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健保保費負擔公平性,擴大計費基礎,2011年健保法修正案新增保險對象補充保險費,於2013年開始實施。保險對象之高頒獎金、兼職所得、執行業務收入、股利所得、利息所得及租金收入等所得項目,採就源扣繳方式課徵2%補充保險費。本文先就學理上討論補充保險費課徵方式是否符合健保財源籌措基本原則,從公平性、中立性、充足性、穩定性、節約性等五個面向分析,並由行政執行面列出未來補充保險費課徵時難以執行之處。本文希冀透過不同角度剖析課徵補充保險費可能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供主管機關未來擬定政策之參考。
目標:參考Andersen第一階段醫療服務利用行為模式,探討台灣地區健保居家照護使用者之急診醫療利用情形,以及預測急診就醫罹病發生之影響因素。方法:採回溯性世代追蹤研究設計,資料來源為國衛院發行之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1999至2008年「居家照護特殊需求檔」,研究對象為2000至2008年居家照護新收案個案102,680人;使用卜瓦松迴歸模式預測影響急診就醫全病因與主要系統疾病病因別之罹病發生因素。結果:居家照護使用者急診就醫以循環系統疾病發生密度最高(441.41人次/10^3人年)。研究樣本以男性、65歲以上者、投保所在地於東區分局和大都會區、第二至四類居家護理資源耗用群、具有重大傷病和長期呼吸持依賴者,共存疾病指數3分以上、具有腫瘤、糖尿病與充血性心衰竭合併症者,其急診就醫全病因罹病風險較高。結論:研究發現健保居家照護使用者常因循環、呼吸、泌尿生殖系統等疾病而到急診就醫,特別是循環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年長者之急診就醫相對風險倍增,值得居家照護提供者進一步檢視其照護需求。
目標:探討台灣女同志在最近一年內進行陰道指交時使用指險套之盛行率,及其使用之相關因素,以提供實證資料作為女同志性健康之衛生教育介入參考。方法:以現居台灣、年滿18歲以上、最近一年內曾與女性進行陰道指交之女同志為研究對象,利用網路問卷的方式,於各大女同志BBS網站進行量性資料收集,有效樣本為397位。結果:本研究發現,僅18.9%女同志在過去一年進行陰道指交時會使用指險套。平均每月收入超過四萬元、過去一年曾在陰道指交行為上有多重女性性伴侶、認為指險套會降低快感、認為其使用很麻煩及對其購買管道不熟悉者,較不可能在過去一年陰道指交時使用指險套;而對於性傳染病自覺罹患性高者,則較可能在過去一年陰道指交時使用指險套。此外,10.8%(43位)女同志曾罹患性傳染病,其中以細菌性陰道炎之盛行率最高(5.3%)。在曾罹患性傳染病之女同志中,44.2%未曾與男性發生過性行為。結論:過去台灣女同志常被認為是性病的低危險群,因此其性健康亦較常被忽視。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從未與男性發生性行為之女同志,仍有罹患性傳染病之風險。再者,女同志之性行為非常多元,其與男同志以及異性戀之性行為亦有差異。在政府大力倡導性別平等之趨勢下,不應忽視性少數族群的健康,並宜儘速制訂相關政策,以促進健康上的性別平等。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nutritional status and cognitive status and to identify a possible causal role of nutritional status in the future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Taiwanese. Methods: The study analyzed the 1999 and 2003 datasets of the ”Survey of Health and Living Status of the Elderly in Taiwan”. Subjects were interviewed, face-to-face, with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The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 was used to rate nutritional status and the 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us Questionnaire (SPMSQ)、was used to rate cognitive statu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cluded 2,672 elderly at baseline while the longitudinal analysis included the 1895 subject who survived in 2003, less those who had severe cognitive impairment at baseline and those who failed to complete the 2003 interview. Both models controlled for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lifestyle, food intake, and health and medical conditions. Results: In regression models that controlled for possible confounders,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cognitive status (OR=2.07, 95% CI=1.57-2.75, p<0.001); whereas the longitudinal analysis showed that poor nutri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43% increase (1.43, 1.01-2.04, p=0.049) in cognitive decline four years later. Conclusions: Results suggest that nutritional status can affect subsequent cognitive function.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for the elderly to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ir nutritional statu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of the age-related cognitive decline. The MNA can predict functional decline as well as r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elderly.
目標:探討退休者與未退休者在退休者之退休日期前後鎮靜安眠藥使用之變化情形,以瞭解退休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方法:本研究利用1999年至2009年之健康保險承保歸人檔資料(LHID2005),分析50-64歲之退休與未退休年者在退休者之退休日期前三年及後六年的鎮靜安眠樂每年定義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s, DDDs)之用量差異。藉由傾向分數配對法(propensity score, PS),依其退休前鎮靜安眠藥利用量分為高、低利用兩組,分別以1 : 1的方式配對產生對照之未退休樣本。最後以無母數的中位數比較方法,分別分析高利利用組的退休與未退休者間用藥量的差異。結果:配對前,高、低利用組分別有16,518人及14,322人,配對後,兩組分別有3,057個配對及3,282個配對,合計6,339組配對,共12,678個樣本。未配對前,退休者的鎮靜安眠藥用量均顯著高於未退休者,但配到後,兩者的用藥型態並沒有顯著差異。結論:退休者的鎮靜安眠藥用量在退休前後數年均顯著高於同年齡的未退休者,顯示退休者可能有較大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使用較多的鎮靜安眠藥,而退休本身並無法改善其心理健康而減少鎮靜安眠藥的用量。
目標:本論文探討恐懼訴求是否有助於提升拒菸廣告的說服效果,以及調控焦點、訊息框架對於恐懼訴求所產生說服效果的影響。方法:本論文共進行二次實證研究,研究一將閱聽人的調控焦點納入考慮,探討恐懼訴求的說服效果是否受閱聽人的調控焦點所影響,受訪者被隨機指派觀看恐懼或非恐懼訴求的拒菸廣告,並被詢問其對於廣告的態度與對於抽菸的態度,以比較恐懼與非恐懼訴求的廣告效果。研究二則將訊息框架對於恐懼訴求的影響納入考慮,採2(恐懼與非恐懼訴求)*2(正面與負面訊息框架)實驗設計,以了解調控焦點、恐懼訴求與訊息框架對於拒菸廣告效果的影響。結果:恐懼廣告的知覺效能及行為意圖高於非恐懼廣告,調控焦點有干擾恐懼訴求對於廣告態度及行為意圖的效果,且訊息框架會干擾拒菸廣告中恐懼訴求的說服效果。結論:經二次實證研究,本論文發現恐懼訴求在某些狀況下,確實能提升說服效果,但調控焦點會干擾恐懼訴求對於拒菸廣告態度行為意圖的影響,而訊息框架的配適性也會對恐懼訴求產生的廣告效果產生影響。
目標:比較台灣中老年人身體質量指紋(BMI)及腰圍與糖尿病的關聯,及其預測罹患糖尿病風險的能力。方法:分析「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健康狀況長期追蹤調查」2003及2007年4987位≥50歲個案的資料。以邏輯斯迴歸分析BMI和腰圍與糖尿病風險的橫斷關聯,及預測2007年新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又以受試者工作特徵(Receive 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線計算兩指標的預測切點。結果:兩指標都與糖尿病的風險呈顯著關聯,且都具預測未來罹患糖尿病的功能,但是腰圍比BMI關聯強,預測力也較強。腰圍每增加1cm,男性增加6%風險(p=0.001);女性增加4%(p=0.005)。而兩指標判定糖尿病風險的切點因年齡及性別而異,從50-64歲到≥75歲,男性由BMI 24.52 kg/m^2 減到21.82 kg/m^2;女性由24.27 kg/m^2減到22.88 kg/m^2;而腰圍男性由84.5cm增至的89.5 cm;女性由82.5 cm增至91.5 cm。結論:BMI和腰圍皆具預測中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能力,但腰圍預測力較強。而兩指標預測罹患糖尿病風險的切結則因性別、年齡而不同。此結果與現行台灣中老年人糖尿病風險的建議切點有所不同。國人的理想切點值應考量性別及年齡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