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9.168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正常發行

5-year IF 0.298
0.298 2023 年
Discipline Ranking
綜合 8
Provided by Academic Citation Index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目標:國外早已有許多健康風險預測模式的研究,在台灣則不多見。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為台灣地區癌症十大死因的第三位,有必要建立一個預測模式或指標,以為預防大腸癌的參考。方法:本研究藉由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探討有關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利用多變項邏輯斯迴歸(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建立風險預測模式,進一步將其個別危險因子的危險對比值(odds ratio, OR)轉換為風險值(risk points),藉由加總每一個危險因子的風險值,便可求得總風險值,最後將指標分成七個風險等級。結果:在此風險預測模式中,男性與女性有顯著影響的變項各有10個和9個。女性除缺少飲酒變項,與男性相同的危險因子有族裔、職業、運動、咖啡、白肉、海鮮、蔬菜、水果和肉類烹煮方法等9個變項。依照各個變項的危險對比值,民眾只要加總各個危險因子的風險值就可以獲得個人的總風險值,再比對風險指標的區分,即可了解本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程度。結論:本研究建立一個台灣地區民眾大腸癌的風險預測模式與風險指標,提供民眾一個簡單、方便的風險評估方法。進一步地,此風險預測模式與風險指標則需要藉由世代研究來確認其準確性。

  • Journals

目標:檢視12-64歲者及不同年齡層之跌傷盛行率暨危險因子。方法:本研究採用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12-64歲者資料檔進行分析。首先描述其跌傷之時間、地點、求醫住院等流行狀況。再選年齡、性別、是否已婚/同居、自評健康、運動、視力、慢性病數目、是否需輔具等做單變項邏輯迴歸分析及卡方檢定。並針對12-24,25-44及45-64歲人口群分別建構多變項邏輯迴歸模式。結果:在完訪的18.099位12-64歲者當中有991人跌傷,盛行率5.6%;其中84人住院。年齡別跌傷盛行率雖然呈現U字形,且可能比2001年高。在12-24,25-44及45-64歲人口群之多變項邏輯迴歸模式中,女性、正向自評健康、視力清楚至非常清楚與跌傷風險降低有關;年齡層低於40-44歲、過去兩週有運動、具有至少一種慢性病及需輔具等與跌傷風險升高有關。但是否已婚/同居與跌傷風險之間並無顯著相關。結論:2005年12-64歲者年齡別跌傷盛行率呈現U字形,此與2001年研究一致;12-24,25-44及45-64歲各年齡層之跌傷危險因子不同,建議採行生命周期策略,針對各年齡層分別施行不同的跌傷研究與防制計畫。

  • Journals

目標:本研究藉由分析比較2001年及2005年進行之「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資料,以了解國人口腔保健行為及牙科就診原因之變化,並探討二者之關係。方法:資料來源分別為2001年及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完訪實料,兩年度分析之總樣本數分別為劉21.571及22.087。結果:2005年國人每日至少刷2次牙的比率已達73.9%由2001年至加2005年國人口腔保健行為在每日至少潔牙2次、每日平均刷牙次數、使用口腔清潔用品之比率皆有進步,每日至少潔牙2次之比率尤以12歲以小孩進步最多,但其睡前刷牙之比率卻仍不到7成。比較這4年間之牙科就診原因之變化,12歲以上者,2005年洗牙之排序都高於200l年,另分析口腔保健行為和牙科就診原因之關係,顯示每日潔牙至少2次、有睡前刷牙、有使用牙線/棒或漱口水者其較會因預防性原因而至牙科就診,口腔保健行為不好者較不會至牙科就診。結論:雖然這4年間,國人整體口腔狀況是改進了,但是每日平均刷牙次數仍不到二次,小孩睡前刷牙比率亦不到七成,另過去一年未曾就診者,可以列為未來在社區中,公共衛生護士篩檢民眾是否需要進行口腔檢查及口腔衛生教育之指標。

  • Journals

目標:估算我國居家失能老人之外籍監護工使用率,並檢驗使用之相關因素,方法:以居家1.379位失能老人的調查資料為分析資料,評估其在過去一年中之外籍監護工使用率,並以Andersen Behavioral Model為分析架構,利用邏輯斯複迴歸統計方法檢驗是否使用外籍監護工之相關因素。結果:過去一年中居家失能老人之外籍監護工使用率為15.2%。控制其他變項後,使用率顯著較高者包含:女性(勝算比為2.28, 95%CI=1.47-3.53)、教育程度越高者(勝算比為2.03, 95%CI=1.15-3.56)、家戶每人每月平均收入越高者(勝算比為1.71, 95%CI=1.07-2.72)、與子女同住者(勝算比為4.88, 95%CI=2.74-8.72)、知道居家服務者(勝算比為1.90, 95% CI=1.31-2.75)、家庭主要照顧者為媳婦者(勝算比為1.64, 95% CI=1.02-2.63);家庭主要照顧者有專職工作者(勝算比為 1.93 ,95% CI= 1. 25-2.98)、住在三鶯地區者(勝算比為1.98, 95% CI=1.35-2.89)、身體功能重度障礙者(勝算比為11.90, 95 % CI=6.29-22.52)、診斷疾病數多者(勝算比為1.10, 95% CI=1.02-1.19)。結論:居家重度障礙者、專職就業的家庭照顧者使用率高,顯見其對外來人力協助的需求;高教育、高收入者外籍監護工使用率高,未來嬰兒潮人口即將老化,其教育程度及收入大幅改善,可能會導致外籍監護工使用率大幅提升,但國家政策又以降低外籍監護工人數為目標,兩者之問的矛盾政府應及早尋求對策,滿足其照顧需求,否則將難達到政策目標。

  • Journals

目標:探討吸菸者前往門診接受戒菸治療之成效,並找出影響其戒菸成功之因素。方法:利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門診戒菸治療計畫所建置之資料庫,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樣本為2003年11月至2004年12月期間,前往台灣地區各合約門診接受戒菸治療,年滿18歲且被成功追蹤者共7,802人。結果:「持續六個月」及「持績一年」的持續戒菸成功率分別為l8.9%和7.9%;「六個月後」及「一年後」的點戒菸成功(指受訪時回答前一星期內沒有吸菸)的比率分別為23.0%及17.2%。多變項統計分析發現,與「持續戒菸成功」有關之因素含年齡、性別、職業等級、睡眠品質、是否運動、飲酒頻率、有無超時工作、就醫次數、吸終年數、尼古丁成癮度、過去戒菸次數、有吸菸家人數、戒菸治療次數、及戒菸治療方式。結論:影響持續戒菸成功因素,歸納「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和「治療因素」三面向。建議門診醫護人員協助吸菸者戒菸時,除考量其年齡、性別、職業、生活習慣和就醫情形外,還需掌握其吸菸年數、尼古丁成癮度、曾戒菸次數、和有吸菸家人數。至於,鼓勵個案按時回診接受完整治療,及依其情況選擇適合的戒菸方法,也是幫助吸菸者戒菸成功的關鍵。

  • Journals

目標:探討醫事機構/醫師服務量與醫師年資對消化性潰瘍病患治療成效之關係。方法:研究資料為國衛院2000年至2002年健保資料庫中的醫事機構基本資料檔(HOSB)、專科醫師證書主檔(DOC)、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CD)、門診處方醫令明細檔(OO)、住院醫療費用清單明細檔(DD)、以及住院醫療費用醫令清單明細檔(DO)等。樣本選取條件是:2001年間潰瘍門診患者、使用內視鏡檢與治療潰瘍相關藥物;排除的凖則是羅患胃癌、療程中死亡患者與資料錯誤樣本。採用邏輯斯迴歸模式檢視醫事機構/醫師服務量與醫師年資好消化性潰瘍病患治療成效之關係。結果:經風險校正後,機構服務量與住院率呈正相關;醫師年資與復發率。腸胃出血呈正相關;與潰瘍穿孔呈負相關。結論:消化性潰瘍至今已有發展健全的治療方式,比起這類議題在外科手術的研究,服務量與年資對於潰瘍的治療成效較無明顯的影響,應是受到這個疾病的特性影響所致:治療此疾病的技能學習難易度較低、醫師所能掌握影響治療成效的部份較外科手術少等,但服務年資較長者對於減少嚴重的併發症(潰瘍穿孔)有顯著的效果。

  • Journals

目標:本研究以社會脈絡觀點,探討嚼食檳榔計程車司機的健康生活型態。方法:研究者到計程車司機的排班點與休息處,藉由深度訪談、輔以觀察法,對44位嚼食檳榔的司機收集相關資料。結果:研究發現參與研究的嚼檳榔計程車司機都有抽菸,有些會每天習慣性的喝酒;檳榔、菸通常是司機工作上的「適應品」包括提神、陪伴、抒壓與穩定情緒。工作開始的儀式性作用等;酒則為工作後的放鬆品。大多數受訪司機們雖重視健康,卻幾乎不考慮戒除使用成癮物質,但是他們會從事一些正向的健康行為,以及藉由「緩衝」負向健康行為減輕對身體的傷害,來維持健康。結論:司機們雖在其工作環境脈絡下,容易形成抽菸、嚼檳榔,甚至喝酒的生活型態,但是他們也會做一些「正向」健康行為;司機們對於行為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並非一個個分開來評估,而是將他們所從事的正向、負向健康相關行為一起做整體不同的加權考量,顯見人們的生活型態是折衝於社會結構脈絡與個人行動之間所做的選擇組合。

  • Journals

目標: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我國可避免住院之現況,並探討病患人口屬性與社經地位對可避免住院之影響。方法:本研究使用2003年「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為一橫斷性研究。可避免住院則以美國健康照護研究及品質局(AHRQ)之16項預防品質指標加以定義。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及邏輯斯迴歸。結果:2003年台灣地區可避免住院人次達38萬餘人次,以男性居多(53.6%)平均年齡48.70歲(SD=31.18),65歲以上所佔的比率最高(47.8%):整體可避免住院率為15.5%,其費用達132億餘元,佔全年住院醫療費用的12.40%,每人次可避免住院醫療費用達34,541元。邏輯斯迴歸分析發現,性別、年齡、職業、所得、重大傷病、山地離島地區等因素是可避免住院的正向顯著影響因子。結論:本研究結果可知每7個住院人次中即有l人次是可避免住院、顯示基層醫療服務恐有分佈不均及服務品質不佳等問題。建議衛生主管機關在制定相關政策、分配醫療資源時,應加強分級醫療之觀念及架構的落實,並引用可避免住院之概念,定期監控各區域在門診照護品質與可近性之狀況,確保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