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9.168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5-year IF 0.298
0.298 2023 年
Discipline Ranking
綜合 8
Provided by Academic Citation Index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2自1998年繼sildenafil(Viagra威而剛)及其後fluoxetine(Prozac百憂解)的問世及使用的急速狂升後,類似的藥物便廣泛被應用於諸多生活方式問題的介入,以便修飾、提升身心的狀態,來強化外觀的、認知及心理的、社會的特殊功能的表現,試圖達到特定或整體的完美與快樂。本文以生活機能醫藥為例,來探討健康強化科技的興起對醫療照護體系甚至人類生活所帶來的衝擊。除了提出生活機能醫藥的定義與範疇外,本文主要由三個層面來探討生活機能醫藥對健康照護體系與人類健康的長遠影響:操弄需求與創造市場、對醫療照護的衝擊與挑戰、以及超越醫療照護的人類本質改變。綜合言之,健康強化科技如生活方式醫藥者,涉及龐大的商業利益,可使健康照護體系與醫學專業產生徹底的質變。除了危及病人安全與真正疾病治療的品質之外,將邁向無止境的人體甚至情緒與心性改造,其終極作用,難於估量。政策制訂者及學術界宜開始關切相關科技產品的使用趨勢與可能影響,並應著手發展管制措施。

  • Journals

目標:健保支付制度不斷改變,醫療院所均節省人事開銷,醫療人員的工作壓力遽增。過去研究多採用職業壓力指標第二版問卷(OSI-2)的壓力源感受量表,但此量表未依醫療工作的特性設計。因此我們參考OSI-2的壓力源感受量表,擬定「醫療工作的壓力源感受量表(QMWS)」,並進行信效度的評估。方法:QMWS的8個題目:維持醫療院所的營運、應付醫院評鑑工作、病患病情穩定度、與病人關係的維持、面對醫療糾紛、薪水的給付制度、個人考核的制度、升等或學術研究。結果:13位專家的評分皆在4分以上。兩週再測信度的相關係數r=0.85。以OSI-2的壓力源感受量表為金字標準效標,r在0.48至0.67間。以職業倦怠-醫療行業調查(MBI-HSS)的情緒耗竭及去人性化向度來評估QMWS的輻合效度,r分別為0.37、0.16。又OSI-2的工作滿意度、身、心健康量表評估QMWS的分歧效度,r在-0.31至-0.38間。QMWS的Cronbach's α為0.84。結論:QWMS具良好的內容效度、同時效標效度、建構效度、兩週的再測信度,內在一致性。期望這份問卷能廣泛被採用,成果也能互相比較。

  • Journals

目標:台灣老年人口持續增加,骨質疏鬆症病患亦逐年增加,其衍生之相關骨折,勢必對台灣醫療造成更大的負擔,本研究乃針對成人骨質疏鬆與相關因子做分析探討,以提供成人保健政策規劃與後續研究參考。方法:本研究為一橫斷性研究,研究對象為至南部某區域醫院體檢之1,082位成人。資料收集主要包括個人基本特性、生活型態、過去病史、檢驗結果等相關因子,並做描述性與卡方統計分析探討,達統計相關變項則進一步執行多變項邏輯式迴歸分析。結果:在1,082位成人中,平均年齡為69.5±12.1歲,骨質疏鬆盛行率為18.5%。卡方檢定結果發現:個人基本特性(包括年齡、子女數、停經女性、肥胖程度…等)、生活型態(包括抽菸、運動、日常交通工具…等)、過去病史(心血管疾病、白內障、糖尿病、…等)及檢驗結果(BUN尿素氮等)與骨質疏鬆症有關。此外多變項邏輯式迴歸結果顯示老人、體重過輕者、不運動者、日常未使用交通工具代步者、應酬時抽菸者及糖尿病病患,有較大風險會有骨質疏鬆,而戒菸者骨質疏鬆風險相對較低。結論:由結果顯示,台灣隨著老年化之時代來臨,骨質疏鬆人口也日漸增加,提醒成人應注意日常的生活習慣、飲食與自我保健篩檢,以便維持良好的健康,避免不必要之骨折發生。此外,戒菸對骨質疏鬆所帶來之保護作用值得後續研究。

  • Journals

目標:環境菸煙(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ETS)是種常見的室內空氣污染,且嬰幼童是暴露於ETS的高危險群。故本研究目的在評估出生前後暴露於ETS,對出生結果,含早產、低出生體重、與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及兒童健康,含急診與住院的影響。方法:我們是「台灣出生世代研究(Taiwan Birth Cohort Study)」的前導研究,在母親產後6個月,以自答式問卷訪談了2,048位研究對象,最後共有1,725份含母親及其活產胎兒的完整資料。研究中利用regression models分析出生前後暴露於ETS對出生結果與兒童健康的不良影響,並以test for trend探討暴露於ETS的頻率與兩者間的關係。結果:研究發現母親在懷孕期間暴露到ETS的頻率,會與嬰兒的早產、SGA、急診和住院有顯著相關。再者,懷孕期間或生產後為主動吸菸的母親,會與嬰兒的低出生體重、SGA、急診和住院相關,但該相關除SGA外,其他則在校正後消失。此外,若父親在母親懷孕期間或生產後為主動吸菸者,嬰兒會呈現較高的住院風險,並與父親的抽菸量成正比。最後,研究發現在懷孕期間暴露到ETS的母親,比沒有暴露到的母親其嬰兒之出生體重較少222.3克。結論:在台灣,雖然母親的抽菸率非常低,但研究中仍發現,出生前後所暴露到的ETS會對兒童造成影響。為此,出生前後的ETS暴露在公共衛生上所造成地潛在不良效應,應該更被重視。

  • Journals

目標:過去對於老年人活動功能與醫療服務利用的研究侷限於使用較早期的調查資料、地區性人口、女性,或僅使用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s)為功能狀況的測量,且很少有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研究資料。我們希望利用台灣的近期健康調查資料,重新檢視老年人功能狀況對健康照護使用的影響。方法:分析200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2,243名60歲以上樣本納入分析。以六項ADLs及九項身體活動的問題測量活動功能。並與全民健保資料庫連結以獲取醫療服務利用資料。統計上利用線性複迴歸分析活動功能與健康照護費用間之關係。結果:分析結果中觀察到功能狀況與照護成本間呈現出清楚的線性關係,且小部份功能嚴重衰退的人耗用了大部分的費用。經過複迴歸模式分析,控制其他相關因素後仍顯示功能狀況與健康照護費用間有顯著的相關性。結論:本研究以台灣本土之全國性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後,證實老年人活動功能對健康照護的使用有獨立且重要的影響。此研究結果與其他相關研究的發現一致。

  • Journals

目標:以全民健保資料庫實証不同合併症指數對病人存活情形解釋力的差異,本研究試以Charlson合併症加權方法與合併症疾病定義,發展適合本國之合併症疾病加權值。方法:以民國90年12月內科住院病人共615人為樣本,收集其住院前11個月西醫門、住診就醫資料及住院後1年存活日期及狀態,參考Charlson制定權重方法產製合併症指數,檢討本研究與Charlson合併症指數對病人存活情形解釋力之差異。結果:同病人僅一種Charlson合併症疾病分類佔37.36%、同時有二種分類佔30.86%、同時有三種分類佔18.18%、同時有四種以上分類佔13.6%。以Charlson原始加權方式可解釋存活月數變異為6.48%;而本研究加權值方式可解釋存活月數變異為9.22%。結論:本研究之加權值可解釋病人存活月數之變異高於原始Charlson合併症指數,其中癌症無論本研究或Charlson之合併症疾病加權方式均為被加權的對象,若有此合併症疾病,會加重就醫時的病情,影響後續治療。

  • Journals

目標:糖尿病性腎臟病為末期腎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ACEIs)或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RBs)對第二型糖尿病性腎臟病患,能減緩末期腎臟病之發生及死亡,本研究目的為暸解第二型糖尿病性腎臟病患使用ACEIs/ARBs藥物情形及其相關因素。方法:以2001年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中尚未發展至第5期之13,673位第二型糖尿病性腎臟病新個案為對象,暸解其ACEIs/ARBs用藥情形。考慮到同一醫師看診下病患有聚集情形,因此以GEE(廣義估計模式)分析影響ACEIs/ARBs用藥之相關因素。結果:2001年第二型糖尿病性腎臟病新個案ACEIs/ARBs用藥率低,初診斷前一年有合併症者其ACEIs/ARBs用藥率較高,其中以併有充血性心衰竭(OR值為1.49,95%信賴區間為1.30-1.72)及高血壓(OR值為1.40,95%信賴區間為1.23-1.60)者ACEIs/ARBs用藥率較高。第二型糖尿病患在地區或基層醫療院所相較於在區域以上醫院就醫、由家醫科或其他科醫師相較於內科及神經專科醫師,在初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時被開立ACEIs/ARBs藥物的機率顯著較低。結論:國內第二型糖尿病性腎臟病患ACEIs/ARBs用藥率較國外低。建議國內應藉由醫師繼續教育與民眾衛教宣導,以提高ACEIs/ARBs用藥率。

  • Journals

目標:了解社區失能老人居住安排及日常生活活動協助未滿足需求現況及影響因素。方法:從「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實驗社區後測調查,選取1,616位65歲以上日常活動失能老人為樣本,調查其居住安排及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行動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未滿足需求,以邏輯斯迴歸檢驗未滿足需求影響因素。結果:具任一項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行動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未滿足需求的比率為10.8%、22.6%及8.0%;獨居老人身體功能較佳但未滿足需求較高,行動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未滿足需求以無偶及有使用社區式服務者較高。控制其他變項後發現,居住安排為一重要影響未滿足需求之因素;較之與子女或他人同住,獨居者之未滿足需求勝算比達3-5倍之多。結論:居住安排為影響失能老人未滿足需求重要因素,獨居老人為未滿足需求高危險群,政策應加強社區服務資源以滿足失能老人日常生活活動協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