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189.247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自2001年11月12日心理師法公布後,臨床心理師的在職訓練有了明確的法源依據。依據其條文,臨床心理師的執業與執業執照的更新皆與在職訓練有關。此外,在行政院衛生署的規劃下,其對於其所管理的醫事人員的在職訓練也設計了從(1)新進人員的教育訓練、(2)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到(3)專業能力的進階制度等環環相扣的政策規劃。臨床心理師做為醫事人員之一員,自不能化外於此政策規劃之外。而此等政策規劃又提供了不同醫事專業間的合作、競爭與再定位的動力、如何在此動態之變局中,讓臨床心理師的專業發展能夠長期立於對臨床心理專業的消費者、臨床心理專業、其他不同專業和政府部門四方皆獲益的位置、也要倚靠清楚的定位和務實且有效的在職訓練。綜言之,本文嘗試由臨床心理師在職訓練的法源、政府的政策、和臨床心理師在職訓練的現況三方面,來看臨床心理師的在職訓練與未來需求。

  • 期刊
  • OpenAccess

睡眠醫學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一門醫療專業領域,由於心理及行為因素對於睡眠有相當大的影響,臨床心理學相關知能在睡眠疾患的瞭解、評估與治療方面皆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回顧了睡眠醫學的發展,以及心理學在其中的角色與影響;再進一步描述目前臨床心理學在睡眠醫學的應用情形與困境,並針對未來臨床心理學在睡眠醫學應用的人力規劃及教學訓練提出建議。由於目前台灣睡眠醫學發展漸趨成熟,當前使臨床心理師在此領域的專業為其他相關專業和社會大眾瞭解與認可,是非常重要的時機。

  • 期刊
  • OpenAccess

過去台灣的臨床心理師服務場域多半集中在醫療與社區場域。近年為因應學校輔導體系的需要以及擴大臨床心理專業服務領域,亟需考慮此專業在學校裡的應用,進而建立臨床心理師在校園內的服務模式。台北市教育局在1997至1998年度執行「國民中學試辦設置專業輔導人員實施計劃」,由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在國中校園進行駐校服務。 駐校臨床心理師的主要工作目標為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與適應。因此,臨床心理師須對教育有足夠的了解,運用基礎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知識,採用系統論觀點,利用心理衡鑑技術,評估學生本身的特性,以及其家庭、學校乃至社區對其適應不良問題的影響,再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適當的心理處置。本文並提出未來臨床心理師進入校園須考慮的角色定位、專業訓練與督導等議題,期望對於臨床心理師進入學校輔導體系以及臨床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形成拋磚引玉之效。

  • 期刊
  • OpenAccess

臨床心理學在台灣於復健醫療領域的發展甚為緩慢,但因為復健與福祉醫療是健康照護領域中日漸重要的服務方向,臨床心理師加入醫療團隊的角色亟待強化。本文分成三大部分,歷史與定位部分首先回顧臨床心理師在復健醫療領域的萌芽,討論服務對象之特質,定位專業工作內涵,之後以實徵研究說明台灣復健醫療團隊對心理專業的期待。現況部份說明臨床復健心理學在醫療專業領域之實證研究與服務現況,以目前最主要的中樞神經系統疾患、成長疾患、以及身心障礙者適應與社區介入等三服務類型作為例子,分別提出病理、衡鑑、以及治療上可資借鏡與應用的台灣服務經驗與實證研究資料。第三部份是未來展望,一方面討論復健次專科臨床心理師的基礎養成知能和新興方向,以責成專業品質與倫理;另一方面探討目前最主要的困境,並提出對未來專業發展的策略,以期待專業對社會家國的貢獻。

  • 期刊
  • OpenAccess

「九二一」大地震為台灣的創傷事件,事件發生後各專業領域人員紛紛展開救援活動,臨床心理師亦在災後展開相關訪視與心理輔導工作。災後心理復健工作內容大致上可區分為四個時期階段。「危機期」為災後立即輔導工作,包含:專業人員培訓、開設24 小時心理諮詢專線、實地至災區對相關人員進行災後輔導。「盤整期」則組織人力,從游擊戰進入系統戰的相關災後心理服務模式確立。「建構期」則致力於長期輔導重建工作,包含進行種子教師培訓、開設身心聯合門診、推動健康志工培訓和東勢精神再造活動,以傳述當地人自救救人之精神,並達到在地力量的「培能轉化」。「研究期」則鑑於需要長期累積實徵資料,以作為重構心理復健模式之基礎,故進行兩期的災後心理重建長期追蹤研究整合型計畫,並落實心理服務模式的應用與推廣。回顧臨床心理師於「九二一」現場的草擬行動,本文也提出反思與建議。

  • 期刊
  • OpenAccess

台灣臨床心理學在冠狀動脈心臟病之研究,肇始於吳英璋教授所領導的台大健康心理學研究團隊,並由中正大學健康心理學實驗室繼續耕耘與發展。在心理病理研究方面,確立敵意性格在國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之生理病理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1)直接路徑:敵意與較高心血管反應、較高交感神經反應、較多阻塞程度超過75%的冠狀動脈數量、較高的三酸甘油酯、與較差的血管彈性有關;(2)間接路徑:敵意與憂鬱及焦慮皆達正相關,此外,表達敵意與負向健康行為(包括抽煙、喝酒、與食用高油脂食物)亦有關。在臨床應用方面,研究證實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經認知行為團體治療降低其敵意傾向後,凝血速率亦明顯降低。此一生理機制的調整,將有助於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血管阻塞之風險,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之復發率與再住院率。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首先從弗洛伊德提出來的定言令式:「它在哪裡,我亦應當跟隨」出發,顯示心理治療的知識本質不僅僅只是面對受創傷口時的一種客觀考察,而是必須同時具有某種示範意義的一種倫理關係建造之實踐行動。本文認為,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踐,就是彰顯這種倫理慾望的要求。 其次,本文經過台灣「九二一」震災創傷的三重構面討論整理後,指出了一種「前心理治療學」給出的「傷口先於存在」的失親悲悼體驗,也是一種倫理的召喚。從創傷概念的已知認識論位移,不以PTSD或PTG作為理解創傷的唯一入口。從而以「非知」態度,還原創傷作為真實界的一種能指,進而接應「我」與「它」在精神分析的治療關係上是一種「應當」的跟隨關係,而不是以症狀轉移或消除的慾望狀態所形成的跟隨關係之意涵。 而後,從精神分析過渡到生活世界,本文提出三組文化心理的傷口倫理學概念:(1)從裂解到切近;(2)從無意識到意向弧;(3)從欠缺到存有。人性傷口性的回應,不只是在知識論的層次,還要從實踐之知體驗,也就是回到慾望倫理學。 由此,本文透過震災創傷傷口性的「它」與「我」的倫理與慾望辯證關係的引動,顯示創傷心理治療知識的本質其實是包含著一種倫理上的要求。我們以為,也許唯有轉向真實界,面對慾望倫理學,才有可能開創出創傷心理治療學的另一種路徑。

  • 期刊
  • OpenAccess

每年有成千上萬件性侵害事件在各地發生,雖然大多數的案例都因被害人的顧忌而隱藏未報,然而,性侵害對被害人所造成的影響與衝擊,可能持續一生。被害人遭遇性侵後通常會呈現身體方面的問題或認知扭曲、情緒障礙、自我價值感喪失、退縮、逃避、人際適應困難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以下簡稱PTSD)的症狀。根據文獻及研究者的臨床經驗,催眠治療對於PTSD甚為有效。這篇案例研究,敘述並探討對一個在孩童期遭遇性侵的被害人採用催眠治療的歷程,包括緣由、理論基礎、治療過程及追蹤成效。本案例幫助性侵受害者成功的減少了許多包括憂鬱在內的PTSD症狀,研究者試圖用創傷治療理論與催眠治療歷程對照來闡述治療產生效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