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04.174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自2002年7月起全面推動總額支付制度,雖然保險成本得以有效控制,不過於2009年卻累計近600億元的財務虧損,隔年將費率自4.55%調升至5.17%,才暫時解除健保財務危機,其主要原因在於保費收入成長有所侷限。為改善此問題,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收費方式自2013年起出現重大變革,除維持現行健保計費方式之外,另行課徵雇主及保險對象補充保險費。雖然健保新制實施第一年(2013年)收取的補充保險費高達402億元,然此新制到底只是短暫改善財務問題的措施,亦或是長久改善財源不足問題的改革呢?本文推估一般保險費之平衡費率至2023年,研究結果發現十年內的平衡費率將突破法定費率的上限(6%),屆時勢必恐將面臨全民健康保險法再度修法的壓力。此外,健保新制的實施能緩衝或延後修法的時間僅有一至三年,補充保險費只是短暫改善財務問題的措施,並無法長久改善健保財務收支失衡的問題。本文希冀透過各種情境下所估算的平衡費率資訊,做為主管機關規劃健保財務時之參考。

  • 期刊

目標:2012年有四個人工流產修法版本交付立法院。其中楊麗環立委提案,提出「強制思考期6天」、「強制輔導諮商」,賴士葆立委提出「需經過二位醫師同意權」,均希冀降低墮胎率,提升生育率。政院版則主張「強制醫療諮詢」、「強制思考期3天」。吳宜蓁立委提出「醫療機構應提供人工流產資訊」、「各級地方政府應提供民眾生育健康諮詢」。故本文針對修法之爭辯論述進行分析。方法:本文採取三種研究法分析三類資料:(1)以論述分析分析國內外學術文獻、國際組織、政府統計數據與媒體新聞資料。(2)以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statistics)分析2007及2008年分別對婦女和婦產醫師進行「強制思考期」、「強制輔導諮商」之調查結果。(3)以文本分析方式分析婦女和醫師回答調查問卷中開放性的問題。結果:楊版與政院版提出的「強制思考期」,與實情不符。本研究調查,孕婦從知道非預期懷孕到決定人工流產,再到實際求醫都已經等待、思考超過一週甚至一個月。楊版與政院版提出的「強制輔導諮商」則是違反人權公約與諮商專業倫理。賴版的「二位醫師同意」,對婦女就醫造成困難,受到婦產科醫師的反對。結論:在2012年修法爭議中浮現二種論述,其中「嚴格管控論述」缺乏學術研究支持,與本研究提出的婦女與醫師的調查結果不符合,也不合乎心理諮商專業倫理原則。眾多研究也顯示「強制思考期」與墮胎率高低無顯著關連。「婦女中心論述」合乎婦女的實際現狀的需求,而本研究中婦產科醫師提出的「病患為中心」論述的倫理實踐,則可作為支持「婦女中心論述」的依據。至於有效降低墮胎率,政策制訂者應重視避孕措施的普及,改善經濟與社福大環境,促使婦女願意保留非預期懷孕之胎兒。

  • 期刊

目標:台灣全民健保大幅減少民眾就醫費用之負擔,改善民眾就醫可近性,在此情況下是否能消弭健康不平等?本研究針對接受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方法-血管支架置放術(stentimplantation)之患者,探討社經地位是否會影響其死亡情形。方法:本研究採回溯性世代研究法,使用2008-2010年全國健保及相關次級資料,以2009年第一次接受血管支架置入之成年病患(19,113位)為研究對象,以邏輯斯迴歸探討血管支架置入病患之社經地位(教育程度與收入狀況)對其一年內死亡情形之影響,並控制病人特質、共病症指數及醫院特質。結果:2009年接受血管支架置入新個案之一年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為5.65%、全死因死亡率為11.93%。校正相關變項後發現,教育程度為小學以下者之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死因死亡風險分別為大專以上者之1.37倍(95%CI=1.06-1.77)及1.54倍(95%CI=1.28-1.85);而低收入者之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死因死亡風險分別為高收入者之1.22倍(95%CI=1.02-1.46)及1.16倍(95%CI=1.02-1.32),教育程度之差距較收入差距大。結論:接受血管支架置入病患在死亡風險上存在社經差異,建議衛生主管單位可加強提升低社經族群的健康識能,以縮小不同社經地位之血管支架置入病患的健康差距。

  • 期刊

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兒童急診醫療利用情形,及影響兒童急診醫療利用及成為經常利用急診醫療者的相關因素。方法:使用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行之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2005年百萬人抽樣歸人檔,以得到兒童急診醫療利用的資料。使用複邏輯斯迴歸分析影響兒童急診醫療利用及成為經常利用急診醫療者的因素。結果:2005年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的被保險人中兒童共計有233,382位,有43,976人(18.84%)共使用急診醫療65,839人次。在利用急診醫療方面,男童、都市兒童、有重大傷病兒童及門診次15次以上兒童利用急診醫療的機率較高,相較於未滿1歲兒童,1歲至6歲兒童利用急診醫療的機率較高,但7歲以上兒童則較低。在成為經常利用急診醫療者方面,男童、未滿1歲兒童、有重大傷病兒童、門診次15次以上兒童、都市兒童成為經常利用急診醫療者的機率較高。結論:男童、有重大傷病兒童、門診利用次數多的兒童、都市兒童,其利用急診醫療及成為經常利用急診醫療者的機率較高。

  • 期刊

目標: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台灣地區高中職學生正確使用止痛藥知識、態度與行為的現況及其相關因素。方法:研究對象為102學年度第一學期全國高中職學生,採等比機率抽樣。研究工具採自填結構式網路調查問卷,共調查33所學校,計2,910名學生完成填寫。結果:五成以上受測學生答錯或不知道成年人每天使用解熱鎮痛藥不可以超過4,000毫克。約三成學生不曉得解熱鎮痛藥會產生肝毒性。複迴歸分析顯示,學生年級愈高、疼痛問題處理方式是服用醫師開立的止痛藥、使用藥品以外的方法(如熱/冷敷、按摩等),資訊來源為家人,會看止痛藥使用標示及正確使用止痛藥知識、態度、效能、藥袋素養愈高者,其正確使用止痛藥行為表現愈好。疼痛問題處理方式是服用家人/朋友提供止痛藥品以及在過去一年曾服用消炎止痛藥的學生,其正確使用止痛藥行為表現愈不好。結論:建議學校與藥師合作,增能師生正確使用止痛藥知能,鼓勵推動正確用藥親子教育活動。

  • 期刊

目標:本研究目的是規劃有用的設計策略,以幫助健康信息的設計師,設計新移民適用的保健媒體。方法:這項研究將分六個階段實施,其中包括焦點團體訪談、測試媒體的設計、可靠性和有效性測試、問卷調查、觀前觀後的理解能力測試與使用者評估。結果:移民母親照護子女的健康常遇到的問題,包含語言,信心,知識,文化,如何照顧,以及使用醫療媒體六個因素。手冊與網站的健康干預均產生了明顯的效果,然而手冊效果與網站效果並沒有顯著差異。新移民評估保健媒體的標準可分為內容品質、外觀品質、過程品質。結論:如何幫助新移民使用保健媒體來照顧子女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建議未來研究影響移民用戶學習健康資訊的特點,確定這些因素並結合解決方案,可以有效地優化健康干預的信息系統。

  • 期刊

目標:本研究應用失能形成進程模式,探討中老年人不同吸、戒菸行為對失能情形之影響,以進一步了解生活型態中的風險因子-吸菸與身體活動功能間的關聯。方法:採縱貫性研究設計,使用『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1989~2007年共計6波之調查資料,以50歲以上且調查基期時未失能之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並以邏輯斯迴歸及Cox's比例風險模式分析校正人口學特質及健康狀況等背景變項後,吸、戒菸行為對中老年人失能之影響。結果:控制相關影響因素後,吸菸者之失能風險顯著較未吸菸者高,但已戒菸者之失能風險則與未吸菸者無顯著差異;吸菸年數亦與失能有關;而戒菸部分,在60歲前戒菸與戒菸年數大於15年者,其失能風險皆與未吸菸者無顯著差異。結論:中老年人不同之吸、戒菸行為對失能情形有不同之影響,故菸害防制相關政策除勸導大眾勿吸菸外,亦應鼓勵吸菸者儘早戒菸。

  • 期刊

目標:本研究探討2000-2008年間台灣民眾暴露地區別大氣溫度所增加的全死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方法:將台灣本島區分為7個區域來進行分析,利用遞延非線性分配模式(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分析在各地區內族群暴露熱季(5-10月)高溫累加8日及冷季(1-4月及11-12月)低溫累加26日之全死因(ICD-9000-999)及心血管死因(ICD-9390-459)死亡相對風險及其95%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s, CI)。結果:台灣地區族群暴露於低溫時的全死因及心血管死亡風險大於高溫暴露之影響,低溫下降,相對風險明顯增加,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受到低溫的影響更勝於全死因。冷季極端低溫所造成的死亡效應以桃竹苗地區風險最高,對全死因及心血管死亡風險分別可高達2.21(95% CI: 1.33-3.67)及4.09(95% CI: 1.39-12.03);雲嘉南及高屏地區全死因死亡則顯著與熱季極端高溫相關,但高溫與心血管的死亡效應則較不顯著。花東地區僅心血管死亡與高溫呈顯著相關。結論:本研究所建立的最低死亡風險溫度及對應之極端溫度死亡風險結果,可做為各區域未來建置高低溫預警及衛生單位應變系統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