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高度全球化的經濟脈絡中,以醫療為主、旅遊為輔的跨國醫療旅遊已成為市場裡快速崛起與擴張的產業,而生殖旅遊作為其新興的一支,提供了難以順利在母國懷孕,或者不符母國人工協助生殖手術對象的非婚人士另一醫療選擇。不過其跨國特質亦提高了懷孕過程中將面臨的可能風險,且引來如重營利而失醫療本質與優生學等面向的爭議。因此本文欲以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為徑,一探全球化下配子轉移與生殖旅遊之產業現況。經文獻探討後發現,使用者多以能提供高品質照護、費用低廉、生殖律法寬鬆且可快速取得精卵來源及手術服務的國家為目的地,生殖旅遊顯示了生殖政治的複雜性,其所需的經濟資本使其充滿階級差異,且配子的轉移與價格在不同國家亦有巨大的落差,使部分國家之捐贈/販售者易淪為被剝削的對象。因此,生殖旅遊之現象,實需政府積極研擬相關法規,以保障人民權利。
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結核病發病者與接觸者之間不同的接觸情境與社會經濟條件,對於結核病感染風險的影響。方法:研究材料是疾管署在2010-2012年的台灣結核病接觸者調查資料,本研究建立接觸者與指標個案之接觸網絡,以迴歸模式分析接觸者感染風險因子,以及結核病潛伏感染接觸效率較高的社會情境。結果:在3,297名接觸者中,控制痰塗片陽性與接觸者年齡因素下,指標個案為原住民族群、居住於低度都市化地區、指標個案學歷大學以下、低網絡連結數是接觸者感染風險的獨立預測因子。在831名感染的接觸者中,導致結核病感染的接觸效率較高的社會關係,主要是孩童與青少年的親戚關係、在低度都市化的社區近鄰關係,以及醫療照護的接觸關係。結論:本研究發現在缺乏接觸者個人社經資料的情況下,指標個案的社會經濟條件即可做為接觸者感染風險的預測因子;另一方面,利用接觸效率的概念,可證實致病風險在不同社會關係、城鄉與不同年齡層的社會情境下有別,區辨這些特性有助於防疫調查找出具有高度感染風險的接觸者。
目標:探討宗教與健康關聯性在性別間之差異,利用健康生活品質量表將健康生活品質分成生理、心理及一般健康等三方面,以比較不同健康層面在性別間之影響是否有所不同。方法:利用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民健康署於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NHIS)之全國性抽樣資料,研究對象數計有15,978人,男、女性分別為7,553人、8,425人。控制個人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所得、慢性疾病、籍貫及居住地區等變數,以釐清信仰與健康關聯性在性別間是否存在差異。結果:不論是有無宗教信仰或宗教活動參與度和健康生活品質之關聯性,在性別間有顯著不同之迴歸結果。有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動參與度愈高男性,其一般健康較佳。有信仰女性的生理、心理及一般健康狀況均較無宗教信仰者差;隨宗教活動參與度的增加,其生理及心理層面的健康狀況易顯著較差。結論:男性之迴歸結果和既有文獻大致相符,女性則顯然不同,推測女性通常在遭遇困境時才尋求宗教協助,抑或女性宗教者的心理、生理及一般健康原本就比較差,藉由宗教以尋求慰藉及解脫,因此原本健康較差女性反而更積極投入參與宗教信仰活動。
目標:民眾不經轉診,越級就醫在台灣是重要問題,中央健保局於2003年開始實施「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計畫,以提升基層照護的品質與持續性,並促進落實分級轉診制度,故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家醫計畫對越級就醫的影響。方法:以事前事後控制組比較研究設計與差異中的差異法,以每半年皆有適合在基層就醫的疾病(A類疾病)就醫之病人為對象,以2007-2010初次加入家醫計畫者為實驗組,並以性別、年齡、重大傷病、共病症指數、收入與控制組1:1配對,探討加入家醫計畫者與未加入者在介入前後越級就醫的變化。結果:家醫計畫可以改善2007至2009年加入民眾的越級就醫情形,但加入時間越長,效果越差,且退出計畫後民眾越級就醫情形顯著上升。然而,計畫無法改善2010年加入者的越級就醫情形。結論:家醫計畫可短期降低民眾越級就醫情形,但此政策對慢性病患者及過去醫療花費較高的族群較無影響。
目標:全民健康保險2010年1月1日實施思覺失調症論質計酬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討有無加入論質計酬方案,比較其急診及6個月內急性再住院發生的風險及其相關因素。方法:資料來源為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擷取2009年至2010年固定就診之思覺失調症重大傷病患者(6,713人),依其所屬院所分為有加入及未加入論質計酬方案兩組,採傾向分數(propensity score)1:1配對後,應用差異中的差異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設計,以條件式羅吉斯迴歸模型(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進行分析。結果:急診利用方面,加入論質計酬方案組在方案實施前為12.21%,方案後降為12.01%(p<0.05);未加入論質計酬方案組在方案前為13.3%,方案後降為11.80%(p<0.05)。6個月內急性再住院加入論質計酬方案組在方案前、後皆為1.71%(p>0.05);未加入論質計酬方案組在方案前為2.01%,方案後降為1.19% (p<0.05)。控制其他變項後,在條件式羅吉斯迴歸模型中之交互作用變項急診利用之勝算比(OR)為1.15倍(p>0.05)、急性再住院之勝算比(OR)為1.89(p>0.05),顯示加入論質計酬方案組在加入方案後急診利用及再住院下降幅度比未加入論質計酬方案組少。結論:患者經過配對後,院所加入思覺失調症論質計酬方案第一年,降低固定就診病患之急診利用及6個月內再住院之成效不佳。
目標:過去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出院病人住院前有較高照護連續性,會有較佳的出院後照護結果;然未有研究探討AMI出院病人出院後照護連續性,是否與出院後照護結果有關,再者,未有研究同時探討AMI出院病患住院前與出院後的照護連續性,對出院後照護結果及費用之相對影響強度。方法:本研究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全國代表性樣本,分析2007年至2011年AMI出院病人,共1,884位。本研究採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及Cox比例風險穩健夾擠估計模式(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with robust sandwich variance estimates),探討住院前、出院後照護連續性對出院後1年再住院次數、死亡以及醫療費用之影響。結果:住院前照護連續性與出院後照護結果及醫療費用無顯著相關;出院後照護連續性高之病患,有較低的出院後1年死亡風險、再住院次數與醫療費用。結論:AMI病人出院後而非住院前照護連續性,與出院後照護結果及醫療費用有關,因此為改善出院後照護結果及醫療費用,健康政策制定者及醫療服務提供者可著重提升AMI病人出院後照護連續性。
目標:過去研究發現,醫師或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服務量與病人結果有關,美國心臟病學院、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學會推薦,醫師與醫院服務量一年最少各為50及200例,以維持治療能力,然過去少有實證研究探討,醫師及醫院PCI服務量與病人結果間關係是否有服務量閾值存在,故本研究目的為決定PCI之醫師及醫院服務量與病人死亡關係間之閾值。方法:資料取自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研究對象為2009年接受PCI之病人,共30,905人。本研究以限制性立方截斷式(restricted cubic splines)模型,決定醫師及醫院PCI服務量與30日死亡關係之閾值,以多階層邏輯斯迴歸,控制病人、醫師及醫院特質後,檢測醫師及醫院服務量閾值對30日死亡之影響。 結果:醫師PCI服務量達一年50例後,風險校正後30日死亡率下降趨勢呈現平滑,且病人由醫師執行PCI服務量達50例者醫治,相較未達50例者,有53.6%較低的30日死亡勝算。結論:病人由執行PCI一年達50例之醫師醫治,可降低死亡風險。
目標:石綿相關疾病潛伏期漫長,自暴露到發病可長達數十年。由於過去石綿被廣泛使用,導致至今石綿疾病仍持續出現,在許多國家,其認定與補償已成為重要職業健康議題。不少國家針對石綿暴露工作者建立離職後健康檢查制度,亦有些國家針對與石綿暴露有明確因果關係的惡性間皮瘤建立監測機制。方法:本文回顧文獻與政府網頁,探討先進國家的石綿工作者職業健檢制度與惡性間皮瘤監測機制。結果:日本、英國、德國、法國以職災保險或公共基金籌措財源,對石綿作業的現職工作者與離職者提供定期健康檢查服務,並對確認罹病者提供醫療照顧與補償。澳洲、法國與南韓對於惡性間皮瘤設有疾病監測機制,並對罹病者進行石綿暴露史調查,蒐集的資料成為政府制訂石綿疾病預防與補償政策的實証依據。結論:台灣應針對石綿作業工作者建立離職後職業健檢機制,並應考慮針對惡性間皮瘤建立監測機制,以全面了解石綿疾病的發生狀況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