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95.244

物理治療/Formosan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背景與目的: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 RTT)是一種X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然而大多是因X染色體上的甲基化CPG結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2)基因突變所導致,好發於女性,發生率約為1/100000至1/150000,臨床表徵刻板的手部動作、無法行走或步態障礙、語言理解和表達發展的障礙等。整個病程分為四個時期包括早發期、加速退化期、穩定期和運動退化期。患童會因動作功能逐漸喪失而加重照顧者的負擔,因此物理治療為其病程進展中一個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目的是探討物理治療介入對於穩定期的雷特氏症患童其運動能力及減少照顧者負擔的成效。方法:個案是一個4歲10個月的女孩,個案3歲因癲癇發作而至台大醫院就醫診斷為RTT並接受藥物治療。目前就讀於萬芳發展中心,在109年3月照顧者因患童轉位與移位的獨立性及安全性不佳,且缺乏有意義的口語表達前來本院就醫。此次照顧者期待能增加動作功能及語言的能力,經與照顧者討論後將物理治療目標設為提升轉位與移位動作能力之獨立性及安全性,以減少照顧者的負擔。4月7日開始物理治療介入,個案初期狀況有眼神接觸少、對指令理解度低、對移行及轉位缺少動機,室內行走需要極少協助、室外則需中等協助,上樓梯完全由父親攜抱,椅子/馬桶轉位需中等協助、床上轉位需中等協助、日常生活活動需全部依賴;右側膝關節伸直角度-5度、兩側足踝關節活動度-5至0度受限。兒童生活功能量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 of 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 PEDI-C)原始分數於功能性技巧量表自我照顧分數為14、行動領域分數為26、社會功能分數為5;在照顧者協助量表自我照顧分數為0,行動領域分數為11,社會功能分數為0;常模標準分數皆為< 10;量尺分數依序如下:22.4、46.5、19.7、0、38.4、0。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Inventory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的結果除了肌肉控制落在百分等級為50,發展商數100,其餘分數都落在百分等級1,發展商數54,結果皆顯示出個案有顯著地遲緩。物理治療訓練計畫每次30分鐘,一週1次,共12週,治療計畫內容包含(1)直接治療:跑步機10~15分鐘、上下樓梯、踝及膝關節牽拉運動、平衡訓練、轉位及移位訓練,每次治療皆會與照顧者確認居家活動的正確性和執行率;(2)間接治療:提供照顧者關於此疾病的相關資訊及支持團體。結果:室內行走進步至只需要監督、室外行走進步至需極少協助、上樓梯進步至中等協助,椅子/馬桶及床上的轉位皆進步至極少協助;右側膝關節伸直角度從-5°進步至0°、左側踝關節活動度從-5°進步至10°、右側踝關節活動度從0°進步至20°、PEDI-C行動領域分數從26分進步到28分,量尺分數由46.5進步至47.9、照顧者協助量表的行動領域分數由11分進步到18分、量尺分數由38.4進步至45.4。其他分數則和一開始維持相同並無改變。結論:對於穩定期的雷特氏症患者透過物理治療的介入可以改善雷特氏症患童的關節活動度、動作功能及減少照顧者的協助程度及負擔。臨床意義:雷特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但透過物理治療及對照顧者的衛教,穩定期的雷特氏患者仍可有效改善關節活動度及動作功能,並可減少照顧者的負擔,提供臨床物理治療參考資訊。

  • 期刊

背景與目的: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CP)為非進行神經發展障礙,盛行率約2/1,000,影響運動和感覺系統,進而改變姿勢和行走能力。而行走於日常生活極重要,若受限易肌肉無力並導致疼痛和日常功能喪失。故行走為患有CP的兒童進入學校與社會,需執行大量日常活動前重要的復健目標之一。行走治療包括:肌力訓練、心肺耐力運動、功能性電刺激、任務為導向之步態訓練等。而跑步機之步態訓練(treadmill training, TT)對CP是臨床常見訓練方式,包括:(1)單純TT、(2)虛擬實境跑步機訓練(treadmill training with virtual reality, VRTT)、(3)懸吊跑步機訓練(body 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等。TT藉行走速度控制與重複動作及感覺輸入,建立正確行走步態,最終希望改善日常功能。故本篇研究目的希望藉系統性回顧,探討TT對改善CP粗大動作功能的效果。方法:由以下4個資料庫PubMed、物理治療實證資料庫量表(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 PEDro)、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 (CINAHL)with full text及Academic Search Premier電子資料庫搜尋2020年4月以前發表之所有隨機控制研究,關鍵字包括: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跑步機訓練(treadmill training)、粗大動作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收錄文章須符合:受測者為CP,有TT介入,以GMFM評估改善情況,PEDro評定等級達5分以上。結果:搜尋到6篇符合條件研究,訓練組均給予每週至少2次,每次至少20分鐘,維持6週以上之TT。然各研究介入仍存差異,如:1篇治療方式為VRTT、2篇除TT另加至少30分鐘物理治療、1篇是提高TT治療頻率(每週10次)。而控制組用以對比治療方式也迥異,包括:物理治療、平地行走、低頻TT(每週2次)、動態蜘蛛籠(dynamic spider cage)等。統計結果6篇均比較GMFM組間差異,僅4篇比較GMFM組內前後差異。組間比較:(1)3篇顯示TT比物理治療或平地行走具療效(p<0.05);(2)1篇顯示VRTT比TT具療效(p<0.05);(3)1篇顯示動態蜘蛛籠比TT具療效(p<0.05);(4)1篇顯示TT高低頻無差別。組內比較:4篇均顯示TT具療效(p<0.05)。結論:回顧發現經TT或VRTT均能改善CP之GMFM。除動態蜘蛛籠外TT組均比其他控制組更具療效。而訓練頻率不影響療效。臨床意義:本篇研究證實臨床常用跑步機訓練對於改善腦性麻痺患者之粗大動作功能有助益。希望讓治療師使用跑步機訓練時,更堅信療效。

  • 期刊

背景與目的:痙攣型雙邊腦性麻痺兒童常有行走速度緩慢、耐力低等行走功能不足,影響日常生活參與,也成為轉銜進入小學時參與班級團體行進的阻礙。此外,由於姿勢控制能力較差,避免衝撞與跌倒也是痙攣型雙邊腦性麻痺兒童介入計畫中重要的一環。方法:本篇個案報告以「個案處理模式」(Client Management Model)及「國際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模式」(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Model, ICF model)分析個案主要問題,參考臨床實證醫學文獻,擬定個案的治療目標和一個十週的介入計劃,並在介入後評估其成效。參考實證文獻設計的介入計畫包含被動牽拉、綜合運動訓練與環境注意訓練。被動牽拉為一週5次,每次10分鐘,針對雙側膕旁肌和下肢內縮肌群進行靜態牽拉;綜合運動訓練為一週3次,每次20分鐘,包含跑步機與踏步機訓練各10分鐘。跑步機為使用扶手,在治療師接觸保護下,速度從0.3 kph開始,依照個案狀況調整;踏步機為每組20步,共6組進行,阻力依照狀況調整。環境注意訓練為一週3次,每次10分鐘,運用汽車造型腳踏車,由治療師踩動踏板控制速度,個案則操縱方向盤,並以口頭下達「前進」、「後退」、「停」的指令避免衝撞。治療師會以口頭提醒個案注意周遭環境,並隨個案進步逐漸減少提醒頻率並加快腳踏車速度。結果:10週介入結束後,個案雙側膝膕角(右/左)由80/64°進步到52/42°,放手行走由3步但無法原地停止,進步到10步可以原地停止,6分鐘行走測試則從87 m進步到105 m。碰撞次數由一週15次進步到一週1次。結論:本個案經過10週介入後,有效改善其行走功能。臨床意義:針對本5歲Gross Motor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Scale III行走功能不足的痙攣型雙邊腦性麻痺兒童實行包含被動牽拉、綜合運動訓練與環境注意訓練,有效改善其行走功能。

  • 期刊

背景與目的:踝足矯具是腦性麻痺兒童常使用的矯具。先前的研究指出,踝足矯具可以提高腦性麻痺兒童的步行速度,減少能量消耗並改善步態。拍攝腦性麻痺兒童的步態後,並使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Edinburgh Visual Gait Score)評估,這是一種評估腦性麻痺兒童步態偏差的方法,在先前的研究中顯示出良好的觀察者內和觀察者間信度。針對腦性麻痺兒童的步態進行評估,並為其提供適當的踝足矯具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透過拍攝腦性麻痺兒童的步態後,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來探討踝足矯具對腦性麻痺兒童步態的影響。方法:21位腦性麻痺兒童參加了這項研究。收集的數據包括基本資料、身體功能和穿戴踝足矯具前後步態表現。為了提高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的準確性,使用Kinovea軟體,在二維圖像上疊加線條來測量關節角度。當中刪除了兩項項目,分別是後足跟,此項目在穿戴踝足矯具後無法進行視覺評估。另一個刪除的項目是骨盆旋轉,因為它是三維平面的動作,無法使用Kinovea軟體在二維影像上進行測量。統計方式使用配對T檢驗計算穿戴踝足矯具後步態的差異。結果:包括21位腦性麻痺兒童,平均身高117 cm,平均體重24 kg,平均年齡88個月。結果顯示穿戴踝足矯具前後,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中除了足部旋轉外,足部和腳踝項目皆呈現顯著差異(p < 0.05)。步態站立期及擺動期的踝背屈角度皆有良好的效果量改變(effect size> 0.8)。由於踝足矯具限制了踝關節和足部的動作,因此矢狀面腳踝和足部動作有了立即的改變。結論:使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評估腦性麻痺兒童穿戴踝足矯具後的差異中,踝關節和足部的矢狀運動方向呈現明顯的差異,並且在站立期和擺動期對踝關節背屈角度產生良好的效果量改變。臨床相關性:攝影步態量表可以幫助評估腦性麻痺兒童步態上佩戴踝足矯具後的差異,並為臨床評估人員提供參考。

  • 期刊

背景與目的: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Edinburgh Visual Gait Score)是一種用來評估腦性麻痺兒童步態的工具。先前的研究指出,拍攝腦性麻痺兒童的步態再使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進行評分,結果呈現良好的觀察者內信度,但觀察者間信度較差。只依靠觀察者的肉眼來使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此方法還是會有偏差。Kinovea軟體,它能透過在二維圖像上疊加線條和角度來進行測量,進而降低觀察者使用肉眼評估影片上的步態偏差。為了提高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的準確性,我們在評分前使用Kinovea軟體先測量關節角度後,再使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評分。此方法是否會使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有更好的準確性?因此本篇的目的在探討使用Kinovea軟體先測量關節角度後,再使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評分,探討其在觀察者內和觀察者間的信度。方法:由兩名測試者評分21個標準影像,觀察者內的信度第一次與第二次測量時間間隔兩週。兩位測試者均使用Kinovea軟體進行角度測量後再使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骨盆旋轉是三維平面的動作,無法使用Kinovea軟體在二維圖像上進行測量,因此將其移除。統計方式使用卡帕(Kappa)計算其一致性。結果:包括21位腦性麻痺兒童,平均身高117cm,平均體重24 kg,平均年齡88個月。在觀察者內信度上,卡帕(Kappa)介於中等(moderate)至良好(perfect)的一致性(0.49~0.81)。觀察者間的信度上,卡帕(Kappa)介於中等(Moderate)至良好(Substantial)的一致性(0.43~0.77)。由於難以標記前上髂棘(ASIS)來測量角度,因此骨盆項目在觀察者內和觀察者間的一致性均較差。與之前的研究相比,先透過Kinovea軟體畫完角度後再使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其觀察者內和觀察者間的一致性結果較佳。結論:Kinovea軟體可提高用拍攝腦性麻痺兒童步態,再使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的準確性。臨床意義:可提高觀察者使用愛丁堡視覺步態量表的準確性,是一種低成本且方便臨床上使用的方式。

  • 期刊

背景與目的:研究顯示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的體適能較一般發展兒童差,此體適能的問題可能源自於他們的動作能力缺失所引起的體能活動機會較少。不良的體適能有較高的風險會造成健康相關的問題,例如肥胖、呼吸循環功能不良和代謝性疾病症候,因此改善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的動作能力與體適能是重要的課題。雖然傳統的物理治療,例如任務導向的運動訓練,被證明可以有效地改善兒童的運動技能,但是對體適能的影響尚不清楚;此外,孩子們通常覺得這種訓練方式很無聊,缺少動機與持久性。虛擬實境新科技設備具新鮮感,兒童多數喜愛。故本研究運用虛擬實境設計活動提昇發展性協調障礙學齡兒童體適能,並檢驗其成效。方法:本研究共28名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參加。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訓練組和對照組)。訓練組接受每次20分鐘的虛擬實境活動,每週2次,共8週。控制組保持原來的日常活動。體適能主要結果測量是柔軟度、肌肉適能、心肺適能和身體組成。分別以坐姿體前彎測試、第二版布魯茵克斯-歐西瑞斯基動作能力測驗的肌力子項目、Léger 20 m折返跑測試和身體質量指數為測試項目。本研究透過獨立樣本t檢定來檢驗兩組的基本資料是否有差異;用卡方檢定去測量兩組的性別是否有差異;體適能表現則以時間(前測與後測)與組別(訓練組與控制組)用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事後分析用成對樣本t檢定檢測各組前測與後測間的變化是否有差異;統計考驗值訂於p值<0.05。結果:肌肉適能、心肺適能和身體組成上具有顯著的組別與時間的交互作用。事後檢驗顯示訓練組在Léger 20 m折返跑測試、第二版布魯茵克斯-歐西瑞斯基動作能力測驗的肌力子項目測試達統計上顯著進步;對照組則在身體質量指數達統計上顯著退步。結論:虛擬實境設計活動對肌肉適能、心肺適能具有正面的成效,且能維持身體組成的控制,但對身體柔軟度無顯著改變;兒童也都表示虛擬實境活動是有趣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提供臨床人員另一種治療的選項,同時也提供醫療資源較不足的偏鄉兒童有機會接受到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