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86.92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許多發展研究顯示兒童的數學學習與其工作記憶有密切關連,其中工作記憶的評量可用於預測兒童數學成就的高低,也可用於篩選有數學障礙風險的兒童。本文對工作記憶與兒童數學學習的研究作一簡短回顧,並探討相關的議題,包括工作記憶的理論模型和研究方法(尤其是工作記憶的結構及評量方式),工作記憶在認知發展理論中的角色,以及兒童數學學習與具有範疇一般性的工作記憶和具有範疇特殊性的基本數量能力之間的關連。本文最後對於進行相關研究和解讀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建議,供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參考。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以發展的角度,探討注意力控制能力在工作記憶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中以閱讀數字廣度作業測量兒童的工作記憶得分,以兒童版的點測驗及伴側作業測量兒童的抑制反應傾向、抑制刺激干擾、轉換反應規則及轉換注意焦點等四種與注意力控制有關的能力。結果發現,6-11歲的國小學童其工作記憶功能與注意力容量大小與注意力控制能力高低有關。以注意力控制的特定能力而言,全體6-11歲兒童的工作記憶得分與抑制反應傾向能力有顯著相關,而中高年級兒童的工作記憶得分則與轉換注意焦點能力有顯著相關。迴歸分析的結果進一步顯示:對全體6-11歲兒童和單獨針對低年級兒童而言,年齡大小可以預測工作記憶作業的得分表現,但在排除年齡效果之後,抑制反應傾向能力對全體6-11歲兒童的工作記憶得分便不再具有預測力;對中高年級兒童而言,年齡對工作記憶表現已不具預測力,但轉換注意焦點能力則具有預測力。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推論有效轉換注意焦點的控制能力,在8-11歲兒童的工作記憶運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6-7歲兒童的工作記憶運作則主要與其他隨年齡成熟的歷程有關。

  • 期刊
  • OpenAccess

從近期工作記憶研究的趨勢來看,結構方程模式的統計方法逐漸受到重視。這種方法非常著重理論,也就是建構任何模式,必須要以理論為前提,因為結構方程模式是一種驗證性,而非探索性的統計方法。結構方程模式之所以受到重視,除了它能對工作記憶做較完整的測量且分析具有穩定性之外,這種方法可以同時觀察多個變項對某個變項的影響,並藉由標準化係數來看影響的效果。同時,結構方程模式也可以建立多個替選模式,藉由收集的資料,來對每個模式進行驗證。本論文除了對結構方程模式的特色進行論述外,並以多個完整的研究範例來介紹結構方程模式的應用,藉由範例的說明,除了能看到工作記憶的研究結果外,例如空間工作記憶和空間短期記憶對設計表現沒有直接影響效果,是空間能力介入所產生的結果,也能深入探討結構方程模式在工作記憶研究中的價值。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青少年知覺母親教養行為、母親依附與主觀幸福感的現況及其關聯。研究對象為就讀於大台北地區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之在學學生,且與母親同住。採用問卷調查法,有效樣本為787份。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現況方面,青少年知覺母親施以中等以上頻率的「溫情引導教養」與「監督教養」,僅偶而知覺到母親施以「嚴厲教養」;青少年知覺母親依附的「信任溝通」情感亦具有中等以上的程度,且很少感受到「疏離」;有關青少年主觀幸福感,青少年不僅知覺中等以上程度的「整體生活滿意度」,亦經歷到中等以上頻率的「正向情感」,以及中等以下頻率的「負向情感」。至於青少年知覺母親教養行為、母親依附對於主觀幸福感的解釋力,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知覺母親教養行為「溫情引導教養」與母親依附「信任溝通」對主觀幸福感之「整體生活滿意度」以及「正向情感」具有顯著正向的解釋力,母親依附「疏離」則對「整體生活滿意度」有顯著負向的解釋力;此外,母親教養行為「嚴厲教養」與母親依附「疏離」確實對於「負向情感」具有顯著正向的解釋力。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目的是想探究在陌生情境下抑制幼兒與非抑制幼兒在生理和行為反應的差異。研究對象篩選自322位5歲幼兒,計有23位抑制幼兒與17位非抑制幼兒,這些幼兒是依家長填寫氣質行為量表予以篩選而來。陌生情境設計是依Kagan的派典,以測量幼兒在陌生情境前的心跳速率和血壓、陌生情境中八項行為反應,以及情境後的心跳速率、血壓和腦波,以了解兩組幼兒在陌生情境壓力誘發的生理和行為反應的差異。結果發現在生理上,抑制幼兒的心跳速率高於非抑制幼兒,但兩組幼兒在血壓指數無差異,在腦波上,抑制幼兒在右腦前額葉較為活化,非抑制幼兒是左腦前額葉較為活化,至於行為反應上,在「靠近母親的時間」、「孩子說話的時間」、「同儕互相玩的時間」、「凝視其他幼兒遊戲的時間」和「接近猩猩的時間」及「拿取陌生人玩具」都達顯著差異,由結果獲知,國內抑制與非抑制與幼兒在生理和行為反應差異與西方研究發現類似,是不受文化脈絡的影響。依結果建議成人應協助抑制幼兒身心調節、重新思考陌生幼兒的組合、可從多元生理指標探索抑制幼兒、可交相了解抑制幼兒在陌生和熟悉情境的反應和考慮增加陌生物體和陌生人的強度等。

  • 期刊
  • OpenAccess

研究目的:以往補償性消費的研究欠缺根據理論進行的實徵研究。本研究的動機在從社會比較理論探討誘發補償性消費的因素,與補償性消費的中介歷程因素,包括:(1)向上社會比較是否會引發低狀態自尊與負面心情?(2)狀態自尊與心情(mood)是否是社會比較與補償性消費間的中介變項?(3)社會比較與產品類別對補償性消費是否有交互作用之影響?研究者推論向上比較歷程會引發低狀態自尊與負面情緒,並會增加對象徵性、體驗性產品的消費意願,但不會增加對功能性產品之購買意願。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實驗法,以智力測驗假回饋分數操弄社會比較訊息,測量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反應。研究參與者為132位大學生。研究結果:(1)收到向上社會比較訊息的參與者,其狀態自尊及心情狀態皆顯著低於收到向下社會比較訊息組。(2)社會比較與產品類型對補償性消費有交互作用存在。處於向上社會比較情境的參與者,對象徵性產品的出價金額及購買意願,皆顯著高於向下社會比較組,在功能性產品及體驗性產品的購買反應上,兩組沒有顯著差異。(3)狀態自尊是社會比較訊息對於象徵性產品購買意願的影響的完全中介變項。研究貢獻:本研究從社會比較理論整合既有研究成果,發現社會比較會改變狀態性自尊,後者則引發補償性消費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