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14.80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5-year IF 0.298
0.298 2023 年
Discipline Ranking
綜合 8
Provided by Academic Citation Index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目標:老人群體走向「僅與配偶同住」與「獨居」之比例持續上升。過去研究鮮少以動態觀點分析老人居住安排與醫療服務使用情形,因此本研究著眼於填補此知識缺口。方法: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1989~2003年共五波資料為研究資料,運用潛在成長曲線模型探討老人居住安排動態變化對於各醫療服務使用面向之長期風險關聯。結果:透過六種居住安排變動經驗之動態分析角度,研究結果指出累積居住安排內容變動次數越多,僅在住院天數的相對風險變化趨勢有關。居住安排內容轉變為獨居者,雖減少西醫門診與急診使用,但對於住院次數與住院日數的相對風險逐年增加;有配偶之居住內容維繫,則顯著減少住院之長期風險。結論:本文透過國家級長期追蹤資料之實證分析基礎,提出二項核心對比:第一為簡單式與複雜式之居住安排比較,第二則為有無配偶之居住安排比較。掌握此二項核心對比將有助於了解老人居住安排動態變化對於醫療服務使用長期風險的不同影響面貌。

  • Journals

目標:血栓栓塞併發症(TEEs)為乳癌併發症主要之一且增加死亡風險,本研究擬探討台灣新發乳癌病患併發血栓栓塞之相關因素及對其兩年存活的影響。方法:本回溯性世代研究使用1997至2010年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以Poisson分佈探討2000到2008年新發乳癌世代觀察兩年其併發TEEs的發生情形。透過propensity socre匹配後再以Accelerated Failure Time Model檢視有無併發症病患對其兩年存活之影響。結果:2000-2008年新發乳癌世代共80,598人,罹癌確診後兩年內併發TEEs之累積發生率1.78%(95% CI = 1.74-1.82),且第一個半年併發症發生密度為1.38發生事件數/每100個人年。併發TEEs危險因子有年齡(≧65歲比<45歲adjusted incidence rate ratio [adj. IRR] = 3.87,95% CI = 3.80-3.93),共病指數(≧3分比0分adj. IRR = 1.96,95% CI = 1.93-2.00),有高血壓病史(adj. IRR = 1.43,95% CI = 1.41-1.45),有乳房手術者(adj. IRR = 1.47,95% CI = 1.45-1.49),接受放射線治療者(adj. IRR = 1.29,95% CI = 1.28-1.31),接受化學藥物治療者(adj. IRR = 1.40,95% CI = 1.38-1.42),醫院層級(地區醫院比醫學中心adj. IRR = 1.13,95% CI = 1.11-1.15)。AFT model分析顯示在控制其他變項後,有併發TEEs者比無者有較高比例的兩年死亡風險(adjusted Rate Ratio = 2.55, 95% CI = 2.24-2.91),且風險隨時間增加而增加。結論:新發乳癌病患併發TEEs會增加其死亡風險。醫療專業人員者可針對易併發TEE之危險群(如年長、共病指數高、有高血壓、接受乳癌手術、接受化療放療),即早警覺並提供適當的預防措施以利降低併發症的發生及提升癌症照護品質。

  • Journals

目標:探討台灣非營利醫院非醫務活動收益的結構、趨勢與影響因素。方法:以2006-2012年國內醫療財團法人的財務報表資料為樣本,利用描述性統計分析醫院非醫務活動收益的結構及趨勢,並以無母數統計與迴歸模型探討影響醫院非醫務活動收益的關聯因素。結果:樣本期間國內醫療財團法人之非醫務活動收益在醫院整體總收入佔5.72~8.25%之間,其最大來源為「捐贈收入」,佔非醫務活動收益及醫院總收入之比例平均數分別為46.46%與3.23%,而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各項非醫務活動收益的來源均明顯衰退。醫院特性中宗教型醫院及醫學中心層級與非醫務活動收益呈正向關聯,而醫務活動損益金額與經濟衝擊對非醫務活動收益有負向影響。結論:非醫務活動收益對非營利醫院財務績效的重要性逐漸提升,除醫院設立屬性與醫院層級是主要影響因素外,面臨醫務活動虧損壓力愈大的醫院較有誘因積極從非醫務活動中得到揖注,以減緩財務壓力,此外,經濟的重大衰退亦會造成非醫務活動收益的波動。

  • Journals

目標: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營養師工作狀態和離職傾向之現況,並分析其工作狀態和離職傾向之關係。方法:採線上問卷調查,全國共有424名執業中營養師志願參與本研究,研究工具包括「職業壓力指標第二版」和「職業倦怠量表」中文版及個人資料問卷,資料分析方法為描述性統計和多元階層迴歸分析法。結果:(1)營養師工作壓力平均總分為166.3分(SD=31.37),工作滿意度平均總分為43.1分(SD=11.44),職業倦怠表現為高度情緒耗盡(Mean=29.21,SD=10.75)、中度去人格化(Mean=9.09,SD=6.83)和中度個人成就(Mean=34.06,SD=7.80),屬於職業倦怠高危險群;且僅18.9 %營養師從未有離職想法。(2)所有變項可解釋營養師離職傾向之總變異量為44.4%,背景變項、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職業倦怠各子構面在逐層控制下,單獨對營養師離職傾向之解釋力達3.6%、15.6%、23.0%及2.3%,所有預測變項中,以工作滿意度具最大預測力。結論:相較其它職業及國外營養師之研究結果,台灣營養師工作狀態表現相對較差,有鑑於其對離職傾向之重要影響,提升營養師工作滿意度,乃營養師人力資源管理之重要課題。

  • Journals

目標:近年來,癌症病患部落格已是網路傳播中不可忽視之現象,然而以癌症病友為主體的部落格研究,在健康相關領域仍是較新的議題。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並輔以參與觀察法,針對乳癌病患使用部落格對於其疾病經驗的影響進行初步探討。方法:本研究從「抗癌同學會部落格」找出15位乳癌部落客進行深度訪談,同時也針對受訪者以部落格為媒介,與其他病友從事面對面活動,進行參與觀察。結果:乳癌病患書寫部落格的動機,是為了面對疾病以及社會連結;使用部落格對於受訪者疾病經驗的影響,包括交流治療經驗與健康知識、感受情感支持、改變生活與反思生命意義等。部落格所提供的健康資訊,是來自病患親身經歷的治療過程,對病友來說是重要訊息來源;因疾病導致的社會隔離狀態,透過部落格的創作找到相同處境的病友,可以得到心靈慰藉。然而部落格的使用,仍受到社會文化規範和意識型態的影響,對於治療的描述聚焦在西醫,死亡相關議題的討論也有限。結論:對醫療專業人員而言,從病患部落格書寫內容,能瞭解其醫療資訊需求和社會心理反應,未來可以根據疾病不同階段,提供適切的照護知識和社會資源介入,相關政府單位也可以規劃醫療資訊政策,建立友善網路平台,提供最新相關醫藥知識,促進病友間交流與互動。

  • Journals

目標:步行能力衰退是伴隨老化常見的現象。保持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適中和多運動皆有助於維持步行能力,但二者合併的效應則不清楚。本研究目的在探討BMI與運動對預防台灣中老年人步行能力衰退之組合效應。方法:本研究分析「中老年調查」2003及2007年的資料庫。排除非本人作答、嚴重心智功能缺損、中風及日常生活活動失能者,共有3,380位(加權後)50歲以上中老年人納入分析。依據受訪者二年度走完200-300公尺結果,評定其步行能力是否衰退。控制基本人口學、健康狀況及健康行為,以羅吉斯迴歸分析BMI與運動對步行能力衰退的個別和組合效應。結果:以個別變項分析中,肥胖(OR=1.75, p=0.001)及少運動(OR=1.37, p=0.036)與步行能力衰退有顯著關聯。在組合變項分析中,過輕且少運動者(OR=2.38, p=0.001)及肥胖且少運動者(OR=2.23, p=0.001)步行能力衰退的風險,皆明顯高於BMI適中且多運動者。結論:本研究之組合分析可彰顯同時保持BMI適中且多運動,對預防步行能力衰退的好處。研究結果讓民眾更容易及清楚地了解維持正常體重及日常運動對保有良好步行能力的重要,也可供健康促進政策之參考。

  • Journals

目標:探討18~25歲成年初顯期族群健康行為群聚類別與醫療利用之相關性。方法:本研究使用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以18~25成年初顯期族群為研究對象,運用二階段群聚分析法依健康行為型態進行群聚分析,並使用羅吉斯迴歸及零膨脹負二項迴歸模型分析群聚類別與急診及西醫門診醫療利用與否及醫療利用次數之相關性。結果:成年初顯期族群可分為「菸酒不離族」、「飲食不均族」以及「健康保健族」三個群聚類別。相較於健康保健族,在急診醫療利用與否方面,菸酒不離族較可能使用到急診醫療(OR=1.59; 95% CI=1.14-2.21);在急診醫療利用次數方面,飲食不均族使用較多次數的急診醫療(IRR=1.49; 95% CI=1.08-2.05);群聚類別與西醫門診利用與否或其利用次數則無統計顯著相關。結論:成年初顯期健康行為具有群聚之現象且群聚類別與急診醫療利用之機率與急診使用次數有統計顯著相關。未來不管是學校或職場健康促進方案,可針對具有共同健康行為特性之成年初顯期族群,規劃整合及客制化之介入方案。

  • Journals

目標:探討醫療資訊科技運用於門診藥事照護對門診多重慢性病人重複處方的影響。方法:南部某一醫學中心門診,於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期間,凡持1張以上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之成年病人皆納入分析。門診藥事服務—科技化照護模式包括:(1)利用SAS軟體進行門診用藥重複處方篩選;(2)藥師審核重複處方、確立修改必要性、建立並預存電子建議提示;(3)電子提示融入電子醫囑輸入系統,在患者回診接受診療時,醫師將接到重新評估用藥或/與修改提示。病人與重複處方特性以描述性統計進行分析。結果:研究期間藥師共建議572筆處方(483人),重複處方常見於65歲以上(59%)、就診至少3個專科(80%)且用藥品項數大於10筆者(53%)。從完成處方修改的病人與處方分析發現(284人):(1)高修改率藥品(大於80%)為用於心血管、新陳代謝和抗帕金森症的藥品;(2)相對於處方修改前6個月,修改後6個月的每月平均藥品費用減少47,325元;門、急、住診就診人次也分別相對下降5.7%、18.3%與13.8%。結論:門診藥事科技照護模式值得擴大規模執行以驗證其對減少重複處方發生率與醫療資源浪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