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64.75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為筆者13年來參與反婚姻暴力防治工作的在地行動與全球聯結經驗反思。首先,檢視台灣及國際社會對婦女遭受婚姻暴力的相關統計及研究資料,描繪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事實。其次,回顧筆者在實務中性別平等意識的覺醒與實踐,包括在個案工作中學習到與網絡工作的必要性;過程中也和受虐婦女一樣經歷了孤立的挫折,並從連結中找到力量;透過自我觀照,深切體認兩性平權實踐的重要;而就在筆者感到坐困愁城時,國際上性別主流化的策略學習,成為在地奮鬥的新生力量。再者,從「台灣社會對婦女受暴的回應」、「台灣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的特色」、「個案服務中的性別議題」、及「讓被害人發聲」四個面向來檢視台灣反婚姻暴力在地經驗。筆者並分享於2005年初於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UN-CSW)第49屆會議及周邊非政府組織相關座談會觀察見聞,包括聯合國宣示國家應保障婦女免於暴力的基本人權、各會員國執行「北京行動綱領」的概況、澳地利及挪威經驗。在對照國內外為女性暴力所做的努力之後,最後提出討論與建議。

  • 期刊
  • OpenAccess

婚姻暴力是犯罪行爲也是嚴重的社會問题,不但造成家庭中每一成員的傷害,國家社會也须爲付上極大代價。自家庭暴力防治法通過之後,受暴婦女可循法律途径保障自己的權益,並要求施暴者完成加害人處遇計劃。其目的在協助施暴者修正其個人之暴力與控制行為,以保障受暴婦女和子女的安全。然而僅藉由加害人處遇計劃之單一連作並無法達成此目標,而必须與在防治家庭暴力工作中扮演主導、連结、防治等重要角色的司法體系形成坚强整合的防暴綱絡,以促進施暴者承檐暴力責任。本文即針對加害人處遇計劃之法律依據、背景發展、理谕基礎、實施現況、處遇成效、和促進與司法系统連结等方面進行討論。如果司法系统中法庭的積極行動、检察官之偵查與起訴、警察的介入逮捕、法院堅督制度等所有環節都能封婚姻暴力產生積極回應,讓施暴者因此體驗到国家社會不容許家庭中任何型式暴力的立場,俾能使加害人處遇計劃的實驗實施發挥最大效果。因此家庭暴力加害人處系统,能與司法罕會各綱絡形成嚴密和責信的防暴機制,才能遏阻婚暴發生,追而影響社會重新建構非暴力的新文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至今已近七年,近來仍然聽聞名模、新聞女主播婚後遭夫毆打、議員婚後忍受家暴十年之久,就連光鮮亮麗的名女人在家中也可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國內的家暴通報案件逐年上升,這些受虐婦女80%有憂鬱症傾向,60%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50%有受虐婦女症候群,輕者可能焦慮、缺乏自信,嚴重者甚至可能自殺。這些受暴婦女所經歷的,並不是少數個別家庭才有的不幸狀況。暗夜中的哭聲,已是整個台灣社會的問題,不應再等閒視之。 執行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實務運作機關,最主要為警察機關、社政單位、以及法院。法院為被害人能否取得保護令、能否獲判離婚之最後決定者,在家庭暴力防治網絡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將以法院我判書為資料,探討法院對婚姻暴力的態度,承辦法官的性別意識為何、是否有性別偏見,法官的性別意識對家暴案件之處理有何影響。盼望本文的提出能使家庭暴力的問題更為人所重視,並且使讀者對家庭暴力這個議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作者因長期從事家庭暴力保護服務,而與目睹父母婚姻暴力兒童及目睹父母婚姻暴力成年子女有接觸機會。從實務經驗中觀察目睹父母婚姻暴力子女於生理上、心理上受到相當程度壓抑及傷害,因而對目睹父母婚姻暴力子女心理經驗有了高度的關注。本研究欲探討目睹父母婚姻暴力成年子女的心理經驗,以及目睹父母婚姻暴力成年子女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本研究採取海德格詮釋的觀點以及深度的訪談方法,研究結果分析涵括故事主角的心理經驗歷程與研究問題的回應。 討論則涵括三個:(一)故事與研究預設問的反觀及對照;(二)目睹暴力子女的多元面貌;(三)施暴的父親應該為暴力負責。研究者對堅持「暴力沒有任何藉口」之立場反思。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以某社福基金會推動復原力的經驗為例,說明如何運用充權及復原力理念於員工在職訓練及社會工作督導來從事婦女保護工作。復原力提出具體可介入的工作方法,強調賦予困境正面意義、無條件接納、增強當事人的支持系統、操練技能、強化自草及發展幽默感、生活秩序、生命意義的重要性;和充權社會工作的接納、傾聽、減低當事人的自責、提昇自草、運用資源等理念不謀而合。充權的取向更提醒從社會文化結構理解受暴的處境、釐清暴力責任歸屬的重要面向。透過員工在職訓練與社工督導,嚐試將復原力及充權的理念與方法,落實在工作場域中協助受暴婦女案主。員工回積參加訓練所學之復原力的概念及方法,體現在工作態度、實務工作方法上,主要有正向觀點、尊重及接納程度增加、客觀性、與案主平等的態度、服務敏感度的增加。未來的訓練與督導可再加強批判性思考、女性自覺、反暴力壓迫等充權工作。而復原力成果發表的集體創意,更示範了提升能量、勇敢表達/現,呈現婦女和工作員共同創造出改變的充權過程,也具體展現在職訓練和督導的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策略,在第一作者所任教的幼稚園班級中進行「學習歷程檔案」(portfolio assessment)與課程教學的結合,探討實施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作為一種評量方式的可行性。研究目的在探討:1.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與理論背景;2.學習歷程檔案如何記載並呈現幼兒成長的軌跡;3.學習歷程檔案在教師改進課程與教學歷程中的角色;4.作者在幼教場域實施過程中所遭遇到包括優劣得失與同事關係的種種狀況;5.是作者在教學現場與在教師改進課程與教學歷程中的角色;6.行動與研究的相互關係。經過一年又三個月的實施、觀察、紀錄、反省、檢討與修正,作者發現學習歷程檔案確可藉由老師引導或幼兒自主收集多方面資料,作為幼兒學習生活上成長片段的證據。然而,其限制為無法即時周全地搜羅幼兒學習成果,以致無法清楚反映幼兒學習成長的連續性軌跡,且無法有效成為教師改進課程教學的依據。然而作者從學生與家長的反映中體認到學習歷程檔案的「紀念」價值遠勝於「作為一種評量的方式」。本研究從此次行動方案中重新思索如何讓檔案之設立成為親師生檢視得失、欣賞自我與珍藏成長的媒介。作者亦自本研究中感受到兩種層次的成長歷程:一層是學習檔案本身就是幼兒成長片段的典藏,亦描述與激勵著幼兒的成長腳步;另一層則是幫助幼兒建立學習檔案的過程本身,更是一股推研究者兼教學者在研究知能與教學專業上的成長動力。於是,在文體的表現上,本研究以敘說式的詮釋取向,來呈現這一段包括檔案內容、幼兒學習、教師專業、研究知能等相互牽引成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