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93.129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在病患主觀意識抬頭的現代,面對各種新技術的龐大醫療資訊,醫病如何一同決定出最合適的治療選項,成為一項重大挑戰。「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因應而生,透過臨床工作人員首先向病人和家屬說明疾病、處置方案選項,並提供關於治療方案的各程比較資訊,然後在與病人和家屬的實地討論過程中,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patient decision aids, PDAS)了解病人對治療方案的偏好和價值觀,分析方案的優缺點,最後支持病人依其價值觀進行醫療決策。醫療不確定性比重越大,越重大、複雜的疾病,越適合採用醫病共享決策。由於病人和家屬通常對骨腫瘤較為陌生,一旦被臆斷為骨腫瘤時,而且常常是在意料之外的情境下被診斷,常常會對病情和預後感到非常焦慮,即使想要從網路得到的資訊,相關內容也相對較少,更加重對疾病預後的恐慌感。在施行治療骨腫瘤前,需進行完整的檢查,判定腫瘤分期和確定腫瘤的種類,這些檢查項目不少,經由SDM的溝通和說明,可以有助於讓病人和家屬瞭解和配合,也可提出其偏好和價值觀給醫療團隊,讓醫病雙方都可更良好的溝通,得到共識和決定,展開醫療的流程。

  • 期刊

成功完成手術,提升病人的健康和功能,是手術醫師與病人的主要目標;現今醫學日新月異,醫療技術、設備和醫藥日新月異,推陳出新,各有利弊。唯新式治療未能提供長期治療的實證資料,考量醫療可行性、相關法律責任、保險給付和病人滿意度等,確實需在執行醫療前,醫病雙方需在手術前應取得充分溝通和協商,共同研商醫療選項,以縮短對治療成果期待的落差。「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 SDM)應運而生,即醫師先對病人說明手術治療選項和風險實證資料,取得病人的充分瞭解,同時請病人提供意向、偏好和價值觀,共同選定手術治療選項,經由SDM的溝通方式,讓病人明白醫療決策內容,並得到確切治療。「醫病共享決策」雖然具有許多益處,但疾病本身具有諸多未確定性,且並非所有的療程都能預期,手術治療需處理已破損的組織後再予重建,這是一種不可逆的過程;有些重大疾病或緊急醫療等,在病情緊急下為求時效,大多由醫師說明和建議治療方式,引導病人接受較專業治療的決定,難以顧全其自主權,未能達到「醫病共享決策」的實質要求。臨床上,手術的「醫病共享決策」,成為臨床實務的重大挑戰,需因時因術制宜,才能達到手術「醫病共享決策」的精神。

  • 期刊

經確診為肌無力症的患者,在疾病病程中,有時會遭遇全身肌肉無力或呼吸肌肉無力的症狀,而導致有生命危險的病患,即為重度肌無力。重度肌無力患者的用藥選擇從治療方式、症狀緩解時間、到價格均有所不同,治療選擇除了醫師的臨床評估外,大多也取決於病人/病人家屬在意的決策要素。本研究目的為利用實證手法與跨領域團隊合作,建立符合實證與病人偏好的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Patient Decision Aids, PDAS),增加病人對該決策的知識,以供病人與醫療人員共享決策(Shared-decision making, SDM)。跨領域團隊以會議形式討論PDA製作方向及工作進程,並將開發的初版PDA進行兩項測試後,做成最終版本。研究結果提供重度肌無力病人治療上的選擇,且以實證為基礎做出的PDA,未來將應用於實際病人,進一步收集相關數據。

  • 期刊

醫病共享決策為一種醫師與病患共同參與醫療決策的模式,此模式跳脫過往以醫師意見為主的決策方式,轉由醫病雙方在充分溝通及共享意見後,讓病患一同參與治療計畫的擬定。目前在各分科領域有越來越多的文獻討論和臨床應用。缺牙為台灣中老年人常發生的口腔問題,長期缺牙影響層面很大,因此有其重建的必要性。但對病患來說,在諸多治療選項中要決定重建的治療方式,向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牙科缺牙區重建的討論中,我們利用醫病共享決策的模式,搭配醫病共享輔助工具,幫助病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選項,並有助於良好醫病關係的建立。

  • 期刊

呼吸器能降低病人呼吸肌肉作功,並維持足夠的氣體交換,但長期使用將導致橫膈肌萎縮與呼吸肌力下降,並對呼吸器產生依賴。本加護病房病人14天呼吸器脫離率僅38.5%,故成立改善專案。分析呼吸器脱離率低的原因有:(1)病人面:呼吸肌力不足、譫妄及疼痛不適;(2)醫療人員面:假日未交班而延遲拔管、拔管時機過早導致重插管、呼吸器照護及脫離流程認知不足;(3)政策面:缺乏呼吸器照護及脫離流程相關在職教育。運用跨團隊合作方式,以ABCDEF bundle為架構,執行包括:(1)肺部復健運動訓練計畫、(2)睡眠促進計畫、(3)非藥物輔助疼痛控制措施、(4)訂定假日拔管作業標準程序、(5)舉辦呼吸器個案討論會及(6)在職教育訓練。專案實施後,病人14天呼吸器脱離率達77.8%,而延遲拔管率由13.6%降至0%、重插管率由8.5%降至0%。運用跨團隊合作能有效提升病人呼吸器脫離率,改善醫療照護品質。

  • 期刊

台灣兒科重症轉診沒有制度化的調派平台,且有時轉送過程狀況惡化,來到本院時需要急救或葉克膜處理。研究顯示在非專業轉院團隊轉送發生異常事件比率為61.0%,故由受過兒科重症醫學訓練的團隊來轉送病童是非常重要的。本案旨在縮短急重難症病童轉院流程準備時間,準備時間長之主因為:對流程不熟悉、對設備操作能力不足、外接用物設備分散於不同樓層、儀器設備不穩定、因病童年齡層不同致備物標準不一致、未有專用電梯。改善措施:舉辦在職教育訓練、宣導及建立標準作業流程、舉辦團隊資源管理訓練課程、建立流程查檢表、備物套裝化、採購新的儀器。結果:轉院流程準備時間由41.0分鐘下降24.9分鐘,有效縮短準備時間及提升轉診照護品質。

  • 期刊

「優良藥事執業規範」(Good Pharmacy Practice, GPP),為世界藥學會(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Federation, FIP)所提出,是一套藥事執業標準,提供民眾具實證與品質的藥事服務與照護,以確保正確且適當地使用藥品,而得到更好的藥物治療結果。考量世界各國執業環境差異,各國應發展各自適用的GPP版本,確保所有執業藥師能提供有品質的藥事服務。臺灣自2002年起,在藥學相關公學協會的共同努力下,在不同的執業場域,以不同的形式持續發展並推廣「臺灣優良藥事執業規範」。目前最新的版本為臺灣臨床藥學會於2019年透過問卷調查、說明會、專家會議等各項機制,讓在不同場域執業的藥師充分溝通,所歸納共識的版本;期待此版本能成為符合我國國情、可由全體藥師共同遵循的執業標準。本專題探討FIP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GPP的演進,與「臺灣優良藥事執業規範」的發展,期待未來藉由GPP的持續推廣,讓藥師清楚自身價值與社會責任,更全面提升藥事執業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