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183.190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台灣已於2019年4月24日公告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3條新增「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進行六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回溯分析並定期公布分析結果」,讓兒童死亡回顧有法源依據。本文包括三個部分:首先解釋為什麼要進行兒童死亡回顧,接著簡述兒童死亡回顧的發展,最後建議如何進行兒童死亡回顧。兒童死亡回顧的定義:由跨單位跨領域代表組成的小組,分享該單位對於該兒童死亡個案相關記錄,勾勒出導致兒童死亡的較完整脈絡情境,找出可改變的因素,提出具體建議,系統性減少類似死亡事件再發生。本文建議各縣市依照四個步驟來推動兒童死亡回顧:步驟一:由府一層主管擔任兒童死亡回顧小組召集人,邀請核心成員固定參與討論;步驟二:由衛生局擔任資料小組與協作平台,整理死亡兒童基本資料與聯絡開會事宜;步驟三:依照議程進行個案討論;步驟四:撰寫會議記錄與建議報告。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彙集不同縣市建議,擬定適當防治(制)策略,有效降低兒童死亡率。

  • 期刊

步行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動,「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亦是國人常聽到的健康推廣口號。然而,日行萬步對於不少人可能是難以達成的目標,且步行對健康的實證效益是否一定需要達到日行萬步?亦有不少運動與公共衛生專家質疑。本篇綜論在於探討成人每日步行數與健康的關係,並針對以下議題進行評析與討論:(1)探討各國成人每日步行數的現況;(2)彙整國際上成人每日步行數的建議;(3)參考已發表的系統性文獻探討與統合分析的研究證據,探究每日步行數與健康關係;(4)分析影響成人每日步行數與其健康關係的重要研究議題。整體而論,目前已發表的系統性文獻探討與統合分析儘管主要來自於橫斷性研究,但已發現:每日步行數不需達到1萬步已可產生健康效益。近年的前瞻性研究更發現,相較於活動不足者(如:2,000-3,000步/日),每日步行數即便增加至4,000-5,000步左右就會產生顯著的健康效益。若能以日行至少7,000-8,000步為目標則效益更大。本文建議成人每日步行可獲取健康效益,即使未達「日行10,000步」。對活動不足者宜鼓勵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增加步行,並以每日至少7,000-8,000步為目標。惟目前良好的研究證據仍相當缺乏,未來需更多具大型代表性樣本且涵蓋不同年齡群的前瞻性世代研究及其統合迴歸分析加以驗證。

  • 期刊

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成效,比較參與認證獲獎與未獲獎學校的學生健康相關行為表現差異。方法:研究樣本為第一屆(2012年)參與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之國小、國中、高中(職)學校四、八、十年級的學生,共計192校。研究工具為自填式問卷,包括基本資料、認證獲獎與否、健康相關行為。2014年完成18,711人問卷施測,包含國小6,744人、國高中11,967人。研究資料採用SAS 9.4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及羅吉斯迴歸分析。結果:控制學生背景資料後,發現國小獲獎學校學生在吃蔬菜、運動、熬夜三項行為表現顯著優於未獲獎學校學生;國高中獲獎學校學生在刷牙、運動、睡眠及被霸凌經驗等四項行為表現顯著優於未獲獎學校學生;然而,吃早餐、水果攝取、看牙醫、吃甜食、吸菸等行為表現,獲獎與未獲獎學校學生並無顯著差異。結論:參與認證獲獎學校的學生多項健康相關行為比未獲獎學校表現好,建議未來應積極落實並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永續發展。

  • 期刊

目標:建立能與國際接軌的台灣高齡友善城市指標。方法: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展全球高齡友善城市指標的步驟,第一階段工作以縮減高齡友善候選指標庫為主。第二階段工作以技術面及實務面之可行性為主,依實務意見修改指標,再經專家意見修正後,建立台灣高齡友善城市指標。結果:第一階段工作將候選指標庫由75項縮減至38項。第二階段工作共發放64份問卷予專家及老人團體代表,回覆47份(回應率73.4%),分析後有15項指標其整體準則、技術性準則及實務性準則分數皆排名在前50%,有3項指標在所屬面向之下排名在前50%,其餘有10項指標屬國際指標,故候選指標庫由38項縮減至28項;彙整縣市實務意見,且參考WHO最新文件增加2項指標,進行22位專家意見調查後,建立台灣高齡友善城市指標共28項指標,其中23項為國際指標,5項為全國指標。結論:參照WHO指引及專家與老人團體看法建立台灣高齡友善城市指標,為監測及改善高齡友善環境程度,建議應定期收集台灣高齡友善城市指標數值。

  • 期刊

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醫療服務利用與費用,並估算台灣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的每人每年醫療費用。方法:本研究使用2015年家暴通報明細檔,以20-64歲14,531位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為研究對象,串聯至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個案的住院、門診與急診醫療利用情形,並比較其與一般就醫民眾(對照組)的醫療利用差異。結果:本研究發現,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在案期間的住院、門診與急診就醫率及就醫次數都比對照組顯著較多。而在醫療費用上,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在案期間的醫療費用亦顯著比對照組高。至於就醫原因,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的住院與門診案件都以精神疾患較對照組來的多,急診案件則是因損傷及中毒而就醫的情形顯著較多。此外,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為56,202元,比對照組的23,117元多了33,085元,高約2.4倍。結論:醫療利用成本分析可作為政府發展親密關係暴力預防與醫療服務提供相關政策的有效工具。

  • 期刊

目標:本文目的在探討台灣藥價差形成的機制,並利用藥價調整公式估算學名藥與原廠藥之相對藥價差比例。方法:資料上透過健保署所公佈的第五、六、七次藥價調查清單,計算個別藥品的平均價差,再估計學名藥與原廠藥的相對藥價差比例,以及利用迴歸方法探究影響相對價差比例的因素。結果:分析結果顯示學名藥藥價差略高於原廠藥藥價差,學名藥競爭降低學名藥相對原廠藥的藥價差比,療效市場競爭則會提高該藥價差比。不過,由於資料所能估計藥價差的品項較少,且多屬於相對較新進的品項,因此對藥價差比例的估計有可能傾向低估。結論:本文認為藥價政策除調整藥品絕對價格以控制醫療支出外,也應考量學名藥與原廠藥間的相對價格比例水準以保障民眾用藥選擇權益。

  • 期刊

目標:探討死亡年齡變異、存活曲線矩形化間之生命表特性及相關的死亡率模式對平均餘命的影響。方法:利用1998-2016年台灣生命表資料,以各類相關指標測量存活曲線矩形化與死亡年齡變異趨勢。並以相關死亡率模式中重要的混合模式,探討平均餘命增長變化受到死亡率下降與遲緩衰老步調下降消長影響情況。結果:存活曲線間逐漸呈現矩形化的情況,且死亡年齡變異也呈下降狀態;以年齡95歲為上限利用面積差異百分比來檢測矩形化,結果顯示矩形化逐漸趨向平均餘命極限。另透過死亡率混合模式的分析結果得知平均餘命增長趨勢,其中32%是受到死亡率下降的影響,而受到延遲老化的影響則為68%。結論:各種指標均顯示存活曲線有逐漸矩形化的情況,死亡年齡的變異則是呈現下降的趨勢,平均餘命的增長受到一定的限制。從死亡率混合模式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年來平均餘命受到遲緩衰老的影響遠較死亡率下降來的大,對於平均餘命的展延,遲緩衰老當扮演舉足重的角色。

  • 期刊

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一般護理之家對照護標準作業流程的重要性及需要性,作為政府協助擬訂照護標準作業流程項目的優先順序參考。方法:本研究為一橫斷性研究,以結構式問卷調查一般護家管理者對照護標準作業流程項目的重要性及需要性認知。統計分析先以成對樣本t檢定檢視受調查者對照護標準作業流程項目的重要性及需要性認知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再以「重要-表現分析法」探討重要性高需要性高的項目。結果:53個照護項目中有34個項目之重要性顯著高於需要性;31項照護項目落在第一象限(重要性高需要性高),應列為優先考量訂定照護標準作業流程的項目。結論:一般護家照護標準作業流程可強化護理人員及照顧服務員提供完整、正確的照護,達到照護有效性以及降低變異性。本研究發現一般護家重要性高且需要性高的照護標準作業流程項目,且發現需求項目因規模而有不同,主管機關可依研究結果,考量規模因素,制定公版流程供一般護家參考,提升住民照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