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226.71

漢學研究集刊/Yuntech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莊子》在行文時有一個頗具特色的風格,就好用內、外對舉或內、外分野,作為理解主客關係或是事物性質的概念座標。這樣的行文風格,在莊子之前的諸子之中並不顯著。筆者也發現當《莊子》討論到對象的工夫境界或存有狀態時,對象如何調理「內」、「外」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兩者之間做出適當的抉擇,往往是如何被評價的重要依據。大至世界的文化秩序,小至個人的自我認知,莊子經常先劃定一條內、外的分野,然後據此設定不同的屬性與期望。「內者」在莊子看來,經常代表主體性命之情牢不可破的精神堡壘,而「外者」則代表主體的社會互動過程,例如〈人間世〉裡與天為徒的「內直者」與與人為徒的「外直者」。在莊書的內篇之中,「外內不相及」是莊子對內、外關係的一個基本認知,雖然兩者皆秉承天命所生,但在「无以好惡內傷其身」的考量下,「治外」往往是以「保內」為前提。不過在外雜篇之中,「內外兼治」及「內外一體」思維卻不時浮現在文字之中,如〈天運〉的「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顯然莊子後學試圖在內、外之間找出一條平衡之徑。另外,本文對於〈天下〉篇裡「內聖外王」這一重要觀念,該如何透過莊子本文及其思想架構來理解,筆者也會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全書「內外之分」的觀念做進一步的討論。

  • 期刊

《全臺賦》初印本是由許俊雅、吳福助於2006年主編出版。《全臺賦》校訂本以及《全臺賦.補遺》則由簡宗梧、許俊雅教授於2014年主編出版,以上皆由臺灣多位教授共同撰稿完成。《全臺賦影像集》、《全臺賦.補遺影像集》兩部刊本、排印本或作者原手稿的照相版也陪同上述三本著作而出版。此系列成果對於臺灣以及中華文化而言,無疑做出重大的貢獻。文字內容和標點斷句力求正確,是《全臺賦》主編單位的職責,也是供給社會大眾閱讀和研究的基底工作。不過,忙中有錯,或許還有未盡正確之處有待改進。《全臺賦》的初印、校訂、補遺,雖然皆已出版,但為了讓它們更臻完美,本篇仍針對其書中的標點斷句和文字正確度作了探討,分為兩大單元,第一單元是《全臺賦》校訂本。第二單元是《全臺賦.補遺》;期望其中若干意見有參考的價值。

  • 期刊

中國詩學發展至清代,詩家輩出,體派紛陳,總結歷代風華,然而,從帝國跨越至民國時期,在社會結構變易之下,仍然有一群知識份子站在新舊文化交接之際,以傳統詩話表述自己「出場、發聲」的立場,並收攝詩學,開展論述。從「出場」而言,群體知識份子似乎在這股浪潮中仍然堅持沿用傳統詩話書寫形式與內容來表述;從「發聲」而言,民國詩話從傳統的書籍出版,逐漸走向社會媒體刊佈,是否意味著報刊雜誌的編輯品味與閱讀群眾的接受,讓傳統詩話與日益現代化的社會接軌?而在新文學浪潮中,傳統詩話的發聲場域何在?去向如何?職是,本文旨在考察這一群詩話作者在政治、經濟、社會變革中的位移現象,研究動機有四:一、從時代而言,探討民國詩話因應潮流變化,從書籍出版走向報章雜誌刊佈的位移現象。二、從學術而言,揭開被遮蔽的民國時期詩話作者如何在中西衝擊下,仍選擇以傳統詩話作為出場發聲的利器。三、從詩學而言,填補民國時期之詩話學史。四、從文化而言,探討群體作者在新舊文化衝擊下仍維持以詩話出場發聲的存在處境與立場,期能鉤稽民國詩話在社會結構變易之下,如何在文學、詩學、媒體、文化中示現在場的存在事實。所謂「位移現象」可分從三面向探索,其一、文學位移現象:新文學運動掘起,似乎擠壓古典文學的發展,然而民國詩話作者仍然以文言書寫傳統詩話,其內容相較歷代詩話是否有所增、變、更、易?其間的變易與流轉如何?如何面對文白交錯位移的現狀?其二、社會媒體位移現象:部份詩話從過去傳統以書籍出版為主,走向報刊雜誌發表,詩人與這些媒體的關係如何?媒體的質性是宣導取向抑或娛樂取向?是以傳統國學為主,抑或兼採古今?媒體的編輯取向與審美風尚是從雅、從俗抑或雅俗兼取?而閱眾的接受如何?其三、文化位移現象:新舊文化的衝擊,共有三派互相角力:接受、揚棄與改造各自分流演繹,民國詩話在這股浪潮中如何從波起伏?位置何在?向何處移動?準此,本文藉以開展論述:一、考察中西文化衝擊之際,詩話群體作者如何援借媒體作為發聲利器,其效能與意義何在。二、探勘傳統詩話迄民國時期究竟是沿承舊說抑是開展新義以應和時局變化。三、探討民國詩話在新舊文學爭論中如何走出一條不可逆的路向。四、民國詩話在報刊雜誌發表,究竟是向雅或向俗靠攏。歸整而言,期能疏濬民國詩話在社會、政治、文化變革之際,如何表述出場發聲的存在事實,考鏡詩話與媒體連動與對應關係,進而論述民國詩話在整體文學場域位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