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54.7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Biomechanics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的:比較使用光速摩卡圈(MOKA, MK)與呼拉圈(Hula Hoop, HL)時的動作特性與運動強度差異。方法:18位健康女性(21.9 ± 1.8歲)隨機分別使用MK與HL三分鐘。使用Motion Analysis動作影像分析系統分析各項運動學參數。利用CARDIOsport GT5心率錶紀錄受試者運動時心跳率變化的情形。以相依樣本t檢定比較兩種訓練環在各依變項之間的差異。結果:使用HL時的髖關節活動角度範圍以及保留心跳率皆顯著大於MK(p < .05),而動作頻率則無顯著差異。結論:相較於MK,使用HL時會有較大的髖關節活動範圍與運動強度,但對於動作頻率則無顯著差異。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網球比賽中擊球技術對勝局、負局之影響,瞭解比賽中應採用何種擊球技術可有效幫助贏得比賽勝利。研究對象以參加2012年新北市四維盃全國青少年網球錦標賽男子16歲組、男子18歲組八強以內之選手,以多變數相關分析作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發進球對勝局的相關係數為.486*、正拍抽球得分對勝局的相關係數.540*、反拍抽球得分對勝局的相關係數.597**,均達顯著水準(P < .05),表示在平常練習擊球技術時,應特別加強這三種擊球技術,以幫助贏得比賽勝利。

  • 期刊

目的:本研究探索運用無線微機電感測器,分析優秀和次優秀選手在網球開放式正拍上旋球的球拍振動差異。對象:受測優秀選手目前全國男子單打排名第9名;次優選手目前為全國排名賽會前賽選手。方法:將無線微機電感測器放在球拍上,內含有三軸加速規,取樣頻率為3333Hz,並搭配高速攝影機拍攝,當擊正拍上旋球時無線擷取運動學資料,並作統計分析。結果:(1)兩位選手個人在無配戴與有配戴感測器在球速方面,經比對t檢定後,無顯著差異。(2)在球拍加速度頻譜振動頻率次數分佈中,優秀選手的Y、Z軸,均在高頻率有較多的振動現象,而次優秀選手卻無明顯振動。優秀選手的X軸,均有較無明顯振動,而次優秀選手卻在高頻率有明顯振動。(3)球拍振動時間經檢定後發現優秀與次優秀選手在X、Y、Z軸均有顯著差異(顯著差異α為0.05)。(4)在球拍加速度的時域分析,優秀選手在X、Y、Z軸最大和最小平均值與次優秀選手有顯著差異,得知優秀選手擊到球時,明顯集中於甜區,且揮拍速度較快,擊球力量較大。結論:(1)配戴感測器不會影響選手的表現。(2)優秀選手擊到球時,明顯集中於甜區,且揮拍速度較快,擊球力量較大。(3)在振動時間中,優秀選手明顯時間高於次優秀選手,代表優秀選手在擊球時能夠緊握球拍至將整個正拍上旋球擊球動作完成,讓擊出的上旋球質較紮實穩定。(4)球拍時域資料,經F和t檢定後,發現在三軸的最大和最小平均值有顯著差異,所以優秀選手瞬間施力較大,且上旋球轉速較快,球質較穩定。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比較增強式訓練與阻力訓練對垂直跳表現之立即性影響。受試者為3名甲組籃球運動員和8名排球運動員(年齡 = 21.1 ± 2.1、身高 = 181.8 ± 7.2、體重 = 77.2 ± 13.7),首先進行3次垂直跳作為基準值,緊接的靜態休息一分鐘,隨後依照平衡次序重複量數設計分別進行增強式訓練和阻力訓練,增強試訓練和阻力訓練皆分隔24小時進行,在訓練後靜態坐姿4分鐘,然後進行三次垂直跳作為後測。增強式訓練由5下落地跳躍組成,阻力訓練由5下5RM蹲舉組成。增強式訓練與阻力訓練後測皆顯著優於前測(p < .05),且兩種訓練之間皆無顯著差異(p > .05)。本研究結論阻力訓練和增強式訓練皆可顯著立即提升垂直跳表現,且達到相同效果。

  • 期刊

擲邊線球(Throw-in)為足球十一人制發界外球的方式,擲遠距離與球員自身技術與肌力相關之外,其拋射角度亦是影響飛行距離的條件之一。本研究分析兩種常用的邊線擲球動作,探討擲球方式(助跑擲球與跨步擲)與球體拋射角度的變化情形。以一部CASIO EX-F1高速攝影機(300Hz)收集二十二位參與者(平均球齡4.28±4.14 年、身高175.04±6.24公分)用兩種不同擲球方式的運動學資料,並以Silicon coach Pro程式軟體分析拋射角度,以Office Excel軟體記錄角度與距離資料,使用多項式圖形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跨步擲球拋射角度較集中於20~35度間,助跑擲球拋射角度則集中在20~40度。據統計,助跑擲球平均距離多於跨步擲球,研判助跑擲球擁有比較高的拋擲速度,使助跑擲球距離較遠。

  • 期刊

籃球肩上傳球是執行快攻常用的傳球方式,依據肩上傳球之動作模式圖,傳球動作會因不同傳球距離而改變動作特徵。因此,本研究透過質性分析的方法,觀察四種不同距離之肩上傳球動作的差異。本研究將肩上傳球動作分成:1、擺臂初期;2、傳球出手點;3、完成隨球動作;等三個動作分期。結果顯示,隨著傳球距離的增加,實驗參與者會加大下肢的跨步動作,並增加肩關節、髖關節、肘關節與腕關節的旋轉角度,以增加出手速度;且出手角度亦隨著傳球距離的增加而變大。

  • 期刊

目的:探討四週上肢肌力訓練,對大專甲組棒球員肘關節伸屈力矩、肩關節外張內收力矩、揮棒速度之影響。方法:以六位男性大專甲組棒球選手為受試者,利用Biodex System 3等速肌力測量儀(60、180、300°/秒)檢測肘關節伸屈、肩關節外張內收之最大力矩;Motion Analysis System動作分析系統(250Hz)擷取空揮棒、球座擊球、內外角球擊球之揮棒速度影像。以相依樣本T檢定(student's T-test)比較各參數於上肢肌力訓練前後之差異。結果:除60°/秒、300°/秒左肘彎曲以外,後測肘關節伸直、彎曲力矩均有進步,且60°/秒右肘伸直力矩達顯著差異。後側肩關節外張、內收力矩均有進步,除180°/秒左肩外張以外。各種擊球之揮棒速度,後測均低於前測,其中球座擊球、內角擊球達顯著差異。結論:此階段之訓練內容主要以肌力訓練為主軸,訓練項目過程中強調動作的穩定與正確性,因此對上肢等速肌力表現有提升之效果。對於揮棒速度未有提升,可能是本階段訓練是以最大力量的開發為主,並非專項體能與專項技術而導致。

  • 期刊

本研究利用14位甲組排球選手,先測得每位選手的最佳垂直跳表現,並以最佳垂直跳高度(Maximal Jump Height, MJH)的50%、75%、100%、125%與150%來當作跳台高度。而選手從各高度高台落下跳躍後,地面反作用力達顯著差異(p < .05),並隨著高台高度增加而增加。而落下跳躍後的騰空時間與反應強度參數reactive strength index(RSI)皆無顯著的差異。而每位選手從各高台高度落下跳躍後的高度與RSI分別出現在各高台高度。表示每位選手的所能承受刺激以及適合訓練的強度並不一致。

  • 期刊

本研究以蕊吸試驗測試、擴散面積測試和乾燥時間測試針對一般布料和排汗衫布料的吸濕排汗特性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此三種測試的表現均以吸濕排汗布料較成衣布料的表現來的好。另外由於本研究檢測方式簡易可行,因此未來可以針對更多不同特性的布料進行檢測比較。

  • 期刊

目的:在比較五人制足球十公尺定點腳背射門動作中,優秀與次優秀選手間的差異性,探討的有球速、足加速度、人體下肢段加速度運動學參數關係。方法:受試對象以國中優秀與次優秀選手各一名,慣用腳皆為右腳。利用無線微機電感測器,內含三軸加速規。實驗時在受試者的右踝、右膝、左踝、左膝、右腰各配戴1個感測器,擷取優秀選手與次優秀選手在定點腳背射門時相關之運動參數。結果:1.優秀和次優秀選手在個人球速上配戴和未配戴感測器無顯著差異(顯定水準α為0.05);2.優秀與次優秀選手之間在球速上無論是否配帶感測器皆達顯著差異;3.優秀與次優秀選手在踢球時間上有顯著差異;4.優秀與次優秀選手在身體下肢段三軸加速度上,經檢定後右踝、右膝、左踝和左膝的合力均達顯著差異。結論:1.配戴感測器不會影響選手的射門球速表現;2.踢球的時間優秀選手大於次優秀選手;3.選手配戴感測器踢球時間之差異比較,達顯著差異,在優秀選手的最小值中,代表前後擺腿方向移動的X和Z軸,位移比次優秀手較大,使得踢球時間較長。4.下肢段三軸加速度的比較,五個肢段點的二十個比較值當中,十四個有明顯差異,顯示優秀選手與次優秀選 手在十公尺射門時,動作是有明顯的不同。