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144.32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文所欲探究、論述之重點在於:個人藉由自我覺察的提升,得以更清楚地看到文化、社會及家庭等因素,在自己身上所留下的痕跡及所產生的影響,對於自己之所以為自己,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此一來,對當事人而言,應能助其面對自己的生命困境、活出自己;對諮商師及督導員而言,則得以更了然於自己在諮商專業中之定位,明確知曉自己的資源與限制,進而發揮其應有的專業角色與功能。因此,本文以自我覺察為主軸,分別論述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不同角色(當事人、諮商師、督導員)及不同關係(諮商關係、督導關係)之中的意涵與功能,並介紹自我覺察督導模式之基本概念與運用原則。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以六位實習諮商員及其六位督導者共十二人為研究對象,探討雙方在督導關係、督導功能、督導任務、督導者、諮商員、機構等督導的經驗與看法。研究結果發現:(l)實習諮商員重視一種了解、尊重與成長性的督導關係;督導者則強調以督導契約為基礎的督導關係,具備溫暖、支持與結構性等要素。(2)實習諮商員認為督導者須具有反省能力並有豐富的專業知能;督導者的自我要求則傾向於持續開放學習態度與不斷耕耘內在的自我。(3)督導者認為實習諮商員必須具備基本的專業素養,能夠忍受高壓力情境與專業挑戰;實習諮商員對自我的期許則為不斷在諮商歷程中獲取新知以解決諮商困境。(4)實習諮商員與督導者皆重視支持、分享與諮詢等督導功能。惟前者希望於督導歷程中能提供較多的建議與示範;後者則強調評量、檢核的重要性。(5)實習諮商員重視諮商技巧與形成個案概念化的督導內容;督導者大多強調配合不同的督導歷程發展階段和受督導者的個人需求,而有不同的督導任務。(6)實習諮商員與督導者皆認為機構應營造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同時在機構運作上多授權少干涉、多專業少行政、多服務少利益等考量,並遵守專業倫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旨在透過焦點團體訪談,瞭解督導者知覺受督導者影響諮商督導過程的因素,共計舉辦3場焦點團體,訪談13位受督導者。根據訪談結果的分析與整理,研究者以內容分析法最後歸納出12項影響因素,分別是:1.受督導者的心理特質;2.受督導者的專業認同;3.受督導者的專業能力;4.受督導者對個人專業需求的瞭解;5.受督導者對督導相關概念的瞭解;6.受督導者對督導的態度、接受督導的意願、以及專業成長的動機;7.受督導者對督導者的態度及對其風格的期待;8.受督導者的開放度;9.受督導者的參與度;10.受督導者對被評價的擔心及其所採取的因應方式;11.受督導者於督導中所提之個案;12.其他。

  • 期刊
  • OpenAccess

諮商督導可以協助各機構諮商員發揮專業能力,並維護求助者之權益。近年來國內的社區輔導機構普遍正視諮商專業品質的重要性,紛紛對機構內的義務諮商員設立督導制度,並訂立義務諮商督導員的培訓辦法,然而半專業的義務諮商員與專業諮商員在專業訓練的準備度、工作角色與任務及個人的專業發展歷程並不相同,因此本研究以深入訪談的方式了解國內二個社區輔導機構中,九名義務諮商員的被督導經驗,以作為進一步探討適合社區輔導機構的督導訓練模式之參考。經資料分析後發現我國社區輔導機構多以隨班及團體的型式進行督導,應用旁聽或回溯接案過程的方式來對接案過程進行事後討論,主要的討論焦點以個案輔導的盲點或困境為主。義務諮商員印象深刻的被督導經驗可分為特殊個案的輔導經驗、督導員的特質與態度、督導的策略與技巧及諮商員個人生活經驗等四大部分。除了在督導的策略與技巧方面的二個經驗外,義務諮商員自陳上述被督導經驗對他們在個案輔導、對義務輔導工作的認同及個人生活等方面有幫助,他們對目前機構所提供的督導制度滿意,但也希望能增加督導的量,提昇督導的品質,並在督導過程中加入更多的人性化互動。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旨在了解諮商員在實習階段接受個別督導的經驗。研究者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編製「接受督導經驗」之問卷,針對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碩士在校生及校友進行調查,共寄出112份問卷,有效問卷85份(76%)。本研究依受督導者的教育層級、接受督導經驗、督導時間頻率、接受不同層級督導者等變項,探討受督導者在督導關係、督導架構與運作、專業發展提昇、督導的壓力與傷害、督導訊息提供、個別化督導等六個層面的經驗有何不同。研究發現,整體而言,受督導者認為接受督導的經驗是有幫助的。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受督導者在六個層面的受督經驗,結果顯示日間碩士班之受督者在「專業發展提昇」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於教學碩士班之受督者;接受四十學分班學歷之督導者的受督者在「督導的訊息提供」分量表的得分,則顯著低於接受其他學歷之督導的受督者。此外,受督導者經常接受到的督導方式依序為講解、個案報告、示範、利用錄音(影)帶、角色扮演、現場督導、透過單面鏡或螢幕方式。受督導者接受督導的最大收獲可分為專業成長,包括概念化能力、技術和理論及其他等方面;個人成長則包括自信、省察優缺點、自我和專業的統整、自我覺察等。最大的困擾主要來自個人議題/困難、個人專業能力發展、督導功能、督導方式、督導關係、督導時間等。本研究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Q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旨在依據人本教育與團體治療的觀點,探討護理學系學生在精神衛生護理學習團體中,呈現的對話與關懷現象,分析團體對話對關懷建構的影響,發展團體對話的教學方法。研究者自某年11月至隔年l月間,以參與觀察的方式,在臨床指導學生實習情境中設計治療與成長團體,每次團體進行之前先舉行病人團體,之後才是護生團體。收集資料文本,包括團體過程記錄、個人參與團體的心得,再以現象學詮釋方法分析,找出經由團體對話互動中所呈現的四個關懷性現象,包括前兩項是關於與自己的關係:(l)培養對人我關係之敏感性,增進自我瞭解;(2)引發內在意識之流轉,找出存在意義。後兩項是關於與他人的關係:(3)牽動個人生活經驗,藉此理解對方;(4)透過真誠分享,重整家庭經驗。最後討論影響此關懷現象形成之可能因素,包括學習情境的多元性、師者的催化角色、學習者的觀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