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衛生合作是發展援助的重要一環;台灣近年來雖然官方與民間都付出相當的努力,但是國際合作計畫的規模和深度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程度不成比例。本文介紹發展援助的理論背景,尤其著重人權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接著探討四個影響我國目前國際衛生合作之因素,包括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明、官方發展對外援助與外交議程之混淆、國際空間壓縮、以及合作計畫的去政治化。由於我國對國際發展援助缺少討論與共識,政府因而缺乏整體策略。進而,作者建議我國應謹慎評估國際間對官方發展援助的概念,並參考國際間既有的發展架構,以促進國人客觀地檢視我國對外援助政策。作者建議,除應盡早參與國際討論,以理解千禧年發展目標2015年階段結束後的議程,並應考慮以人權取徑(human rights-based approach)為我國規劃和評估國際發展合作計畫的參考座標。
目標:因為對於疫苗接種觀念的生疏,導致許多留學生無法在國內完成必要的檢查,造成延誤或多餘疫苗注射。本研究希望藉由問卷調查,分析留學生及家長對此議題的熟悉情況,並提供建議。方法:針對自2011年4月-2011年9月間,至本院家庭醫學科旅遊門診進行留學生體檢者,採自填問卷方式,有229位受訪者的資料進入分析,回應率高達91.6%。結果:本研究族群中女性出國留學的比例(61.1%)高於男性(38.9%)。58.1%的留學生認為施打疫苗可減少在國外被感染,年紀越大和男性的認知及想法較好。38.8%的族群沒有保存預防接種紀錄卡。自1983年政府開始有疫苗注射卡,及1991年後衛生所開始有電腦紀錄,發現對疫苗施打不清楚的情況明顯下降。結論:加強民眾瞭解疫苗接種的正確認知及態度,並瞭解自身疫苗史的重要性,及資料的保存,將有助建立日後出國留學及工作時的健康防護。
目標: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以自學式手冊介入策略,對醫師面對罕見疾病急性紫質症的知識、態度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採用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並採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國內特定科別之臨床醫師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自行設計之自填式結構性問卷,問卷內容經信效度檢定及進行預試分析而完成。而自學式手冊內容為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訪談醫師和急性紫質症病患後,自行編製發展而成,最後經專家學者審閱後定稿。本研究招募方式採陌生拜訪,兩組前後測間隔時間相等,最終收得40位實驗組醫師及48位對照組醫師。其介入成效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方式檢定其成果。結果:研究結果顯示,自學式手冊內容符合醫師需求,且經介入後醫師在面對急性紫質症的知識、態度、自我效能等三方面,均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結論:本研究為國內首次以衛生教育觀點,對醫師進行罕見疾病衛生教育之介入研究,其自學式手冊可供醫師參考使用,而研究成果可供未來罕病防治之參考。
目標:近年一個美國政府主導的大型隨機分派研究發現,針對重度抽菸者每年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相較於僅接受胸部X光篩檢者,三年內可相對降低20%肺癌死亡率;本文欲探討背後潛在的風險以及應用在台灣本土的適切性。方法:將過去10年針對此議題的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蒐集每個研究的相關數據以及可能影響診斷工具效用的因子,再藉由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計算敏感度、陽性預測率等。結果:僅有5篇研究提供較完整追蹤資料,可推估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敏感度為87.43%(95% CI:72.79%~94.77%)、與特異度為96.45%(95% CI:80.39%~99.44%);而由19篇文獻提供的資料,陽性預測率估計約為6.4%(95% CI:4.8~8.2%)。結論:雖然美國許多學會根據近年文獻紛紛建議對肺癌高危險群以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但過低的陽性預測率較少被強調,以目前的流程篩檢下來會造成許多的偽陽性個案,這會造成很多篩檢者被迫要面臨結果不確定性的壓力,甚至是接受不必要的侵入性切片或手術。尤其台灣肺癌發生率僅約美國一半,且女性抽菸比率較歐美國家低,而目前也未能確定台灣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因此貿然大規模效仿美國指引進行篩檢,會導致更低的陽性預測率。因此,如何發展出適合台灣本土的建議,則是目前這個領域需要克服的難題。
目標:事故傷害、惡性腫瘤與糖尿病長期以來一直位居台灣前十大死因,三者分別為青少年,中、老年及老年人口的主要死因,本研究藉此探討三個重要死因對台灣潛在生命年數及經濟損失之影響。方法:利用Lee-Carter模式探討近30年來重要死因死亡率變動趨勢,另以平均餘命為基礎推算出其預期生命年數損失與工作年數損失,再以人力資本法計算1985-2012年重要死因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後利用時間序列ARIMA模式探討並預測重要死因的經濟損失變動趨勢。結果:事故傷害與惡性腫瘤的死亡水平指數近年來呈下降趨勢,而糖尿病則為上下震盪起伏;生命年數暨工作年數損失方面,事故傷害呈下降趨勢,惡性腫瘤與糖尿病則為直線上升趨勢;經濟損失方面,三死因自1985~2012年皆呈先上升後下降趨勢,惟惡性腫瘤自2001年後其經濟損失已超越事故傷害。結論:事故傷害經濟損失呈下降趨勢,意謂政府政策有所成效,應持續努力;惡性腫瘤疾病經濟損失自2001年即位居第一,對於其之防範與治療仍須加強;至於糖尿病經濟損失金額相對較小,惟其屬老年重要疾病,容易導致其他併發症發生,其防治仍有改善空間。
目標:為了抑制上漲的健康照護費用,美國自1983年實施診斷關聯群(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為基礎的前瞻性支付制度,台灣於2010年1月實施以TW-DRG為基礎支付制度。很少研究探討實施DRG為基礎支付制度對於醫療利用及照護結果之影響,且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本研究目的係探討TW-DRG為基礎支付制度,對於髖部骨折與髖關節置換術之醫療利用與照護結果之影響。方法:資料取自2008年至2011年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全國性樣本,選取主診斷為髖部骨折或主處置為髖關節置換術予以分析。本研究使用分段廣義估計方程式,控制趨勢、病人及醫院特性,以檢測實施TW-DRG為基礎支付制度,對於住院日數、30日再住院及30日死亡之影響。結果:實施TW-DRG為基礎支付制度與住院日數減少有關,及與30日再住院呈下降趨勢有關。結論:實施DRG為基礎支付制度,造成住院日數下降與30日再住院呈現下降趨勢。DRG為基礎支付制度的推行,可能促使醫療提供者建立較佳髖部骨折與髖關節置換術照護模式,以控制醫療利用,且改善再住院率。
目標:本研究目的為從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來建構醫療資源配置之原則與標準。方法:藉由德菲法以郵寄問卷方式,針對曾參與健保給付或支付、資源分配規劃或諮詢經驗之政府官員、醫療服務提供者、付費者代表、健保相關學者等共62專家,收集其對於醫療資源配置之看法。結果:兩回合德菲法回收44樣本,回收率70.97%,樣本68.2%為男性,年齡平均值為54.1歲,48.8%具有博士學歷,40.0%具有20年以上工作資歷。對醫療資源配置有以下5點共識:1.資源分配給「加權健康改善程度」最多的一群人,降低族群健康的不平等。2.對資源配置需考量「醫療成本效益」、「保險財務影響」、「有效性」、「公平性」、「人體健康影響」等標準。3.贊成對弱勢族群(除臨終病人及婦女外)給付加重考量。4.醫療資源配置標準重要性依序為「成本效益」、「有效性」、「公平性」及「個人負擔」。5.建立客觀可接受經濟評估閾值。結論:醫療資源配置應訂定原則與標準,及建立客觀可接受成本效益閾值,並考量弱勢族群給付加重。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衛生福利部在進行醫療資源配置或給付優先順序決策之參考。
目標:過去有關工作壓力的研究著重於探討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單向影響,本研究從螺旋論的觀點,提出社會心理工作特性、工作倦怠與身心健康三者間相互影響之研究假設並加以驗證。方法:本研究以醫院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採六個月間距的二波段縱貫性研究設計,總計完成502份完整之固定樣本追蹤資料。量表先經信度效度分析,再進行結構方程模型驗證。結果:研究結果證實,在順向影響方面包含:工作負荷對情緒耗竭與去人化具顯著正向影響、對心理健康具顯著負向影響;主管支持對情緒耗竭具顯著正向影響;同事支持對情緒耗竭與去人化具顯著負向影響、對身體症狀具顯著負向影響。在逆向影響方面包含:情緒耗竭對工作負荷感具顯著正向影響;心理健康對情緒耗竭與去人化具顯著負向影響;身體症狀對工作控制具顯著負向影響。結論:社會心理工作特性、工作倦怠與身心健康三者部分構面之間確實存在螺旋性相互影響的關係。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提出管理實務及學術研究方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