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48.62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阿茲海默氏症(簡稱阿症)知能之藥物治療的研發近十年來進展快速,由無到目前有許多藥物可供選擇。阿症知能的治療分三個層次:症狀改善、延緩病程及根治或預防。目前還是處於症狀改善的階段,而以乙醯膽鹼抑制劑為治療的主流。根據嚴謹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結果,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通過tacrine、donepezil和rivastigmine三種乙醯膽鹼抑制劑。一般而言,這些藥物只對三分之一左右的輕度到中度阿症患者的知能稍有改善。可能延緩病程的藥物包括抗氧化物、女性荷爾蒙及抗消炎藥物。這些藥物雖有流行病學及小規模臨床試驗的資料顯示可能有延緩病程的效果,但還不能廣泛臨床使用。根治或預防阿症主要在抑制患者腦內類澱粉斑的形成,而類澱粉是由澱粉前身蛋白經由β及γ分泌酵素切割而來。1999年已有學者找出β分泌酵素的基因及蛋白,將來就可針對此蛋白研發出抑制劑,以預防阿症了。

  • 期刊
  • OpenAccess

女性荷爾蒙動情激素的使用對更年期及更年期後的婦女有許多益處,在醫學上早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其可减輕更年期的生理及心理的不適症狀,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等。但有關動情激素在智能及阿茲海默氏症方面的作用則尚未有定論。雖然動物實驗中發現動情激素可經由改變神經傳導物質、刺激神經突觸的生長、增加腦血流等機轉來改善智能的表現,但在流行病學及臨床研究上有關動情激素與智能關係的研究結果則尚不一致。經由資料整合分析後的數據顯示動情激素可能可降低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危險性。至於將動情激素用於阿茲海默氏症之治療效果上,則尚未有大規模研究的成果發表。幾個小型且無安慰劑做控制組的研究顯示動情激素對阿茲海默氏症的治療似有效果,但我們在台北榮總所做的研究卻未見明顯的效果。動情激素是否可用來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氏症還需等待大規模研究的成果出爐才能有定論。

  • 期刊
  • OpenAccess

阿茲海默氏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其病理上的特徵是腦組織出現老化斑。老化斑的基本成分β-amyloid protein-42(簡稱Aβ42)來自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科學家在1987年找出APP的基因,接著發現一小部份的家族性失智症起因於APP基因的點突變;後來以基因連鎖分析所找到的presenilin-1基因,不僅實驗上可以證明其突變會造成Aβ42的聚積,也有一半的家族性阿茲海默氏症被證實起因於Presenilin-l基因的突變;隨後又被找到的presenilin-2基因,其突變也會造成阿茲海默氏症。另外,apolipoprotein E的ε4對偶子雖然不是此病的直接病因,卻會增加罹病的機率。除此之外,還有好幾個可疑的基因已經在科學家的實驗桌上等待檢驗,這些基因的發現已經使阿茲海默氏症的病理機轉逐漸明朗。傳統上認為遺傳了阿茲海默氏症的突變基因就註定要罹患失智症的迷思已經因為APPβ-secretase(BACE與Asp2)的發現而被打破。BACE與Asp2是產生Aβ42的關鍵酵素,一旦開發出抑制BACE或Asp2的藥物,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氏症將不再是夢想,而預測阿茲海默氏症的基因診斷也將因此變得重要。美國法院在1995與1996年分別判决二位醫師業務過失,因為他們沒有對患者的子女提出甲狀腺髓狀癌或多發性息肉大腸直腸癌會遺傳的警告。這二個案例與阿茲海默氏症即將可以預防或治療的展望,提醒現代的醫療人員,面對這個曾經「什麽事也不能做」的世紀大病,別忘了詢問患者的家族史,必要時還得安排基因檢測,並提供適當的遺傳諮詢。

  • 期刊
  • OpenAccess

由於台灣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盛行於老年人的失智症人數也隨之增加。最近的研究顯示,台灣失智症的盛行率,在65歲以上老人約為2-4%,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可能的原因有老年人口結構以較低齡(65-75歲)之老人為主;失智老人死亡率較高;診斷較不容易而被低估;及族群的特性,例如台灣人有脂蛋白E4基因(APO E4)之頻率較低。至於失智症之類型在社區中,以阿爾滋海默氏病(Alzheimer'5 disease, AD)為主,約佔半數;其次為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VaD約20~25%)及混合型失智症(約5-10%)。發生率之研究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年每千人約有13人會變成失智老人。新發生的失智病人,仍以AD居多,約佔40%;VaD者雖仍居次,但比率提高為35%;混合性的比率也佔了15%。由於VaD與混合型失智症之死亡率明顯高於AD,所以在盛行率調查中前兩者之比率相對較低。AD之危險因子有年齡增加、女性、低教育程度(不識字)、具脂蛋白E4基因、及曾嚴重頭部外傷病史。VaD之危險因子則是腦中風、高血壓。社區研究顯示,仍有相當多失智症病人的家屬,因不明暸失智症而未將病人帶到醫院診治。目前各種失智症都逐漸發展出特異性的治療方式,早期診斷變得更有必要。因此對社會大眾作有關失智病之教育,應是值得努力的工作。

  • 期刊
  • OpenAccess

居家照顧失智老人對整個家庭系統造成衝擊,照顧者缺乏疾病及照顧的知識,又面臨多重角色之衝突、家人照顧責任分擔之糾葛,終致身心俱疲。照顧者迫切需要各種社會支持,而提供照顧者疾病知識、照顧方法、調適方式的最好方法是經由家屬支持團體。研究者以參與觀察的研究方式,實際收集家屬支持團體過程資料,並參考Yalom的治療因素來探討一個開放性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的成效。結果發現明顯的治療因子有普遍性、希望的灌注、知識訊息傳授、利他性、情緒宣洩、團體凝聚力、發展社交技巧。

  • 期刊
  • OpenAccess

依台灣流行病學調查,社區中失智長者之盛行率為2.7%-5%,較歐美國家為低;推估之罹患人數約為3.5萬人至8.7萬人,但實際經鑑定為失智並持有身心障礙者身份者僅約6800人,絕大多數之個案隱藏在社區中。失智症之診斷、治療與照顧未如其它老年慢性疾病之普及,失智長者異常行為之處理不論是在機構中或家中都是照顧者相當大的負擔,現階段個案及照顧者所獲得之醫療、照護等資源都十分有限,不過産、官、學界已正視這項照護議題。未來期望能從失智症之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在政策上鼓勵家庭照顧、建立臨託服務及訂定失智者照顧機構設置標準等著手;使失智長者享有安全、尊嚴照護之際,照顧者亦享有優質家庭生活。

  • 期刊
  • OpenAccess

為了實現測驗的本土化,編製出適合中國文化背景的測驗量表,我們開展了此項研究,編製了《一般能力性向成套測驗》,它包括語言能力、數學計算、邏輯推理、圖表理解、機械推理、空間關係和符號判別7個測驗。測驗項目的區分度和難度分析結果比較理想,重測信度在.82至.91之間,測驗內部一致性係數α在.54至.95之間。通過績效考核、評定以及受試者自評方法所收集的效度證據表明本套測驗有較好的效度。此測驗已經完全實現了計算化測試。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個體的工作動機內涵是否可以區分為內生性(intrinsic)與外生性(extrinsic)兩種不同的動機取向(Amabile, 1983),並進一步從測量的觀點,探討不同文化之受測樣本在工作動機取向上反應的異同。本研究對兩組樣本施以同一組動機强度的測量,再利用統計的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比較技術,進行一系列的參數估計與比較。研究樣本包含台灣與美國大學生兩部分:台灣受測者的有效樣本為414人;美國樣本為1363名大學生。經翻譯後的中文版工作動機量表,因素分析與各項統計檢驗支持了動機取向二個主要因子與四個次階因素的概念模式,因素的內部相關則指出內生性與外生性兩種動機是直交構念,亦符合理論上的根念。本研究進一步求取各項動機分數與相關概念之間的相關,發現各種動機內涵均與適當的概念具有顯著相關,提供了工作動機測量構念效度的證據。最後,本研究討論了有關動機測量的本質與文化差異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