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跌倒預防是全球公共衛生最重要議題之一。老人跌倒預防介入策略主要包括:跌倒風險評估、多重因子介入、運動訓練、調整用藥、改善環境、改善視力、補充維他命D與鈣、裝置心律調節器以及教育等。介入前應評估老人跌倒風險,對社區老人可使用簡易的步態平衡測試,對機構內(含安養院及醫院)老人可使用周全性跌倒風險評估。多重因子介入為同時減少跌倒多項危險因子,已被證明是最有效且可靠的跌倒預防方法,但人力與經濟成本也最高;平衡運動(如太極拳)不只降低跌倒發生且能同時獲得其他身心健康利益;減少老人精神異常治療用藥可大幅較低跌倒,但老人用藥習慣不易改變;環境改善介入適合過去曾跌倒的老人;白內障手術能減少大部分視力不良老人的跌倒;維他命D與鈣補充與髖部護具對機構內老人跌倒的減少有顯著效果;裝置心律調節器只適合極少數老人;教育無法顯著降低老人跌倒。最後,本文討論跌倒預防介入方法選擇、臨床人員角色、機構內跌倒預防與研究、跌倒相關教育、以及健康專業間結合等老人跌倒預防相關議題。
目標:探討受僱者的疲勞狀況與工作過度投入行為傾向之分佈與相關因素。方法:參考「哥本哈根疲勞量表」與「付出-回饋失衡模型」,發展職場疲勞量表,包括「個人疲勞」、「工作疲勞」、「服務對象疲勞」與「工作過度投入」四個面向;問卷也同時測量人口學(性別、年齡、婚姻與教育程度)與工作背景資料(職等、公司規模、工時、工作負荷、工作控制與就業不安定性)。調查對象為台北市36家職場共2891名男性與2704名女性受僱者,其中製造業佔41%,營造業佔7%,服務業佔52%。結果:應用複迴歸模型,控制個人、工作變項後,女性在「個人疲勞」(β=4.2)與「工作疲勞」(β=2.9)之得分顯著高於男性,「服務對象疲勞」(β=-3.2)得分顯著低於男性,而「工作過度投入」(β=0.1)則無顯著性別差異。在男女性中,年輕者的「個人」、「工作」、與「服務對象疲勞」得分均顯著高於年長者;但「工作過度投入」則以35~45歲青壯年族群的得分明顯高於35歲以下及45歲以上者。此外,每週工時54小時以上、工作負荷高、工作控制低、就業不安定性高者,在上述四個面向的得分均顯著較高。結論:本研究指出職場疲勞與工作過度投入的高危險族群,可作為職場健康介入策略之參考。
目標:公寓大廈地下停車場多為密閉型空間,導致污染物無法自然排出,造成空氣品質不良。因此,本研究以公寓大廈地下停車場為調查對象,探討空氣品質之現況及問題點,並且解析其空氣品質影響因素。方法:本研究針對台灣南部地區16棟(39個地下樓層)公寓大廈地下停車場進行污染物(CO、CO2、NO(下標 X)、PM10)量測及住戶問卷調查,並針對可能影響因素進行現況調查後,再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相關性檢定。結果:氣狀污染物濃度越往下樓層越高,尖峰時段每往下一層樓CO濃度提升2.1 ppm、CO2濃度提升21.0 ppm、NO(下標 X)濃度提升59.9 ppb,其中CO尖峰最大平均濃度26.1 ppm;NO(下標 X)尖峰最大平均濃度為743 ppb。有關滿意度調查顯示,住戶對地下停車場的綜合不滿意度為27%,其中以通風狀況不滿意度最高(37%)。結論:在公寓大廈地下室停車場污染物中以NO(下標 X)(平均濃度超過250 ppb為14棟(87.5%))最為嚴重。另外,案例抽排風系統之效能不佳(平均效能下降至原設計值49%),造成地下停車場污染物無法有效排出。
目標:以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相關病患的醫療利用資料,推估禽流感人傳人疫情爆發時,不同侵襲率下的住院醫療利用及其相關因素。方法:運用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行之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選取與禽流感傳染毒力相似的366位SARS相關住院病患為研究對象。統計方法包括卡方檢定、獨立t檢定、變異數分析、複迴歸分析。結果:以同時考量是否院內死亡與病患年齡時所推估的住院費用總額為11.69億元至27.27億元最高,且以65歲(含)以上的老年人病患的總住院費用最高;其次,獨立影響住院費用的顯著相關因素有病患性別、是否院內死亡、醫院層級別、醫院權屬別及住院天數,且以區域醫院的住院費用最低;最後,獨立影響住院天數的顯著相關因素為就醫醫院層級別。結論:建議衛生主管機關事先制定相關衛生政策及規劃禽流感專責醫院時應以區域級醫院為優先考量,以降低老年人罹病之風險及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
目標:利用全民健保資料檔檢視我國急診病患之急診暫留情形及急診長時間暫留相關因素探討。方法:採橫斷式研究法,利用2005年衛生署全民健保門住診資料選取該年急診就診個案。利用邏輯斯迴歸分析影響不同急診暫留時間之相關因素探討。結果:2005年急診就醫總人次為6,508,597人次,平均當年度每百人就醫次數為26.43次,急診後留觀率為7.7%,留觀者中留觀超過一日佔13.0%,留觀超過二日佔5.6%。急診留觀情形受病患特質(年齡越大、男性、非假日就醫、緊急程度越高、共病情形嚴重、非重大傷病者)、區域特質(居住地都市化程度越低、在地就醫)、醫院特質(公立醫院、醫學中心、教學醫院、總佔床率高、急診量高或低者)等影響。急診留觀者(暫留大於六小時者)中是否需留觀超過一日或超過二日,皆以假日就醫、重大傷病身份、非緊急程度、跨區就醫、至急診量低的醫院就醫易超長急診留觀。結論:我國急診留觀時間過長情形仍舊存在,應加強輔導改善,以提升急診醫療品質。
目標:利用焦點團體討論法收集資料,探討國中生的幽默概念及相關經驗。方法:自台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各選取一所國中。徵得校方同意後,從各校一至三年級學生中,隨機抽出8名男生和8名女生,再依性別分成男生組和女生組。最後有八個團體共64位國中生參與焦點團體討論。2005年底,根據各校排定的日程前去執行焦點團體,討論過程以錄音筆全程錄音並輔以觀察員之文字記錄。所有錄音內容及觀察記錄均鍵入電腦轉成逐字稿後,由研究人員共同閱讀及討論,完成質性資料的歸納與分析。結果:1.學生普遍認為幽默與「好笑」、「脫離慣性思考」或「負面形容詞」有關;2.根據學生的經驗,表現幽默的方式可歸納成貶抑自己、貶抑他人、言語動作和機智反應四種類型;3.幽默表現的主題多與「個人特色」或「生活事件」有關,尤以「性議題」及「黃色笑話」最常被提及;4.多數學生認為「正向的幽默表現」對心理及社會健康有幫助。結論:國中生對於幽默之概念及表現有正反兩方之看法,唯多數人認為「正向的幽默表現」有助於壓力抒解且對心理和社會健康有益。至於幽默表現是否確實與健康有關,值得繼續做更廣泛且深入的探討。
目標:瞭解學生的攻擊行為與其初次使用菸和酒時間之關係。方法:應用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簡稱CABLE計畫)的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選取CABLE計畫中,於2001年就讀國小四年級之世代且完整追蹤至2006年者為分析樣本,共1,486人。主要的研究變項為攻擊行為(分成口語攻擊、肢體攻擊和破壞物品)與初次使用菸和酒之時間。利用SAS9.1統計軟體,執行存活分析。結果:(1)研究樣本自陳初次吸菸與初次飲酒的時間,平均為8.34年級和6.65年級。(2)研究樣本初次使用菸和酒的可能性在國中階段有明顯上升的情況。(3)以攻擊行為隨時間變化(time-varying)的變項值分析後,自陳有口語攻擊行為者相對於無此行為者,於往後年度發生初次吸菸(相對風險為1.86)或初次飲酒(相對風險為1.44)的可能性較高;自陳有破壞物品行為者,於次年出現初次飲酒的風險為無此行為者的1.39倍。結論:攻擊行為中的「口語攻擊」與「破壞物品」兩種類型是預測學生初次使用菸酒時間之顯著因子。建議相關單位及人員重視國小學生中有攻擊行為者,且相關之預防教育及介入計畫宜在國小階段開始,除降低攻擊行為的發生外,也可預防或延遲兒童與青少年初次使用菸和酒的時間。
目標:了解台灣地區青少年飲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其影響因素。方法:橫斷式問卷調查法,問卷內容包括食物與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以分層集束法選取15所國中、6所高中、6所高職及4所五專,共計31所學校的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二年級學生,發出問卷2919份,回收問卷2804份,有效問卷2777份。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相關及線性迴歸分析等。結果:台灣地區青少年飲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平均得分率分別為49.7%、69.0%、56.5%。半數以上的青少年期望較輕的體型,並曾經有過減重的經驗。88.7%的青少年回答「未曾接受過營養相關課程」;且這些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與行為顯著低於回答「曾經接受過營養相關課程」之青少年。家庭因素與個人因素對青少年營養知識、態度與行為的影響同樣重要,本研究發現性別、就讀於直轄市(相較於鄉鎮地區)、家長監督、家庭溝通、和營養態度是預測營養行為直接與顯著的決定因子;而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和家庭社經在預測行為時與態度具有交互關係。結論:當學校教育提供營養相關課程以促進青少年的飲食行為時,必須要強調正向的營養態度。此外,家庭也應該負起更積極的角色以促進與其子女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