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198.173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為杜絕疫情從社區帶入醫療機構引起群聚,並確保病人及醫療工作人員安全,機構需先期或必要時啟動相關防治措施,包括暴露後之檢驗及醫療處置。然疫情期間住院單位暴露疫病的工作人員,如循醫療常規到門急診就醫,會有許多不便及疑慮;如能在單位就地進行醫療處置,不僅可在黃金時間加速處理時效,更具有限縮風險、疫病分流的實質意義。本文分享某2,600床教學醫院三個階段建立,及優化「關懷員工防疫虛擬門診」的多年經驗,包括處理流程分析,結合循環式品質管理手法的創新做法。包括第一階段於H_1N_1新流感全球疫情期間設置,不受限於實體診間之虛擬門診;第二階段設立特殊流程進行費用延繳設定,簡便就醫及銷帳;第三階段配合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大規模篩檢需求,增設不同情境的特療註記等。針對74位使用過該虛擬門診的同仁進行認同度調查,「非常同意」皆達80.0%以上。總結,創新策略的有效籌畫,需要有完備的流程分析,透過多工團隊會議前的籌備,讓參與者能腦力激盪,方能建立出貼切、完善且可行的方案。且需持續改善,透過實際使用瞭解其限制,或者面臨新的任務或挑戰。

  • 期刊

疾病管制署「防疫雲」子計畫-運用醫療資訊系統進行自動化傳染病通報,介接醫院端醫療資訊系統,帶入疾管署通報系統進行資料交換,大幅改善感染管制人員耗時費力手工作業,進行轉歸通報,藉此健全通報系統,提升整體防疫效能。然而2017年研究報告發現,僅有醫學中心全和少數中小型醫院,建構自動介接通報傳染病。本研究分享某醫學中心運用流程分析,設計系統架構等開發過程,及系統效能。在2021年5月新冠病毒疫情高峰時通報瞬間爆量,單日通報量達639人次,藉由本系統簡單操作、資料交換達成通報、檢體送驗的任務。實測人工作業和使用資料介接自動通報、送驗每一個案所花費時間,在疾管署網頁人工登打「通報」所花費的時間平均17.3±3.6分鐘,程式資料交換3.5±1.0分鐘;人工登打「送驗」花費平均4.7±0.5分鐘;程式資料交換花費1.9±0.6分鐘。開發過程雖然費心耗時,一旦建置成功,不僅省時、精準,省下來的人時讓感染管制人員能發揮專業,在疫情期間避免疫病於院區交叉散播,並持續兼顧推動組合式照顧降低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總結,醫院開發具有資料交換功能、行政管理的傳染病通報系統,有助於防疫,也間接提升了臨床照護品質及病人安全。

  • 期刊

台灣北部一2,600床教學醫院,在2020年1月23日成立COVID-19疫情指揮中心,負責人主持每日簡報會,有效地制定了跨部門政策。本研究團隊開發線上的COVID-19儀表板,為醫療管理提供視覺化和即時更新的數據,以精準迅速掌握疫情/醫療量能,適時機動地因應。本研究描述系統的開發架構,設計可供使用者點選,即時呈現圖表、數據的儀表板。每日午夜、每小時透過線上醫療資訊系統、實驗室資訊系統資料庫相互連結,將防疫相關的重要訊息,即時更新在院內網路的商業軟體儀表板,供疫情主管決策參考;包括SARS CoV-2 RT-PCR陽性結果的事件病例數、在該院診斷的確診病例數以及從其他醫院或社區隔離轉診的病例數、採取COVID-19隔離預防措施的病例數,專責病房或重症加護病房的床位數量,患有COVID-19的醫護人員數量,COVID-19相關的檢驗數量,以及社區監測警訊指標等。藉由實測各主題資料人工作業彙算和使用系統自動產生數據所花費時間,人工彙算所有項目每次需8.4小時方能完成,而系統最多只需要16分鐘點選和資料載入。疫情高峰期經常需要更新數據,人工作業根本不足以應付實際需求。另外,監測社區持續性指標,透過要因分析有效率地進行plan-do-check-act(PDCA)循環式品質改善措施,以確保達成目標。並在臨床端電子白板進行病人提醒註記,協助同仁能清楚病人分布及其隔離防護等級。運用資訊優勢,藉由精準快速、穩定一致、全方位的監測系統,事半功倍地爭取到更多時間,使感染管制在因應疫情、品質改善活動上有更多著力,間接提昇醫療品質與病人就醫的安全。

  • 期刊

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的流行,以及相應防疫舉措的實施,個體無論確診與否,皆會在疫情期間受到相當的心理衝擊。對於確診個案而言,精神症狀的正確歸因-疾病表徵、藥物治療副作用、或壓力引起之調適障礙-有助於照護團隊給予有效治療。對於多數個案而言,疫情相關壓力可因一般醫療人員給予的支持而緩解;而對於無法受益於支持性技巧之個案,適當轉銜配合後續藥物治療及心理社會介入,有其必要性。醫療人員在疫情期間長期處於高壓情境,需要特別關注此族群之心理健康。本篇文章旨在整理疫情期間精神症狀之歸因,並提供急性期精神症狀評估處置之臨床建議。整體而言,跨領域團隊之整合及建立暢通之轉介管道,有助於疫情期間群體心理衛生之維護,以及急性期後精神症狀之處遇。

  • 期刊

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疫情已對全球心理健康造成諸多威脅與深遠影響。其中,尤以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對於疫情帶來之不確定性及作息改變更為敏感。從停課、隔離到照護系統的調整,相關限制都可能引發情緒行為問題。本文將回顧PubMed、MEDLINE與EMBASE資料庫之相關文獻,借鏡國際實務經驗,探討疫情對於ASD個案與照顧者之心理衝擊、因應方式及有效的介入措施。藉由整合行為增強系統、遠距醫療、可近且持續性的照護,期望能擬定相關策略,調適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擊,動盪時刻中建立對ASD個案友善的環境。

  • 期刊

本文旨在藉由國外經驗探討於COVID-19疫情衝擊下的臨床研究倫理困境。疫情期間,大量確診或疑似感染的患者史無前例地湧入各醫院,病床及醫療資源呈現不敷使用,引發了本就存在爭議的醫療倫理問題浮上檯面,不僅涉及生命支持系統使用取捨的決策、患者的分流和撤出、家庭臨终的探視權、照護的品質及緊急醫療需求等皆受到劇烈的影響,臨床研究相關的機構面臨考驗及困境,並嚴重衝擊了護理人員的內心道德倫理。為確保臨床研究執行具有優良品質,保障受試者的受試權益及降低研究的中斷、偏差或終止,如能在相關法規中,開放研究護理師的更彈性授權,推動遠距醫療的實施,將可能會降低臨床研究的倫理困境,期許在疫情尚未看到終點曙光的現況下,能為台灣臨床研究帶來持續推動,並增進社會福祉。

  • 期刊

受試者保護在臨床試驗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被詳加考慮及落實;考量受試者之招募過程對受試者是否參與試驗有直接、重大之關鍵影響,本文由受試者招募實務之環節作為切入點,並彙整國內外近年臨床試驗受試者招募相關實務及規範之演變,以受試者保護為出發點提出分析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