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9.168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5-year IF 0.298
0.298 2023 年
Discipline Ranking
綜合 8
Provided by Academic Citation Index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目標:本研究旨在了解雇主對於精神障礙者就業的看法與聘用意願,並探討相關政策和服務之現況與問題,以做為政策因應建議之參考。方法:研究以立意取樣,深度訪談13位一般性企業或機構的雇主(7位目前有僱用精障者,3位曾雇用過精障者,3位未僱用精障者)。訪談內容皆騰為逐字稿,進行登錄、分類與分析。結果:儘管13位雇主都認同精神障礙者之工作權,但多數雇主仍因對精障者的症狀和工作能力感到疑懼而缺乏聘僱意願,或因精障者的症狀和表現限制其工作類型。在就業相關政策部份,我們也發現:1)雇主普遍不清楚相關就業政策及法規;2)政府罰鍰及獎勵補助金對於提升精神障礙者之就業效果有限;3)雇主對精神疾病缺乏正確知識;及4)就業服務員的素質不一。結論:就訪談結果,我們除提出對政府建議的雛議外,也建議未來量性調查雇主意願及影響因素。雛議包括應加強就業服務人力、提升服務內涵、調整經濟誘因、相關就業政策與法令宣導,並加強去除烙印的社會教育。

  • Journals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3-year outcome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ose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ho joined the diabetes shared-care program in Taitung, Taiwan. Methods: 242 type Ⅱ diabetic patients in a Taitung regional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nd completed 4 follow-up measures. The principal measure was the patient's mean HbA1c at baseline and at each annual follow-up.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or glycemic control. Results: (1) The mean HbA1c level showed the greatest reduction in the first follow-up year. The level gradually increased over time (the mean values for HbA1c at baseline, 1(superscript st), 2(superscript nd), and 3(superscript rd) years were 9.12%, 7.93%, 8.20%, and 8.27% respectively, p<0.05); however, the 3(superscript rd) year level of HbA1c was still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ver baseline. (2) Age<65, aborigines, a higher HbA1c level at baseline, a longer duration of illness, and higher doses of medic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or glycemic control. Conclusions: 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a diabetes shared- care program in HbA1c control. Age, ethnicity, initial HbA1c level, duration of illness, and medication used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or diabetes control. It would be helpful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abetes-care among the Taitung population if case management were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resources.

  • Journals

目標:現代經營醫療機構除要講究醫療專業與服務品質外,尚須結合行銷觀念以建立正面形象與知名度。本研究旨在探討記者發表會的操作對醫師門診量之影響以及其效果之持續性。方法:本研究整合2002年至2003年台灣某知名診所召開記者會與門診資料人數資料。結果:部分科別醫師召開記者會與當科別醫師的門診量呈正相關,且持續一段時間。結論:召開記者會的行銷活動有助於門診病患人數之增加。

  • Journals

目標:吸菸是影響人類健康的最主要危險行為之一。然而至今為止,台灣中老年人之戒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不多。故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灣中老年男性戒菸的預測因子。方法:本研究之資料來源為國民健康局的「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健康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研究」。以其補充樣本(50~66歲)2,462人中,於1996年吸菸的男性673人中,2003年完成訪談,且資料完整者502人為分析對象。以邏吉斯迴歸分析其隨後7年間停止吸菸的預測因子。結果:本研究發現,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變差及首次住院,為台灣中老年男性吸菸者戒菸的主要預測因子。只罹患重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仍不足以預測戒菸。此外,較高齡及有婚姻伴侶與戒菸行為呈正關聯,而高菸齡及高吸菸量與戒菸行為呈負關聯。結論:本研究為國內首次以長期追蹤調查資料探討中老年人戒菸的預測因子。結果顯示擔心健康(health concern)為戒菸的主要動機,而行動功能惡化或重大健康事故如住院為中老年男性戒菸的主要 預測因子。本研究的結果可供有關單位研擬台灣中老年人有效戒菸介入政策之參考。

  • Journals

目標: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發展提升國中生乳製品攝取教育課程,並評估其成效。方法:整合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及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之重要概念,發展之乳製品教育介入課程包括五個單元(每單元45分鐘)的課堂教學,以及兩份家長簡訊,選擇台灣地區城市型、鄉村型、山地型及離島型的國民中學各二所,394位八年級學生為成效評估研究對象。研究設計分兩組,實驗組(N=189)實施每週一單元課堂教學,並發家長簡訊;控制組(N=205)則無任何相關的營養教育活動。在介入前、後一週,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前測及後測評量。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接受五次課程介入後,其乳製品相關營養知識、行為結果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行為改變階段、攝取行為及乳鈣攝取量皆顯著改善,且對於城市、鄉村、山地及離島四種地區學生皆有成效,只是在某些層面對於山地地區學生之成效低於其他地區。結論:本研究課程設計除教授健康有關知識外,尚注重增加與選食乳製品行為能力有關之知識和技能;藉品嚐降低行為障礙(口味不好);結果顯示這種設計確實達到提升乳製品攝取立即的成效。但由於對山地地區成效低於其他地區,而此地區學生鈣質攝取又低於其他地區,顯示需要針對此族群之鈣質攝取改善作深入探討與設計。

  • Journals

目標:探討教育程度差異對台灣老人死亡率的影響。方法:採用前衛生署家庭計畫研究所起始於1989年5次「台灣地區老人保健與生活問題調查」實際訪察4,049個案為研究對象,排除與教育無關的死亡案例,蒐集其與死亡率相關之變數,並考慮可能存在模式中未能辨識的干擾因子,以脆弱Cox比例風險存活模式探討教育程度差異與死亡率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外在因子(教育及相關人口變數)等變數建構模式一,其他三個模式則分別為模式一加上一個、二個或三個中介因子(健康狀況、健康行為及社會參與),故模式四則為包含外在因子及三個中介因子,藉此探討教育對死亡率的間接影響。結果:在未考慮三個中介因子之情形下,教育程度較高者死亡風險較低,受教育每增加一年,死亡風險下降13.7%。另一方面,在模型中加入和健康因子相關的變數會使教育對死亡率的影響不顯著,惟每增加一年教育,死亡風險下降6.1%。結論:教育對死亡率之影響係其藉由健康狀況、健康行為及社會參與等相關變數,其中又以健康狀況因子之影響為最。另外,不論是否考慮健康相關因子,本研究中人口相關變數均與老人死亡率有密切關係。

  • Journals

目標: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糖尿病人身體活動量與病情控制的關係,並運用劑量反應關係解釋研究結果,以提供糖尿病照護上對身體活動的建議量。方法:研究採橫斷性調查設計,初期招募220名糖尿病人為預備受試對象。研究工具為國際身體活動量表;以12個月為期,對所有受試對象進行身體活動量前後調查。在確認一年間維持同一生活型態的前提下,選擇210位為正式受試對象,再依糖化血色素控制情形分為控制良好與控制不良組。身體活動資料並與生理及血液生化檢測值進行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不同生活型態的糖尿病人在血糖與糖化血色素控制上,其劑量反應關係圖形皆呈“反J”曲線,顯示中度與高度身體活動之糖尿病人的病情控制顯著優於低度身體活動者。糖化血色素控制良好組平均每天步行時間為37分鐘、控制不良組為28分鐘;其勝算比值為1.26。結論:建議糖尿病人可用「走路」為提高身體活動量的主要模式,頻率為每週6天、每天至少37分鐘,在病情控制上較易得到顯著成效。

  • Journals

目標:探討人類肺部細胞MRC-5在不同濃度、時間暴露之臭氧衝擊式系統下,藉由產生揮發性有機物質(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之種類及含量變化,間接從細胞脂質過氧化了解氧化壓力程度。為確認VOCs為臭氧與細胞膜上不飽和脂肪酸PUFA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所反應物質,再進行臭氧暴露至PUFA (Arachidonic Acid, AA; Linoleic Acid, LA)。方法:在細胞部分,暴露時間為30分鐘,臭氧濃度範圍在0.1至2ppm,暴露後觀察時間為30,60,120分鐘。10ppm PUFA暴露至1ppm臭氧30分鐘後,以採樣管進行收集,再以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結果:比較臭氧與空氣暴露之收集氣體並分析後,有18種物質在兩組間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其中以methyl cyclopentane物質為最,不論是在高或低濃度臭氧暴露皆達顯著差異。3-methyl-butanal在暴露30分鐘於高濃度臭氧暴露下有顯著;carbon disulfide及dimethyl disulfide兩者暴露臭氧1.5ppm 30分鐘後亦有顯著。此外,暴露空氣與臭氧至PUFA (AA及LA),結果顯示暴露至AA有顯著差異為2-methyl-1-propene,而LA則為pentane。結論:利用體外試驗之臭氧暴露系統所得到有顯著差異之VOCs物質,可做為臭氧暴露後氧化壓力之生物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