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升學制度及一些措施鼓勵青少年運動競賽,使青少年過早投入專項化訓練與比賽,此一作法較不符合運動訓練原則。本文以相關關鍵字搜尋資料庫並進行文獻探討,發現過度重視青少年運動成績,將促使過早進行專項化訓練,雖在國際分齡運動賽事上屢創佳績,但選手卻易運動傷害,錯失強化骨骼與肌腱的最佳時期,甚至可能影響20歲後運動表現。建議考量青少年從事多樣化(diversified sports)運動,並以肌力訓練為其發展平衡的肌肉骨骼解剖結構,建立強靭的骨骼、肌腱…等等結締組織,減少青少年運動傷害,亦為20-30歲高強度訓練及巔峰表現作準備。現行強調運動成績的趨勢,除了不利於運動表現的發展,亦容易導致青少年遭受運動傷害,建議政策上應編訂一套有利於青少年運動生涯發展的措施。
目標:大氣細懸浮微粒(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_(2.5))濃度可能受交通污染源的影響,本研究以台灣雲嘉南地區為研究地區,探討大氣PM_(2.5)與交通污染源的關係。方法:分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站之PM_(2.5)數據及機動車密度登記資料。研究區域為雲林縣、嘉義縣市與台南市。以敘述性統計(平均值、中位數、最小值和最大值)分析PM_(2.5)濃度、氣象因子與機動車密度;以斯皮爾曼等級相關(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探討PM_(2.5)濃度、氣象因子與機動車密度的相關性;以複迴歸分析機動車密度對PM_(2.5)濃度的影響。資料分析期間為2015年1至12月。結果:2015年雲嘉南地區PM_(2.5)平均濃度為26.4μg/m^3,冷季(11~4月,35.0μg/m^3)高於熱季(5~10月,17.8μg/m^3)。機動車平均密度分別為380.1(汽車)與734.8(機車)輛/平方公里。機動車密度雖與PM_(2.5)濃度呈正向關係但未達統計顯著,溫度為影響雲嘉南地區PM_(2.5)濃度之重要因子。機動車密度對PM_(2.5)的影響可能存在區域差異性。台南市:汽車密度每增加1輛/平方公里,PM_(2.5)增加0.762μg/m^3。嘉義市:機車密度每增加1輛/平方公里,PM_(2.5)增加0.362μg/m^3。嘉義縣:汽車密度每增加1輛/平方公里,PM_(2.5)增加0.977μg/m^3。雲林縣:汽車密度每增加1輛/平方公里,PM_(2.5)增加1.030μg/m^3。結論:溫度為影響雲嘉南地區大氣PM_(2.5)濃度的重要因子。交通污染源對雲嘉南地區PM_(2.5)的影響可能存在區域差異性,值得後續深入探討。
Objectives: End-of-life (EOL) care imposes a significant financial burden on most caregivers,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people's EOL care awareness remains unknown. This study employed Google Trends (GT)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net search for EOL care and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Methods: The weekly average Taiwan Stock Exchange (TWSE) weighted index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3 was used as the macroeconomic index. Local Google searches for EOL care-related keywords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5 were downloaded from GT. A series of correlation analyses was performed on the TWSE and the GT for each keyword at the concurrent time and at 3, 6, and 9 months later to ascertain the nowcasting and forecasting effect. Results: The GT indices for EOL care-related keyword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urrent and previous TWSE indices. For each keyword, either the 6-month or 9-month forecasting effect was higher than the concurrent nowcasting effect, suggesting that worse economic conditions (lower TWSE) might be a factor associated with people's awareness of advanced EOL care. Conclusion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people may be more sensitive to circumstances related to EOL care decisions,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Internet search behavior should be further considered.
目標:全球化護理人員短缺已成為健康照護領域重要的課題。雖然有相當多的研究探討護理人員留任的相關課題,但多數研究大多關注於組織政策或個別護理人員的態度等相關因素,較少針對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之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乃依據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理論架構,了解影響護理人員留任意願之相關因素,並特別著重於臨床工作環境、性格特質與其交互作用。方法:採橫斷式問卷調查研究設計,取樣北部某醫學中心之正職護理人員,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與工作相關特質、護理工作環境、五大性格、護理職場壓力、與留任意願等量表。結果:本研究有效回收170份。階層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工作環境與護理留任意願具顯著關係,而性格特質中之情緒穩定性對工作環境中的工作量合理性構面因素與留任意願之顯著關係具有交互效果。結論:研究結果能提供醫院重要的應用價值,護理管理者應考量採用差異化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依據不同性格特質進行工作特性安排的適配性,進而提升護理人員留任意願。
目標:本研究旨在了解居家醫療服務過程之主要參與者對於資訊科技平台的需求,以作為國家相關單位及長照產業之參考。方法:本研究以居家醫療服務的主要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包含三類型:(1)醫師、(2)護理師,及(3)長照服務的使用者與潛在使用者,採立意抽樣方式取得研究樣本,運用焦點團體訪談進行資料收集。後續,使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進行資料分析,將訪問內容進行主題編碼歸類,進而了解臨床人員及民眾對於居家醫療資訊科技服務平台的需求及期待。結果:臨床人員及民眾對於居家醫療資訊科技服務平台的需求大致可歸納為四大主題,分別為:(1)提升行政效率、(2)照護連續性、(3)長期照護服務諮詢與整合、及(4)照護品質。醫護端期望透過科技平台使作業流程更為精簡順暢,以協助行政效率有所提昇,並希冀科技平台可輔助進行資訊交換共享,以掌握個案的生理資訊,進而增進照護連續性及照護品質;長照服務的使用者與潛在使用者則期望透過平台追蹤專業照顧人員的服務狀況並與其進行即時互動,同時亦希望平台協助進行相關評估且將服務進行整合,並透過單一窗口獲得高品質的服務。然而,目前應用於我國居家醫療服務過程的相關資訊系統,因具有(1)照護資訊分散於各資訊系統;(2)行政管理作業支援功能不夠全面;(3)無法及時提供照護資源的相關資訊;(4)無法達成雙向交流等不足之處,故無法滿足上述需求。結論:雖然台灣政府已有開發居家醫療服務的相關資訊平台,以促進居家醫療服務的發展,然這些資訊系統皆無法完全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如何發展具備(1)提升行政效率、(2)增進照護連續性、(3)協助長期照護服務諮詢與整合、及(4)促進照護品質等功能的整合資訊平台將會是我國為未來相關單位應優先考量的面向。
目標: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北市老人定點用餐服務之現況,並探討參與定點用餐服務對於老人之效益及其相關因素。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研究對象包括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抽樣方法為分層等比例群集抽樣,採用面對面訪問,以自行發展的結構式問卷為測量工具,進行資料蒐集,並以多階層線性分析模型進行分析。結果:總計回收有效問卷,在服務提供者為35份(回收率94.6%),在服務使用者為613份(回收率69.6%)。結果顯示,89%的據點每週提供服務的日數為3天以下;使用者參與定點用餐自覺效益在心理及社會面向高於生理面向;高度參與頻率者的自評效益分數顯著高於低度參與者(心理及社會面向p<0.01);每週提供定點用餐服務日數為「三次以上」的單位之服務使用者的參與效益較高(心理及社會面向p<0.05)。結論:參與頻率、據點每週提供定點用餐服務之日數與使用者感受效益具有相關性。然台北市定點用餐提供的日數多為2至3天。建議政府持續輔導與補助定點用餐服務據點,以每週提供五天服務為努力目標,增加老人參與服務的機會。
目標:偏頭痛與睡眠障礙之相關性是複雜的,本研究探討偏頭痛與睡眠障礙之相關性,同時瞭解其他共病與偏頭痛之用藥是否會影響其相關性。方法:本研究為一回溯性世代研究,以承保抽樣歸人檔作為分析資料庫,以新發生之偏頭痛病患作為研究組,且排除曾出現睡眠障礙者,並利用傾向分數配對法,取得無偏頭痛之病患作為對照組。取得研究對象後,進一步控制相關變項,以Cox比例風險模式探討偏頭痛與發生睡眠障礙之相關性。本研究之控制變項為共病情況及偏頭痛之用藥型態。結果:偏頭痛患者之睡眠障礙發生率為6.86%。偏頭痛患者相較於無偏頭痛患者,其發生睡眠障礙之風險比為2.71倍(95% CI=2.50-2.94)。高血壓患者(HR=1.45; 95% CI=1.29-1.64)、重鬱症(單純發作)患者(HR=1.94; 95% CI=1.29-2.92)與精神官能性憂鬱症患者(HR=1.61; 95% CI=1.23-2.11),皆有較高之發生睡眠障礙之風險比。偏頭痛用藥與睡眠障礙則無相關性。結論:偏頭痛與發生睡眠障礙確實具有相關性,高血壓疾病、重鬱症(單純發作)及精神官能性憂鬱症,亦為睡眠障礙之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