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library access?
IP:18.97.14.80

宗教哲學/Journal of Religious Philosophy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正常發行

Choose issue


0 selected
  • Journals

科學與宗教是人類生活的兩個重要方面。科學是人們理性地認識和把握現實世界的方式;宗教則是人從精神上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走向無限性的形式。作為能滿足人們不同需要的兩種社會存在,宗教與科學之間確實存在矛盾和衝突,但在一般的情況下,二者是彼此獨立、和平共處的,並且在某些時候還會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 Journals

本文首先分析關係模式的含義、特徵和類型,指出關係模式的主觀性導致了對事物之間關係的不同看法;然後簡要分析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模式,力圖分析清楚這幾種關係模式之間的關係,從而為了更好的進行討論以及更深入的認識這種“關係”提供幫助。

  • Journals

《太乙金華宗旨》是呂祖(呂洞賓)之扶乩作品,出現於清初。它被視為內丹學較易被人接受並修煉的功法之一。其翻譯本更享譽國際,是外國人眼中唯一及有份量的內丹著作。此書的影響力固然不能少覷,它對“回光”的關鍵性描述更是新的內丹學詮釋。然而,“光”是內在體驗之一,究竟比“光”如何發生、如何從生理的角度去理解,將是本論文關注所在。本論文重點分析《太乙金華宗旨》有關“回光”工夫在成就丹炁的生理現象。分別是:(一)“回光”與大腦神經的關係。它是大腦神經元在傳遞訊息時所產生的化學物質生發“光電效應”、再回饋大腦皮質的還原感應。(二)所謂“元神”,應該是大腦神經元網絡,在未有任何指令底下的境況描述。而“識神”則是大腦神經元在傳遞訊息活動的整體表現。(三)“光”與“白”的內在體驗在傳遞訊息活動中有明顯的分別,存思五行之白與“陽神”既就所感應的“性光”,是修煉程度的不同。(四)光的擴延性反映出大腦神經的可塑性。持久在火候的鍛鍊,可以使神經元的傳導物質增多、及傳遞網絡加大,從而有丹炁的壯旺現象。持續的火候會強化大腦神經的可塑性,這又可以令新的蛋白合成和基因活化,這個重要的生理改變對醫治癌症及免疫系統疾病帶來希望。

  • Journals

《孟子.梁惠王上》說:「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養生、送死,是人類的兩大需求,也是為政者對人民的基本關懷。儒家的養生,是指維持生命所須的東西,如飲食、宮室等;送死,是指死後的喪埋祭祀等問題,如棺椁、祭祀等。儒家認為王者的政事,最主要是在處理人民的這兩件大事,使人民生與死都能無所缺憾,如此即可稱為王道之始。道教在養生、送死這兩方面上,又比儒家更進一層。儒家的養生,著重在生時能溫飽;儒家的送死,著重在死後有棺椁可葬埋,有後人來祭紀;這是人生的基本要求與關懷。道教在養生上,不僅注重溫飽,更須為由飲食、生活作息、藥餌、導引吐納等種種方式,來改善生命品質,來治病、延生、長生。道教在送死上,不僅是棺椁祭祀而已,還要為亡者薦拔與超昇;薦拔是脫離地獄苦,超昇是得生天上樂。儒家注意到生前,道教則兼及死後。儒、道有這樣的差別,當然是因為一為哲理,一為宗教。哲理注重人生日用,宗教則兼及死後救贖。道教對人文的關懷,表現在它認為生命出自道體,貴生而樂生。除此外,道教在「養生」上,注意身體的保養與健康,養形,也養神;由藥餌、導引等方式來調治身體(養形),以恬淡寡慾來修養心性(養神),用以治病、延生,更企求長生。在「送死」上,則重在薦拔亡魂與超昇天堂,拔除地獄苦,超昇天堂樂。對人民的「生」與「死」都能兼顧,也對人的一生,做好了妥善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