從而更容易記住並使用它。要達到此一目的,必須把詞彙教學與語法、語篇、文化等結合起來,這樣對學生記憶詞語、擴大詞彙網絡、準確理解詞義,培養學生準確使用詞彙的能力,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都是非常有裨益的。本文除「序言」、「結語」外,討論重點主要為華語詞彙認知的旨趣、詞彙認知的途徑、詞彙教學的策略等三方面。

  • 期刊

彭作邦《周易史證》一書,為清代史事易學著作之佳構。本文試圖從三方面敘述本書之要點,全文共分五個部分。一、前言。說明彭作邦生平事略,並略述清代史事易學之面貌。二、《周易史證》著述背景。主要說明其成書及撰作動機、著述形制,並探究其易學淵源。三、《周易史證》釋《易》特色。分別就其(一)義理屬性(二)儒家基調(三)融鑄經史(四)合卦解說來說明。四、《周易史證》重要見解。分別就(一)知幾之教(二)卦爻吉凶(三)八卦象徵(四)憂患九卦來解說。五、結論。歸納全文研究結果,扼要敘述之。

  • 期刊

南宋西山蔡元定為朱晦翁高弟,紫陽呼為「老友」;其子蔡沈受其師朱熹之囑,窮十二年之功,注成《書集傳》;此書既成,即成晦翁尚書學說之代表,亦為晦翁學派有關《尚書》 見解之所宗。元朝科舉考試書經之考題,即以《書集傳》之注說為準;自而以後,逮於明、清,雖稍有修訂,然猶以之為則。而《書集傳》之作,仲默於序中雖言本於師說者,不復識別,然事實亦頗參其父西山家學,此則仲默所未嘗言之也。 考元定之學,秉承家學,究心於邵康節,以律呂,象數名家,宋元學案以之立有西山學案,而彼亦有《尚書洪範解》之作,見於著錄,然今已失傳;朱熹亦嘗輯錄與元定問答之辭成《翁季錄》,借亦不傳,無以知其尚書學之面貌;彼亦自謂曾與夏僎講《尚書》,夏僎未嘗言及;而其子仲默《書集傳》之作,亦頗參其父家學,然仲默未嘗言之,故亦不得知其學說對《書集傳》之影響如何;至於其學說之淵源及有否傳授與發展,亦無有論之者。今就宋、元諸家著述中,輯集其《尚書》學說之佚文片語,以考其《尚書》學說之特色、淵源,並以見其學說與朱熹學說之互動,對蔡沈《書集傳 之影響,以及與夏僎《尚書詳解》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