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編製一份具臨床應用價值的國語聲調辨識測驗表單,並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同時將此測驗應用於評估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NHL)成人的聲調辨識表現,以正常聽力成人為對照組,驗證測驗表單的區辨效度。國語聲調辨識測驗表單共有兩個完整的A、B全表,以及四個半表A1、A2、B1、B2。受試對象分為三組:正常聽力成人組(聽常組)、未佩戴聽覺輔具的SNHL成人組(聽損組I)和已佩戴聽覺輔具的SNHL成人組(聽損組II)。所有受試者均在標準化聽力檢查室中,個別接受中耳功能檢查、純音/語音聽力檢查及聲調辨識測驗。研究結果顯示,所編製的測驗表單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專家評比題項語料的口語熟悉度)、效標效度(測驗表單與音節聲調聽辨測驗得分之間的相關係數介於0.88至0.92,呈高度正相關)及區辨效度(聽常組與聽損組I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亦具有高度的折半信度(0.94~0.99)、複本信度(0.94~0.99)及重測信度(0.88~0.99)。三組別在國語聲調辨識測驗表單(全表及各半表)和音節聲調聽辨測驗的得分,聽常組的平均正確率分別為100%和98.27%,聽損組I為85.45%~86.91%和83.55%,以及聽損組II為70.40%~74.40%和75.20%。進一步比較聽損組I和聽常組,統計檢定結果顯示,未佩戴聽覺輔具的SNHL成人在聲調聽覺辨識表現顯著低於正常聽力者(p < .01)。綜合而言,本研究編製的國語聲調辨識測驗表單,具備良好的信效度,適用於評估SNHL成人的聲調辨識能力,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可做為聽力評量的參考工具。
醫事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影響其留任意願,需要政策面扶持及經營者重視。為了分析臺灣各場域聽力師的工作滿意度,本研究納入317份現有問卷結果,對應其個人背景及工作型態(含工作背景、工作量及工作待遇)。滿意度分有六面向,整體而言,聽力師對經常性薪資最不滿意,顯著低於接續之空間配置、人力配置、專業受重、硬體設備;服務受重的滿意度則最佳,顯著高於前述項。然而,各面向平均皆低於4分(最高為5分非常滿意),表示皆不達滿意。若區分五類型場域(含醫院診所、聽力所、聽覺輔具廠商、社政機構、學校單位),醫院診所在四個滿意度面向的評價名列最後,其中三面向各與不同場域達顯著差異,凸顯醫院診所工作環境的不佳,推測原因包括其以高人次低時長的服務型態、從事輔具調整及聽能復健的人員比例低、缺乏提供足夠專業諮詢的空間及彈性等,遂提出通盤檢討全民健保制度、另設政府部門重視醫事發展、給予醫事技術費以保障專業技能、投入發展進階專業領域等建議。此外,研究亦發現人力市場轉往聽覺輔具廠商,但其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比例低,遂建議修改法規,以友善執業環境。
本研究探討失語症個案在詞彙提取任務中的手勢使用,分析失語症個案和無語言障礙成人在手勢出現頻率及手勢類型之差異,並進一步探究失語症嚴重度和手勢出現次數的相關性。本研究採方便取樣法,共15位失語症個案及與其相配對的15位無語言障礙成人參與研究,研究中會請受試者命名30張低頻圖片和30張高頻圖片,同時,研究者會紀錄受試者在命名圖片時的所有口語答題反應及手勢使用。研究結果顯示失語症組在命名圖片的正確率為49.6%,無語言障礙控制組命名圖片的正確率為82.0%,而失語症組在圖片命名過程中手勢出現的次數(平均18.67次)顯著高於無語言障礙控制組(平均3.13次)(p <. 01),其中又以默劇式手勢(pantomime)(39.1%)及圖像手勢(iconic gesture)(17%)出現次數最多,另外,失語症組和無語言障礙控制組兩組在命名低頻詞彙時出現的手勢次數皆顯著多於命名高頻詞彙(p <. 01),然而,非流暢型失語症和流暢型失語症出現的手勢次數未達顯著差異(p =. 519),且失語症嚴重度與手勢出現次數也未達顯著負相關(p =. 202)。總結來說,當失語症個案出現詞彙提取困難時,時常會出現手勢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