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97.123

高雄師大學報/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音樂修辭學」(Doctrine of musical-rhetorical figures)為16世紀末至18世紀後期重要的音樂理論之一。16世紀由於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音樂與修辭學的關係日趨緊密。1601年左右,德國音樂理論家Joachim Burmeister將當時一些較特殊的作曲手法或音型,配上修辭學中的語彙,有系統地整理出第一部音樂修辭學著作Musica autoschediastike。這部著作同時也開創了往後德國近兩百年的音樂修辭學傳統。然而,這個涵蓋了整個巴洛克時期的理論傳統在音樂史學的研究上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原因在於它的作者們皆來自德奧語系國家,遂導致部分音樂學者對其適用性的質疑,進而也影響了它在整個音樂歷史發展上的定位與意義。所以在本文裡,筆者將以義大利牧歌與法國香頌為例,驗證音樂修辭學並非只是德國地方性的現象,並藉由對其內容的探討,突顯其在音樂歷史上所代表的意義: (一)人文主義的影響,(二)巴洛克風格的呈現,(三)兼具理論與實用性,(四) 在器樂曲發展中的重要性。

  • 期刊

所謂「布衣詩人」,是指生活於庶民階層,不具有仕宦功名身分的詩人。考察明清之際曾被標舉為「第一」的布衣詩人,先後有吳夢暘(約1595年前後在世)、程嘉燧(1565-1643 ) ,吳兆(生卒年未詳),邢昉(1590-1653)、吳嘉紀(1618-1684)五人。其背後的標舉人不一,被標舉的理由也互異,若能歸納分析這些布衣詩人的詩作,以及詩壇上因「布衣詩人第一」的名號所引發的爭論,除了能掌握布衣詩人的作品特色外,亦可從「第一」之爭中,具體得見明清之際詩壇「各師所是」、「阿私好以排異己」的詩學現象。 在研究徑路上,本文擬先概述五位布衣詩家「第一」之號的由來:再就「布衣詩人第一」在明清之際引發的相關爭議-錢謙益之過譽程嘉燧與王士禛之詆談吳嘉紀,藉以深入探討當時詩壇阿私好以排異己的現象;最後則分析比較五位詩家的作品內容與風格,期能對五位布衣詩家中,誰才能榮膺「第一」的問題,作適切的定位與評論。

  • 期刊

模矩單元是工業體系中最常使用的標準規格,例如印刷尺寸、建築模矩或信用卡模矩等,然而從模矩單元所構成的模矩體系,不僅因應工業體系中的通用協定,更甚者因應經濟性、生產合理性、彈性面貌的變化以及嚴謹的美學比例等因素,使得模矩形成一種設計形式,能夠靈活地變化設計型態,並且具有強大的整合功能,能夠使環境產生秩序性。因此對於秩序性與設計開放性等兩大研究目的,發展基本設計形式,並因應產品類型的需求,發展出模矩形式的實務應用,結果發現模矩形式,一來在視覺上會因為相同的單元尺寸反覆發展、排列,形成“完形”(Gestalt), 而造成秩序化的集群,使環境有條不紊;二來可以利用不同數量的模矩單元,排列出不同的模矩體系;三來因為模矩單元尺寸相同,在銜接擴增上可避免空間的浪費;四則因為利用模矩單元可排列出不可思議的多樣性,因此延伸產品的生命週期及廣度。

  • 期刊

本文針對我國現行政策環評之審議流程與評估方法學深入探討,期透過文獻分析與國際制度比較研究,深化與改良我國政策環評方法學,以利政策環評制度於我國之後續推動與紮根。本文提出我國現行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在制度上與實務上的問題,並將現行制度與實施工具與荷蘭、歐盟、南非、加拿大等國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建議應整合新增之評估程序於現行審議流程中,以增進整體政策環評作業之科學性與完整性;此外,研究結果亦建議將永續性評估之精神納入現有的政策環評架構中,在初期可嘗試應用評估指標與標的於現行政策環評矩陣評量作業中,以提昇評估作業之可操作度與永續性親和度。

  • 期刊

本研究以自行建構的線上遊戲式網路學習系統,來探討77位國三學生在以線上遊戲為介面的網路學習環境之表現情形。並檢驗網路遊戲經驗、自我效能等對網路學習成效的影響,及分析影響線上遊戲式網路學習成效的主要因素。研究結果獲得以下幾點結論: 1.男生有較高的比率玩過線上遊戲,而實驗對象投入本研究系統的次數與時間則有隨時間逐漸遞減的趨勢。 2.學習者的網路遊戲經與網路遊戲自我效能有顯著正相關,而高網路遊戲自我效能的學習者其線上遊戲成績與投入系統時間比低網路遊戲自我效能高,但未達顯著差異,此結果亦支持了Bandura(1986)的社會認知理論。 3.由徑路分析結果發現,本研究所採用的線上遊戲式網路學習成效會直接受到學習者的學業成績及投入線上學習的時間影響,而網路遊戲經驗則會透過間接的方式來影響網路學習成效。

  • 期刊

本研究旨在分析及探討高雄縣市國小校園數位落差現況及因應策略。問卷調查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總共抽樣39所學校,樣本數共156人。使用「數位落差SWOT 策略分析問卷 」為研究工具。 所得的資料經統計分析後,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校長對數位學習推行的重視程度上,高度重視的佔38.7%,中度重視的佔55.3%,低度重視的佔6%。 二、學校有達到班班有電腦的佔48.7%;達到班班有網路的佔76%;達到班班有電腦及網路的佔46%。 三、學校具班班有電腦及網路的學校,以學校規模「37-60班」及「61班以上」的學校佔有率最高。學校規模愈大的學校,資訊設備的建置經費較為充裕。 四、教師同意縮減校園數位落差中有關策略分析的看法。 五、不同「資訊經歷」教師對縮減校園數位落差在「優勢」層面的策略分析上,有顯著差異。

  • 期刊

本研究採取多元觀點來瞭解我國中學生氧化還原迷思概念的本質。本研究的多元觀點有三:一從命題知識陳述的語意分析概念的意義。二、從概念圖分析迷思概念的概念空間位置。三、從迷思概念的意義分析概念發展的階段。本研究為我國中學生概念學習測驗結果分析。施測採樣為分層隨機抽樣,有效總樣本數國二有3520人、國三有3441人、高二有2885人。研究結果發現;我國中學生在氧化還原及燃燒的迷思概念有三個特點,一、對氧化還原及燃燒概念的命題陳述理解的不完整。二、對氧化還原及燃燒概念的相關概念有不當的錯置與連結。三、概念發展尚未達到概念發展的最高階段一形式階段。除了上三個不同面相的分析結果外,本研究也發現學生的迷思概念在整體上有一個共同特質:學生科學概念的不完整性。學生會呈現迷思概念是因為概念階段的發展不完整,所以無法掌握這個主題概念下最關鍵的核心概念及結構。因此對命題陳述的反應產生了錯誤的概念連結、錯置概念空間位置或不當歸類推理的種種外顯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